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點丨顧賓:從G20到10+3,何為真正的多邊主義實踐
世界貿易組織10月6日至7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總理事會2025年度第四次會議。中方呼吁世貿組織成員集體應對當前日益加劇的貿易動蕩局勢,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核心價值和原則。當前,中美博弈復雜性持續升級,商品流通與投資布局也愈發受地緣政治因素制約,現有國際經濟治理機制面臨嚴峻挑戰,其發展走向備受關注。筆者曾任職世貿組織,見證過多邊貿易機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作用與困境,對當下這一議題有著更為深切的體會與思考。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領銜首倡G20峰會機制,此后G20便一直是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臺。特朗普年初上臺前后,便有不少人猜測G20會被廢掉。大半年已經過去, “反多邊、毀多邊”已經成為美國現政府的一個顯著標簽。可以預計,G20的“作用”很可能在于為大國“吵架”提供平臺,滿足其“情緒價值”需求,避免國際關系滑向第三次世界大戰。然而,不要把和平想當然,和平需要積極爭取、努力維護并倍加珍惜;兩次世界大戰殷鑒不遠,當前俄烏沖突、以巴沖突再次敲響警鐘。
孟德斯鳩說,“貿易的自然效應就是和平。”美國富蘭克林·羅斯福時期的國務卿赫爾倡導戰后自由貿易秩序,他認為,減少貿易壁壘、推動商業自由流動是通往和平的道路,而經濟孤立主義必將導向戰爭。確實,貿易雖不能確保和平,卻會為和平創造機會、使其成為可能。在世貿組織總部大樓前安放的兩尊雕像,分別意味著和平和公正,它們昭示著貿易之于和平的功能性價值。
近年來,解決貿易逆差問題成為美國對外經貿政策的核心訴求,華盛頓針對中國在內的幾乎所有貿易伙伴發起的關稅戰,圍繞“再平衡”展開。這樣的“再平衡”實質上是典型的重商主義。再加上美國政府的其他一系列單邊保護主義措施,正試圖顛覆多邊貿易機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對此,多邊貿易機制最多“深表憂慮”,這是在“綏靖”美國政府。當然,我們不必加以苛責,而是需要堅持用做統一戰線的勁頭和耐心做好多邊。與此同時,推動多邊主義從全球治理轉向區域治理。就在G20談判困難重重、甚至可能“再放假四年”的背景下,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東盟與中日韓(10+3)機制的分量正在加強。
10+3合作緣起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由財金合作渠道主導,并升級為領導人會議。它有兩個關鍵制度支撐:一是清邁倡議多邊化(CMIM),屬流動性危機救助機制;另一個是“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從事區域經濟監測。這兩個機制加起來,近乎一個亞洲版IMF。當前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10+3合作的影響力亟需更大提升,打造亞洲版IMF可成為其重點方向之一。
回溯歷史,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東南亞國家痛定思痛,于2000年推出清邁倡議(CMI),開啟區域金融安全網建設;歷經10年發展,CMI升級為共同決策、儲備資金多邊化的清邁倡議多邊化(CMIM);再經過15年,各國探討清邁倡議實體化的意愿升溫,并引入以人民幣等非美元可自由使用貨幣出資的快速融資工具。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說,此舉“標志著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在本地區的積極進展,具有突破性意義”。
也許有人質疑國際財金合作偏宏觀、務虛,但從10+3財金合作25年的演進可以看出,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的進程本就需要時間沉淀,看似務虛的會議與談判,實則在持續明確方向: 唯有在正確方向上堅持,才能在恰當時機實現突破,最終結成多邊合作的正果。
(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本文原載于《環球時報》2025-10-09,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