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讀懂全球醫藥協作與共贏
·即將到來的2025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無疑將成為這一全球網絡展示成果、碰撞思想、催生新合作的重要舞臺。
一劑國產抗癌藥獲得歐盟、中國、美國三大主流市場的同步批準,一款“上海智造”的醫療設備在美國頂尖醫院投入使用,一家跨國巨頭的全球首個生物工藝設計中心落戶浦東……這些看似獨立的商業里程碑,正共同描繪出一幅生動圖景:上海正憑借其獨特的開放基因與創新生態,成為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鏈上一個不可或缺的鏈接者。
“2025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將在10月13日拉開帷幕。這不僅是一場展示前沿醫藥技術與創新成果的盛會,更是一個觀察窗口,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如何編織一張連接全球的復雜網絡,本土企業正從“學習者”變為平等的“合作者”,跨國巨頭則從“市場開拓者”變為“本土共創者”。
“走出去”的新敘事:從產品出海到標準共建
近年來,創新藥出海已成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主旋律。據統計,2024年,中國生物醫藥License out(許可授權)交易達110起,總金額超656億美元,同比增長50%。在這股浪潮中,上海無疑是沖在最前沿的領航者:上海企業貢獻交易38起,金額307億美元,占全國近三分之一。2025年1-8月,上海License out交易37起,金額188.16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這里的企業不再滿足于簡單的產品出口,而是尋求更深層次的全球價值鏈融入。
藥物獲批之后的故事,往往比獲批本身更考驗一家企業的全球化智慧。總部位于上海的全球化生物制藥公司復宏漢霖,對此深有體會。其核心產品漢曲優?(曲妥珠單抗)成為首個在中、美、歐同步獲批的國產生物類似藥后,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在海外市場進行商業推廣時,我們遇到了預料之外的文化、市場或準入挑戰。”復宏漢霖相關負責人坦言。破局的關鍵在于合作。該公司攜手Accord、Abbott等國際一流企業,依托其成熟的本地銷售網絡和商業經驗,成功將“中國智造”送達全球超100個國家和地區的患者手中。這一過程也讓他們提煉出深刻的啟示:“全球化不是簡單地復制中國模式,而是融入當地生態。”在不同市場形成的“本地合作+漢霖供應”的模式,為該公司后續創新藥的國際商業化奠定了基礎。
這種從“學習者”到“合作者”的心態轉變,是上海本土企業走向全球的共同寫照。復宏漢霖負責人表示,最大的變化在于,“國際伙伴越來越認可我們的創新與執行力。過去我們需要去解釋‘我們能做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全球藥企主動找到我們,探討如何共同進入更多市場。”
這場全球征途的背后,離不開上海作為“指揮中樞”的強大支撐。近年來,上海陸續出臺多項創新政策,如《關于支持生物醫藥產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覆蓋了研發、生產、上市的全鏈條,并特別增加了對創新藥出海的支持。復宏漢霖的漢斯狀?在歐盟獲批,便成為該政策的首批受益企業之一。“上海不僅是我們的起點,更是連接全球的‘指揮中樞’——從資金流、信息流到人才流,城市本身就是企業國際化的加速器。”該負責人說。
同樣將全球化作為核心戰略的,還有總部位于上海的高端醫療設備領導者聯影醫療。該公司產品已進入全球超過85個國家和地區。聯影醫療的全球化戰略是“高舉高打”,即以最頂尖的技術敲開最成熟的市場大門。2018年,聯影選擇美國作為全球化的首發站,通過與頂尖科研機構合作,推出了世界首款全身人體掃描的PET-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設備,一舉在美國市場樹立了品牌認知。到今天,聯影在美國建立了集研發、生產、市場營銷于一體的北美區域總部,組建起較為完善的本土化團隊。
聯影醫療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的開放基因和創新生態是其全球化戰略的獨特支撐。“上海擁有眾多高校、科研院所、頂尖三甲醫院,擁有一批世界頂尖的人才。得益于上海的科創資源,聯影得以與一大批學界、業界的伙伴深度合作。”
“引進來”的新格局:從中國總部到全球創新策源地
