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5上海老年數字素養提18%,長三角建老年人智慧養老大數據中心
ITH康養家獲悉,近日,上海市老齡辦聯合市委老干部局、市教委正式發布《老年人數字素養報告(2025)》。這份聚焦上海老年群體數字能力發展的權威報告,揭示了五年間上海老年人數字融入的顯著成效。
報告數據顯示,2025年上海市老年人數字素養綜合得分達0.5391,較2020 年的0.4567提升18%,標志著上海在破解老年人 “數字鴻溝”、推進老年群體融入數字社會的工作上取得實質性突破。
從具體能力維度看,數字接入素養(權重56.65%)仍是區分老年群體數字能力的關鍵,其中數字應用接入(權重61.35%)的重要性高于設備接入(權重38.64%),數字使用素養(30.01%)與知識素養(13.34%)的提升需求也逐步凸顯,反映出老年群體數字能力正從 “會用設備” 向 “用好服務” 升級。

ITH康養家結合《報告》數據,剖析數字素養提升對智慧養老行業的作用,從需求、政策、技術等維度梳理出七個參考方向,助力智慧養老企業把握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的老年市場需求,以便更好地服務長者的數字生活。

一、需求升級倒逼產品與服務創新
報告顯示,上海老年人數字素養綜合得分五年提升18%,智能手機擁有率達 87.3%,推動智慧養老需求從基礎安全監測向健康管理、社交娛樂、心理關懷等多元場景延伸。
企業需精準識別客群差異,針對有需求的年輕老人(60-70歲)開發AI健康管家、虛擬現實社交平臺;為高齡失能群體設計極簡操作的跌倒監測設備。
女性用戶主導市場新趨勢。女性老年人數字設備擁有率(89.1%)、應用下載能力(66.8%)超過男性,在社交應用使用上優勢顯著。
企業可通過產品設計策略,例如開發美妝教程、線上讀書會等女性偏好內容,或在智能設備中增加玫瑰金配色、語音美妝助手等功能,強化情感化交互體驗。

二、技術融合催生服務模式革新
認知型AI智能體成為技術突破重點,例如智慧養老系統融合方言解析、情緒識別等功能,可自動觸發預警并聯動社區資源。
企業需在技術層實現三大突破:一是多模態數據整合(如生理數據、行為數據、環境數據),二是場景化AI決策(如慢性病管理方案自動生成),三是跨設備協同(如健康管家聯動生活助手調整飲食計劃)。

此外,AI 交互界面需遵循《互聯網網站適老化通用設計規范》,采用大字體、高對比度、語音閱讀等無障礙設計。
企業可探索 “硬件 + 服務” 訂閱制,例如將智能設備租賃與健康數據監測服務綁定,通過區塊鏈技術確保服務記錄不可篡改,同時降低家庭養老床位改造成本。

三、政策紅利驅動行業規范化與生態重構
相關部門將逐步推行適老化產品認證標準,涉及安全性(如防絆倒設計)、易用性(按鍵≥1cm)、功能性(緊急呼叫響應≤30 秒)等指標。
《報告》提出建立數字素養積分獎勵機制,企業可通過參與社區數字網絡獲取政策支持。
例如,上海 “銀齡守護” 公益熱線整合情緒疏導、資源對接等功能,企業可申請成為服務供應商,通過熱線入口觸達老年用戶并收集需求數據。同時,社區嵌入式服務網絡(如15分鐘養老服務圈)的建設,要求企業開發輕量化、易部署的智能終端設備,實現線上線下服務閉環。

