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技巨頭瘋狂投資AI基建,芯片廠商吞了云服務企業的利潤?

李晶昀 AI圖
AI熱潮中,云廠商是否在真正賺錢?
今年國慶期間,美股科技股普漲。在芯片和云廠商方面,英偉達、AMD、甲骨文等股價再創新高;另一邊,OpenAI、Meta、Anthropic等模型廠商也動作頻頻,紛紛發布新模型或宣布擴容合作計劃。
不過,一則報道為市場澆了一盆冷水:甲骨文內部文件顯示,在截至今年8月31日的三個月中,公司旗下出租英偉達芯片的相關云業務銷售額為9億美元,但僅實現了約1.25億美元的毛利潤,毛利率僅為14%,而甲骨文的整體毛利率約為70%。
如此低的毛利率或許要歸因于英偉達芯片的高昂成本,以及甲骨文為搶占市場份額而采取的激進定價策略。這也引發了市場的討論:在布局AI的過程中,云計算廠商要如何彌補短期的巨額投資?上游芯片廠商是不是最終的利潤贏家?
AI刺激下,算力資源供不應求
過去一年,在AI需求的推動下,各大科技公司持續投資數據中心,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云服務需求。
據Gartner統計,2024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達6929億美元,同比增長20.2%;預計到2030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將接近2萬億美元。
從數據來看,全球云計算三大巨頭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谷歌云的AI營收都在快速增長。國際權威市場調研機構英富曼(Omdia)在今年10月發布的最新報告中指出,隨著企業通過云市場采購軟件的比例不斷提高,加上代理式AI(Agentic AI)相關銷售額的顯著增長,預計三大云巨頭的合計銷售額將從2024年的300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1630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CAGR)達到29.1%。
隨著市場不斷擴張,三大云廠商能夠提供的算力資源供不應求。例如,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稱,微軟數據中心的資源緊張狀況比此前所預期的更為嚴重,預計持續到明年上半年。今年7月,微軟首席財務官艾米·胡德(Amy Hood)曾在電話會上表示,預計當前的資源緊張狀況將持續至2025年底:“在今年1月份,我認為供需狀況到6月份會變好。現在我會說,希望情況到12月會變好?!?/p>
而在三大巨頭之外,甲骨文成為了今年表現特別突出的云計算“黑馬”。今年9月,據甲骨文披露,在截至8月31日的2026財年第一財季,其剩余履約義務(RPO,客戶已簽約但尚未計入收入的合同)金額已經在本財季達到455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四倍,環比增長超三倍。
消息傳出后,甲骨文股價一度飆升超30%。這一爆炸性增長主要源于公司與OpenAI、xAI、Meta等一系列頂尖AI公司簽訂了大規模云合同,使其成為AI模型訓練的關鍵基礎設施提供商。
業內分析指出,甲骨文的合同金額激增,可謂是給“二線云廠商”打了一劑強心針,意味著AI浪潮帶來的云計算需求仍在不斷增長,打消了部分投資者對于AI泡沫的擔憂。
不過,也有分析師指出,由于客戶的高度集中和長期合同的不確定性,甲骨文的未來并沒有那么樂觀。例如,硅谷風險投資公司Bessemer的風投合伙人拜倫·迪特(Byron Deeter)稱甲骨文還是“B級玩家”,在AI軟件和芯片方面沒有優勢。
美國投資研究公司Zacks在報告中表示,甲骨文的多云戰略為公司的長期增長提供了強力催化劑,為了保持這一勢頭,甲骨文正在大力投資。然而,從估值角度來看,甲骨文似乎被高估了,其未來12個月的預期市盈率達到了40倍,高于行業平均的34倍。
增收不增利,是個例還是常態?
而在今年10月,隨著“甲骨文旗下英偉達相關云業務的毛利率僅為14%”的消息傳出,似乎驗證了以上質疑聲的正確性。市場開始意識到,營收增長不等于利潤增長,AI帶來的云計算“盛況”或許并沒有看起來那樣值錢。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甲骨文仍處在“追趕者”的位置,需要面對來自“三巨頭”的強大壓力,推測其只能通過“價格戰”來爭奪客戶。此外,微軟、亞馬遜和谷歌都有自研芯片以減輕對芯片商的依賴,而甲骨文只能與英偉達長期深度綁定。
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為,雖然早期匯報表現疲軟,但甲骨文的毛利率會在未來上升。
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在X(原推特)平臺上發文表示,英偉達最新的Blackwell/GB200 NVL72芯片才剛推出并準備上線,目前可供租賃的算力仍然有限,從Hopper架構向Blackwell架構過渡的初期成本較高。如果將利潤的計算條件改為“少量新款+大量舊款”或“僅大量舊款”的英偉達芯片租賃業務,結果就會不一樣。
華爾街知名資管機構Guggenheim的分析師John DiFucci指出,由于初期利潤率較低,甲骨文的AI云業務面臨巨大的短期盈利壓力,需要依賴長期規模效益來提升財務表現,預計其長期毛利率不會低于25%。同樣地,Stifel的分析師Brad Reback表示,隨著甲骨文OCI(云基礎設施)業務的擴大,其毛利率應該會得到顯著改善。
基于相似的理由,英偉達CEO黃仁勛也對甲骨文的未來表現持有信心:“當你首次推出一項新技術時,起初很可能賺不到錢。但從系統的整個生命周期來看,它將產生可觀的利潤?!?/p>
那么,放眼更廣泛的云計算行業,能否通過長期利潤來彌補短期的巨額AI投資?
上海財經大學特聘教授、智能科技產業與智能經濟研究學者胡延平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智能經濟本質上是“能力經濟”,產業鏈中越接近能力底座的環節,生態支配力越強、潛在利潤率越高。在AI產業鏈中,從芯片、云廠商、模型與虛實智能體、應用開發這四個部分來看,不同階段的利潤率確實差異較大。
其中,云業務是“能力供給型”業務,各行各業通過與云平臺實現能力部署和能力使用。胡延平指出:“長期來看,云業務從來都是以規模、成本效率、總體收益和生態效應見長,并不一定必須是高毛利率業務。”他補充道,特別是全球視角下“云智合一(云和AI深度融合)”的能力供給形態,將有希望帶來萬億美元以上的營收大盤。
對于云計算廠商在AI周期中承受的盈利壓力,胡延平認為,雖然算力投資巨大,但從財務模型上看,AI產業鏈四個部分的飛輪效應是成立的:“如果從訓練到推理的算力需求都供不應求,說明各行各業、企業和個人用戶對AI應用的需求在快速增長。這也是為什么頭部企業毫不猶豫地加大投資力度,進行算力軍備競賽的原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