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瘋狂的麥克斯》導演談AI爭議:放眼藝術史并不新鮮
本月,全球首個專為AI生成的電影設立的電影節——OMNI 1.0電影節(OMNI 1.0: Iterations)在澳大利亞誕生,評選結果將于11月出爐。而評審名單中赫然出現了一手打造了科幻巨制《瘋狂的麥克斯》系列的澳大利亞名導喬治·米勒的名字。在他看來,業界關于AI入侵的憂慮其實大可不必,不妨從藝術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近期,AI在電影界引發的爭議甚囂塵上。就在上周,好萊塢首位AI女演員蒂莉·諾伍德(Tilly Norwood)的亮相,引來美國演員工會等組織的強烈抗議。僅數日之后,制片人安德烈·伊爾沃利諾(《骨瘦如柴》《等待野蠻人》)又宣布將推出一部完全由AI生成的長片《甜蜜的懶散》(The Sweet Idleness)。這部反烏托邦科幻片的劇情也與它的制作方式很貼合:講述未來社會中,僅有1%的人類需要勞動,絕大多數的生產工作都由AI代勞,人類盡可心安理得地享受懶散的生活。接二連三的話題性事件令全球各地的不少影視行業從業人員憂心忡忡。他們擔心,人工智能的興起會在就業率、版權保護等問題上,帶來巨大的威脅。

好萊塢首位AI女演員蒂莉·諾伍德
不過,也并非所有電影人都認為AI的快速發展就一定是壞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喬治·米勒就表示,自己之所以愿意加入OMNI 1.0電影節是出于“強烈的好奇心”,好奇AI究竟能在電影敘事中扮演什么角色。而且,他坦言自己的興趣所在還遠不止于技術本身。在他看來,關于何為作者,何為創作,究竟如何給這些名詞定性,如何從哲學角度來理解這些概念等議題,我們此刻正站在變化的關鍵節點上,而AI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喬治·米勒
“大家爭論和焦慮的焦點在于:人類的創造力與機器的能力之間該如何達到某種平衡,”喬治·米勒從歷史的角度剖析出自己的看法,“這讓我想到,類似的爭論在藝術史的早期其實也曾經有過。在文藝復興時期,油畫媒介的日益更新,也賦予了藝術家不斷修改和提升自己作品的可能。當時,這也引發了巨大爭議:有些人認為,真正的藝術家應該能直接在畫布上創作,無需事后修改;另一些人則欣然接受了油畫媒介帶來的全新的靈活性。到了19世紀中期,隨著攝影技術的出現,圍繞照相和繪畫又有過很大爭論。但這就是藝術,它總要不斷發展。慢慢的,攝影發展出自己的形式,繪畫也繼續存在著。兩者都發生了變化,但都經久不衰。”
在喬治·米勒看來,現在的AI就像是誕生之初的攝影技術,或是其他類似的一切新興技術。“在動態影像制作領域,AI可以說是目前最具活力的進化工具。作為電影人,我也一直受到這些工具的驅動。我相信AI將會繼續存在,并且改變一切。”
OMNI 1.0電影節的創辦者阿里耶·斯特恩伯格(Aryeh Sternberg)和特拉維斯·賴斯(Travis Rice)希望這項活動能讓澳大利亞成為全球AI電影的制作中心,為電影人提供一個交流平臺,探索當人類的想象力與機器學習交匯時,傳統敘事將會如何演變,并探討隨之而來的倫理困境。
雖然作品全由AI生成,但OMNI 1.0電影節也有自己的選片標準,規定每份提交作品都將經過嚴格的抄襲審查,并根據嚴格的倫理準則進行評估,以確保技術創新與合規性相匹配。
賴斯表示,隨著技術能力的加速提升,自今年4月他和斯特恩伯格舉辦了OMNI國際人工智能電影節(相當于本次電影節的彩排)以來,提交給OMNI 1.0電影節的數百部參賽作品,其質量已大幅提升。至于評論家經常指出的AI電影存在情感空洞或內容公式化的弊病,在策展人賴斯看來,同樣的批評,其實也適用于人類正在制作的那些電影。
在他看來,對于評審團來說,整體的評價標準是考察這部作品是否有可能在Netflix或HBO等主流平臺上播映。而喬治·米勒則表示,作為評委,他衡量任何電影是否有價值的標準都只有一個:那就是情感上的共鳴,而非單純只看技術創新。“有些電影你一散場就會忘記,而有些電影則會伴隨你一生,成為你感知世界的一部分。”

喬治·米勒(右)在《瘋狂的麥克斯:狂暴女神》拍攝現場
目前而言,喬治·米勒認為AI還不太可能完全復制人類的藝術創作行為,但他同時堅信,人工智能的普及將會徹底改變電影行業的游戲規則。“任何有志于拍電影的人,未來都能利用AI來講述自己想要講述的故事。據我所知,有些不到十幾歲的孩子已經在使用AI拍電影了。他們也不需要去找什么投資,靠自己就能制作電影。我相信這會讓整個行業更加平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