四、銀發科技的藍海領域
健康醫療
醫療級可穿戴設備(帶心電圖ECG監測的智能手表)市場潛力巨大。根據博研咨詢《2025年中國可穿戴心電檢測設備行業市場規模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2025年中國醫療級可穿戴心電檢測設備(含獨立設備與智能手表 ECG模塊)市場規模預計為261億元,年增長率45%。
認知障礙干預
專項財政投入大,中央財政2024年投入30億元支持認知障礙防治,2025年計劃新增10個國家級篩查試點城市。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5》顯示,2024年市場規模達12.8億元,同比激增23.5%。活躍用戶達1280萬人,其中30-50歲群體占比高達42.3%,60 歲以上老年用戶增速最快(同比+27.6%)。
防走失定位產品,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30年中國個人定位產品市場規模將達480億元,其中防走失場景占比約35%-40%。綜合上述數據,2030年防走失定位產品的市場規模預計在300-400億元之間。
情感陪伴
根據《2025年中國表情陪伴人形機器人行業市場前景預測及投資價值評估分析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消費者對表情陪伴機器人的購買意愿達到41.7%,同比增長9.3個百分點。企業可通過接入老年大學課程、戲曲資源庫等內容,提升產品附加值。

五、重點群體服務難點
高齡老人
75歲以上老年群體數字應用接入困難最大,企業需開發 “一鍵呼叫 + 人工客服” 模式。
低學歷老人
數字知識素養薄弱,企業需設計 “家庭+社區” 雙培訓體系,如通過子女手機APP或小程序遠程指導操作,或在社區設立數字體驗中心。
獨居老人
根據各地民政部門的試點數據和權威報告,居家養老安防設備(三件套或六件套)對降低家庭意外事故率具有顯著效果,普遍下降幅度在30%-78%之間。
長三角累計政策補貼超50億元支持智能安防設備安裝。
企業可聯合保險公司推出 “設備 + 保險” 套餐,降低用戶使用門檻。


六、區域協同與產業集群效應
長三角智慧養老一體化。上海作為區域核心,正推動與江浙皖的技術標準互認、資源共享。三省一市已建立智慧養老設備與服務核心標準互認機制,覆蓋智能監測設備、數據接口、服務流程等41項關鍵領域。
老年人能力評估結果在長三角范圍內通用,避免重復評估。
統一智慧養老服務核心標準,讓上海的“智慧餐食”與江蘇的“家庭養老床”、浙江的“康養聯合體”平臺、安徽的“康養基地”等采用統一接口。
整合上海 “為老服務一鍵通”、江蘇 “智慧養老云平臺”、浙江 “浙里養”、安徽 “康養基地” 四大系統,組建長三角智慧養老大數據中心。
數據顯示,2025年長三角地區老年人均年消費支出達4.5萬元,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約3.1萬元)。這一數據涵蓋基礎生活、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全維度支出。50-64歲低齡老人,人均年消費達3.8萬元,智能穿戴設備滲透率 42%,偏好智能家居改造與在線教育;70歲以上高齡老人,消費聚焦剛需醫療照護,康復輔具(如電動輪椅)支出占比超50%,政府采購占比 35%。

七、風險與應對策略
技術倫理與數據安全。AI 適老化設計后續需遵循“AI 適老化設計準則”,例如在健康數據采集時需明確告知用戶并獲得授權。
企業應建立數據分級保護機制,對跌倒預警、醫療記錄等敏感信息采用區塊鏈存證,確保數據主權歸屬。
企業可探索 “適老化改造顧問” 等增值服務,通過開放 API 接口與第三方開發者合作,構建生態壁壘。僅48.3%老年人能獨立完成手機應用注冊,企業需降低使用門檻。例如,開發 “子女代操作+老人簡易交互” 的APP或小程序,或通過社區老年大學開展 “一對一”教學,逐步培養用戶習慣。
ITH康養家小結,智慧養老企業可參考《《老年人數字素養報告(2025)》中的 “需求升級-政策引導-技術驅動”模型為指引,在產品設計中融入適老化認證標準,通過AI技術增加服務主動化、精準化,后續結合長三角智慧養老一體化的需求,再深耕細分市場(如認知障礙干預、情感陪伴、女性健康管理等)。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