當本土企業闊步走向世界時,跨國企業也正在上海完成角色的深刻轉變。它們不再僅僅將上海視為中國的總部或銷售中心,而是將其打造為集研發、生產、投資于一體的戰略樞紐,深度參與并反哺全球創新網絡。
全球領先的醫療科技公司波士頓科學(Boston Scientific)自1997年便落戶上海,其發展故事是跨國企業在滬深化本土化戰略的絕佳案例。其血管內超聲系統(IVUS)的關鍵產品Polaris,借助上海試點的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MAH),成功實現了“從進口轉國產,再到出口”的身份“三級跳”。
“MAH制度允許注冊和生產‘解綁’,極大地激發了研發創新的活力,也堅定了我們建設自有產線的決心。”波士頓科學相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10月,該公司在中國的首個生產制造基地——臨港工廠正式開業。上海高效的政府服務也為企業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從海關的AEO(“經認證的經營者”)高級認證帶來的通關便利,到衛健、稅務部門聯動打通產品入院的“最后一公里”,都讓企業感受到上海的產業行政支持。
“近30年來,我們見證了上海匯聚起全國乃至全球的頂尖人才、技術與政策,實現了生物醫藥產業的高速發展。在各級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我們也積極響應上海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目標,在上海一流的營商環境下,取得了長足發展。”該負責人表示。
另一家行業巨頭賽默飛世爾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則將上海定位為賦能中國乃至全球創新的關鍵節點。“我們持續進行本土投資,積極結合本土客戶需求開發‘中國定制’產品和解決方案。”賽默飛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賦能從藥物發現到商業化生產的全鏈條,并結合自身全球供應鏈優勢,賽默飛已成為連接海外市場與中國本土創新的重要紐帶,助力中國創新療法惠及全球患者。
這些企業正在成為上海醫藥產業生態的建設者。賽默飛世爾科技通過其客戶體驗中心和舉辦的各類技術研討會,為本土科學家和創業者提供了接觸全球前沿技術的窗口,加速了本地創新生態的成熟。波士頓科學也積極參與上海的各類產業發展對話,將全球經驗帶入本地政策制定和行業標準的討論中,成為推動產業生態完善的積極力量。
生態共建:國際組織搭建溝通橋梁
在這場雙向奔赴的全球協作中,國際藥物信息協會(DIA)這樣的國際組織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聯系人”角色。DIA見證并深度參與了中國醫藥產業融入全球的全過程,其中一個標志性事件發生在2017年,當年國家藥監局在DIA中國年會上宣布正式加入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ICH),開啟了中國與全球藥物研發監管標準全面接軌的新時代。
今年,DIA代表處正式落戶上海。DIA的負責人觀察到,上海的角色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早年,我們的會議更多是幫助中國產業界學習和理解國際規則。而現在,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來自中國的經驗和智慧正在反哺全球。例如,在真實世界數據研究、細胞與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中國正在貢獻自己的方案。”
落戶上海后,DIA也承擔起新的使命:利用其全球網絡,幫助中國創新藥更好地“走出去”。“我們發現,海外監管機構,特別是新興市場的監管機構,非常渴望了解中國加速審評的邏輯和標準。我們正在搭建平臺,促進中國與這些國家監管機構的直接對話,探索構建一個以中國創新為節點、連接新興市場的‘小循環’合作模式。”這位負責人表示,上海開放的姿態、國際化的人才和集聚的產業生態,使其成為推動這一新模式的最佳實踐地。
從國內企業的全球協作到國外企業的本土共生,一個充滿活力的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網絡正在上海的經緯上交織。即將到來的2025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無疑將成為這一全球網絡展示成果、碰撞思想、催生新合作的重要舞臺,向世界發出誠摯邀請:共赴上海,共贏未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