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破譯西部地質變遷的密碼 ——蘭州大學地球表層系統科學教師團隊科研創新紀實

蘭州大學地球表層系統科學教師團隊成員在雅魯藏布江進行科學科考。受訪者供圖
【創新團隊】
◎本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曲倩倩
在我國廣袤的西部大地,有這樣一支科研團隊,他們以帳篷為家、以風沙為伴,在青藏高原的冰峰雪嶺間破譯地質變遷的密碼,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浩瀚沙海中探索生態演化的規律,在黃河上游的峽谷激流旁擘畫生態保護的藍圖。他們就是前不久入圍第四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示范活動名單的蘭州大學地球表層系統科學教師團隊(以下簡稱“團隊”)。
這支由蘭州大學教授潘保田領銜的隊伍,用數十年的堅守與創新,在西部地學研究領域書寫了一曲“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贊歌。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科研要瞄準國家最需要的地方。”這是潘保田掛在嘴邊的話,也是團隊成員刻在骨子里的準則。為摸清黃河上游生態“家底”,團隊成員曾在寒冬臘月沿著黃河峽谷徒步考察。零下十幾攝氏度的低溫里,保溫杯里的水很快結上薄冰,他們鞋底沾滿冰碴子,但沒人停下腳步。團隊要在冰封前記錄下河床地貌數據,為后續生態治理提供第一手資料。
正是憑著這份執著,團隊歷時3年踏遍黃河上游13個縣市,提出的“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分級保護”等建議,被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
在巴丹吉林沙漠的研究中,團隊更是一次次與極端環境“硬碰硬”。2018年建立沙漠觀測站時,他們頂著40多攝氏度的高溫搭建設備。沙子鉆進衣領,燙得皮膚發紅,大家卻開玩笑說:“這是沙漠給我們的‘見面禮’。”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他們不僅填補了該區域水文氣象數據的空白,而且通過連續18個月的晝夜觀測,發現沙漠湖泊“暖島效應”。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
得知論文刊發,團隊里負責數據整理的年輕研究員激動得紅了眼:“那些在觀測站熬夜看儀器、頂著風沙采樣的日子,值了!”
2024年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遺期間,團隊成員連續一個月“泡”在資料室,逐字逐句打磨技術報告,最終助力申遺成功。
此外,團隊的科研成果還服務于國家重大工程。在川藏鐵路勘察階段,潘保田帶領團隊成員深入藏東峽谷,在懸崖邊搭設臨時觀測點,為線路避開地質災害隱患區提供了關鍵數據。
培養青年科研人才
“西部地學研究的火種,得靠一代代人傳下去。”潘保田說。在團隊里,老教授們始終把培育青年科研人員當作核心任務,一套“量身定制+實戰鍛煉”的“傳幫帶”機制,讓許多年輕學者快速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科研骨干。
青年學者李卓侖一加入團隊,便將鈣質根管研究定為主攻方向。然而,在后續研究中,由于樣本數據繁雜,他的研究一度陷入困境。潘保田得知后,專門為他梳理了近30年的相關研究文獻,還帶著他重走阿拉善沙漠的考察路線。有一次為了采集不同年代的根管樣本,兩人在沙漠里走了十幾公里。正午的太陽曬得沙子發燙,潘保田卻蹲在地上,手把手教他辨別樣本層理。在潘保田的指導下,李卓侖逐漸找到研究思路,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成為該領域的青年領軍者。他常說:“潘老師教我怎么做科研,更教我怎么扎根西部、守住初心。”
團隊還特別注重給年輕科研人員“壓擔子”,讓他們在重大項目中挑大梁。2021年,入職不久的年輕教師張萌,就被安排參與巴丹吉林沙漠“暖島效應”后續研究。起初,她面對海量的氣象數據無從下手。團隊骨干、蘭州大學教授聶軍勝便每天抽時間和她一起分析數據,還把自己當年在柴達木盆地采樣時的筆記借她參考。當張萌提出想通過無人機航拍補充觀測數據時,團隊立刻協調資源支持她。最終,她主導的“沙漠湖泊微氣候模擬”研究,為“暖島效應”理論提供了新的支撐證據。
“團隊從不會因為你年輕就不放手,反而會給你試錯、成長的機會。”張萌說,這種信任讓她更有底氣去探索新領域。
每當年輕學者申報項目遇到困難,團隊里的老教授都會幫忙修改申報書、梳理研究思路,甚至把自己的資源分享出來。在這樣的氛圍里,團隊的年輕學者迅速成長。近5年,有3人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計劃,5人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多人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
從科研攻堅到人才培育,蘭州大學地球表層系統科學教師團隊始終扎根西部、胸懷家國。未來,他們將讓“傳幫帶”的火種持續燃燒,培養更多勇于創新的青年科研骨干。
原文鏈接:破譯西部地質變遷的密碼 ——蘭州大學地球表層系統科學教師團隊科研創新紀實
編輯:王文樂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