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諾獎解析|經濟增長并非理所當然:要樂于接受變革,需大量 “創造性破壞”
10月13日,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法蘭西公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布朗大學經濟系教授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共同獲得這一獎項,表彰其對“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闡釋”。
在獎金的分配上,莫基爾獲得一半獎金,他闡釋了一種關鍵機制,描述了科學創新和實踐應用相互促進,形成自我驅動并推動經濟實現持續增長的過程;阿吉翁和豪伊特獲得了另一半獎金,在1992年的一篇論文中,二人闡釋了“破壞性創造”的過程。
“獲獎者的研究表明,經濟增長并非理所當然。我們必須維護支撐‘創造性破壞’的各類機制,唯有如此,才不會重新陷入經濟停滯”,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約翰?哈斯勒(John Hassler)表示。
持續增長的條件
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委會表示,過去200年,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這種增長的根基在于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當新技術取代舊技術、成為 “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過程的一部分時,持續性的經濟增長便會隨之出現。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運用不同研究方法,闡釋了這一發展何以成為可能,以及實現持續增長需要哪些必要條件。
具體而言,在歷史的長河中,以技術發展為基礎的經濟增長并非常態。14世紀初-18世紀初,盡管瑞典和英國出現了一些重要的創新,但兩國的經濟增長卻幾乎難以被察覺。而19世紀初至今,經濟增???停滯已成為常態。
是什么造成了這種經濟的持續增長?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給出了答案。
莫基爾指出,持續的實用知識(useful knowledge)流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這種實用知識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命題知識”(propositional knowledge),即對自然界規律的系統性描述,能夠解釋 “事物為何會如此運行”;第二部分是 “規范知識”(prescriptive knowledge),例如實用操作指南、圖紙或流程說明等,用于明確 “使事物正常運行所需的條件”。

當規范知識和命題知識之間存在聯系時,經濟增長開始起飛。然而,持續的增長還需要實踐、技術和商業知識,以及一個對變革開放的社會。
而在將理論轉變為實踐的過程中,莫基爾指出,實踐、技術以及商業方面的知識都必不可少。比如,英國之所以能率先實現持續增長,是因為英國的工匠和工程師能夠理解設計,并將這些想法轉換為商業產品。
莫基爾認為,實現持續增長的另一個必要因素是樂于接受變革。以技術變革為基礎的增長不僅會誕生贏家,也會產生輸家。新發明會取代舊技術,破壞現有的結構和工作方式,這使得新技術常常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抵制。不過,啟蒙運動提高了(社會)對變革的接受度,命題知識也有助于減少對新觀念的抵觸。
“創造性破壞”
如果說莫基爾是通過歷史觀察,明確了實現持續增長所需的關鍵因素,那么阿吉翁和豪伊特便是以現代數據為啟發,構建了一個數理經濟模型,用以揭示技術進步如何推動持續增長。盡管方法有所不同,但本質上三人在解決相同的問題和現象。
具體而言,盡管英國、瑞典等工業化國家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經濟增長,但每年仍有大量公司倒閉,同時也伴隨著大量新公司成立。阿吉翁和豪伊特意識到,“創造性破壞” 這一具有變革性的過程——即企業與崗位不斷消失并被新的企業與崗位取代——正是推動持續增長的核心機制。
阿吉翁和豪伊特認為,生產、研發、金融市場和家庭儲蓄相互關聯,相互平衡,共同決定了研發投資的規模,進而決定了創造性破壞的速度和經濟增速,不能孤立地進行分析。經濟學家將這種 “不同市場均處于均衡狀態” 的模型,稱為包含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的宏觀經濟模型。而阿吉翁與豪伊特在1992年論文中提出的模型,正是首個針對 “創造性破壞” 理論、且包含一般均衡的宏觀經濟模型。

阿吉翁和豪伊特的模型表明,在研發投資和經濟增長方面,存在著不同方向的強大力量。根據市場和時間等因素,對研發的補貼需求可能會有所不同。
具體來看,這一模型在市場自由運作且不受政治干預的情況下,研發(R&D)的最優投入規模應為多少,進而(分析)經濟增長的最優水平如何。二人的研究指出,若研發創新對社會產生的價值大于對公司的實際價值,社會可以通過補貼研發獲益;若研發給公司帶來的收益超過社會經濟收益,那對社會經濟而言,研發投資的規模可能過大,對研發進行補貼便不再合適。
這兩種力量中哪一種占據主導地位,取決于一系列因素——這些因素會隨市場不同、時代不同而變化。阿吉翁與豪伊特的理論有助于理解何種手段最為有效,以及社會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支持研發。
阿吉翁和豪伊特構建的模型引發了后續的一系列研究。研究表明,市場集中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創新過程。同時,高經濟增長需要大量 “創造性破壞”,這意味著更多崗位會消失,失業率也可能隨之升高。因此,為受影響人群提供支持并助力其轉崗至生產效率更高的崗位成為了關鍵。
社會為技能型創新者與企業家創造有利條件同樣重要。獲獎者證實,社會流動性(即個人職業不由父母身份決定)對經濟增長而言至關重要。
“莫基爾、阿吉翁和豪伊特的研究有助于我們理解當代趨勢以及如何應對重要的問題。”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委會表示,“最重要的一點或許是,他們的研究成果表明,持續增長并非理所當然。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期,經濟停滯才是常態,我們必須警惕并應對那些可能阻礙持續增長的威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