- +1
陳湘生院士:城市地下空間發展亟待解決“規劃脫節”
“地上、地面、地下規劃相互脫節是當前地下空間發展面臨的最大癥結之一。”在日前召開的第十二屆國際地下空間開發大會期間,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陳湘生對澎湃新聞(www.ditubang.cn)等媒體表示。地下的復雜性遠超地上,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千姿百態。“建設階段,水、軟土和變形控制是三大技術難題;建成后,供水、供電、燃氣、通訊等七八個系統各自為政,協調異常困難,‘重建設、輕運維’的現象普遍存在。”
面對這一系統性難題,陳湘生提出了“因地制宜”的解決思路,堅決反對“一刀切”的做法。他強調,“老城老辦法,新城新辦法,新老城結合則用結合的辦法,管理也必須因地制宜。”
“站城融合”推動交通樞紐和城市空間融合發展,是國家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標桿。作為國家級重大項目“城市站城融合立體網絡空間智慧運維關鍵技術研究”的負責人,陳湘生正帶領團隊致力于為大型綜合交通樞紐這類“城市心臟”裝上“智慧大腦”。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確保在任何極端情況下,這些人口極度密集的樞紐都能安全、高效運轉。”據陳湘生透露,目前,項目已初步構建站城評價體系與智慧運營框架,研發的立體空間泛在感知系統部分參數采集處理完成度超60%,智慧運營平臺正與深圳市CIM平臺深度融合。
陳湘生提到,在泛在感知和智能識別方面,該項目取得顯著突破。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對人流事態識別的準確率已達92%,“目標是達到93%以上,未來甚至有望替代部分安檢環節,這每年可為全國節省至少2000億元。”
談及人工智能在地下空間領域的應用,陳湘生認為,“目前的人工智能還是一個幼兒園,頂多是個小學水平。”“美國做0到1的創新,但沒有場景數據;中國有海量應用場景,可以實現從1到100的突破。”他稱,機器人的發展方向應是聚焦于替代高風險、超重體力的工作,如易燃易爆環境下的施工和救援,而非追求不切實際的“萬能”。
“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正在帶來‘軟智能’對土木工程的第四次賦能飛躍。”在他看來,“秦磚漢瓦是第一次飛躍,鋼鐵是第二次,水泥和鋼筋混凝土是第三次,這都是‘硬材料’的賦能。”
陳湘生還提到了兩個“五十年未有大變局”的疊加挑戰:一是劇烈的氣候變化,二是活躍的地殼淺層變化。“這兩個五十年,有四十年是重疊的。這意味著極端氣候和地質活動將更為頻繁。”
他認為,這對擁有龐大地下空間的特大城市構成嚴峻考驗,必須用動態、長遠的眼光來審視安全,尤其是地下水的變化。“例如,上海要關注軟土和水,北京現在地下水位回升導致不均勻沉降,這都是靜態規劃時無法完全預料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