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成為一名AI時代的優秀工程師?全球工程大會上的大咖們這么說
“亞洲的工程師需要更多自信。”10月13日,在2025年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全體大會期間,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西拉姆·拉馬克瑞斯納(Seeram Ramakrishna)表示,“我認為他們天生勤奮,但還需要自信,需要想象力來變得更具創新性。我相信他們有這個能力,也終將做到。”
除了自信,優秀工程師還需具備哪些能力?多位參會者在采訪中表示,技術是基本素質,溝通技能、項目管理、財務和團隊合作也至關重要;工程師還需要具備全球化視野,適應跨學科學習模式,負責任地推進AI技術。
亞洲工程師需要更多自信
西拉姆認為,亞洲的工程師需要更多自信,這樣他們才能創新,才能改變世界。與此同時,國際化是必然趨勢,工程師還需要具備全球化視野,這意味著他們要能理解不同文化,還要適應跨學科學習模式。
回顧過去100年左右的歷史,人類借助工程技術創造了各種產品和服務,也實現了銷售目的,但大多數產品及其生產流程在環境效益方面未必是最優的。西拉姆表示,未來工程師還需要重新審視生產流程與產品設計,讓產品更具可持續性、更環保、更利于人類健康,也對地球本身更友好。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西拉姆·拉馬克瑞斯納。
“有一句俗話說,自然中所見的一切都是上帝所造,其他則是工程師所造。”愛爾蘭工程師學會總干事達米安·歐文斯表示,工程行業要求工程師具備技術知識,這些技術知識的來源和載體正是大學。但不同的是,學術界對基礎知識和社會責任的排序高于產業界,產業界則更強調溝通技能、項目管理、財務和團隊合作,技術工程只是一個基本素質。
“因為工程師雖然懂技術,卻必須要能夠把這些技術講給會計、人力資源等非技術領域的人聽。”達米安表示,工程師還要理解自己的工作對社會的影響,不僅是對當下社會的影響,更是對未來社會的影響,畢竟他們設計的成果往往需要長期使用。
達米安表示,協調業界和學界期望的辦法之一就是持續互動,例如提供學術講座,邀請業界人才到課堂上分享,工程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前就要接觸現實世界,清楚自己未來要做的工作。“另一方面,現在很多大學成立了產業聯絡委員會,委員會成員既包括校方人員,也包括行業人士,他們每年會進行幾次交流,這能讓雙方及時了解最新動態。有時企業會委托大學為其開展研究項目,這樣的研究更有針對性。有時企業會有一些不再需要的先進設備,可以捐贈給大學,讓學生有機會操作。”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奧泰因·赫爾佐格。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奧泰因·赫爾佐格有過16年在技術轉移機構工作的經歷。他表示,有時企業還沒準備好接納創新,有時研究人員想做的事和行業當前在用的需要的并不一致。因此建立一個涵蓋研究人員、高校以及企業的生態系統是極其必要的,通過交流,他們能相互溝通想法,本質上就能催生創新。
負責任地推進和使用AI
人工智能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與材料設計、宇宙探索、航空設計等各類工程的融合日益緊密。
達米安形容,AI的出現就像牙膏擠出來后再也收不回去一樣。5年前人工智能尚未進入教育者的視野,但如今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今天,學習工程的學生實際上也是數字原住民,數字化對工程教育的影響極大。這些學生和工程界組織在技術上至少隔了兩代人的代溝。“雖然他們的年齡差距沒這么大,但教導、吸引和賦能這些學生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課堂已經發生了對調,對話式的探索性學習環境成為常態,也不能再假定書面作業交上來時真的是學生自己寫的。”

愛爾蘭工程師學會總干事達米安·歐文斯。
達米安表示,AI會極大加快醫學、航空設計、氣候變化模式預測等領域的研究進程,但也存在幻覺等問題。人類仍然不清楚AI可能帶來的意外后果,關鍵在于圍繞它制定指導原則,“既然AI已經存在,就要教學生合乎倫理、負責任地使用它,同時也要讓他們認識到AI的局限性。我們不僅要教學生,還要教畢業生乃至所有人,對AI給出的結果要提出質疑,要明白 ‘我該如何做決策’,也可能永遠無法完全搞清楚AI的決策邏輯,但必須保持警惕。”
奧泰因同樣表示,我們不應賦予人工智能作決策的權利,這些決策必須由人類來做。但人類可以得到人工智能的支持,這或許能讓人們更清楚當下需要做什么。

英國物理學會主席基思·伯內特。
在物理學研究中,AI的應用也已十分廣泛。無論是物理學家發現希格斯玻色子,還是探測宇宙中的引力波,都用到了機器學習等AI技術。但大語言模型的情況有所不同,曾在牛津大學執教近30年的英國物理學會主席基思·伯內特(Keith Burnett)表示,大模型對教育領域的影響還需進一步觀察。
伯內特回憶起在牛津大學教書時的經歷。“學生會帶著物理問題來找我,我們通常會一起在黑板上一步步把問題解出來,而不是讓他們先回去自己琢磨。現在面對AI,我們也需要多探索這種互動模式。”身為老師,關鍵在于不推開學生,而是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圍繞真實問題展開學習,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融入AI,與AI協作,共同探索AI的能力邊界。如果使用得當,AI能幫人提升能力。
“我們完全沒想到AI發展得這么快,我們也確實在運用AI和大數據技術構想前所未有的新型材料。現在我們已經能夠設計出新型材料,還在研發機器人系統來合成這些材料。”從事納米纖維技術研發的西拉姆表示,AI是知識發展的新興領域之一,人類理應及時接納它。但我們也要注意緊跟技術發展步伐,思考如何以更負責任的方式推動AI發展。企業和創新者還在朝著“人工意識”的方向探索,這遠比單純追求“人工智能”更宏大。一旦我們具備研發“人工意識”的能力,就需要政策制定者和工程師更深入地參與其中,確保以更負責任的方式推進這項技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