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克龍塞納河畔獨行:任內第七位總理閃辭,盟友割席,“下臺”聲四起
馬克龍即將迎來其兩屆總統任期內的第八位總理,而法國已陷入了嚴重的政治危機。

當地時間2025年10月8日,法國巴黎,法國電視二臺直播節目中,電視屏幕顯示即將卸任的法國總理塞巴斯蒂安·勒科爾尼(右),背景是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的圖像。視覺中國 圖
據新華社10月8日報道,法國看守總理勒科爾尼8日晚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總統馬克龍解散國民議會的可能性正在降低,他可能會在48小時內任命一名新總理。當天,國民議會部分議員提出的彈劾馬克龍動議被否決。
6日,在任僅27天、組閣未過24小時的勒科爾尼向馬克龍辭職獲批,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任期最短的總理。受馬克龍委托,勒科爾尼與在野黨展開為期兩天的“最后談判”,以期維護政局穩定,但在國民議會占據大量席位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和極左翼政黨“不屈法國”拒絕談判邀請。
勒科爾尼辭職再次凸顯了法國政壇的癱瘓狀態。2024年6月馬克龍提前舉行議會選舉后,沒有一個政黨在議會獲得絕對多數席位,導致左右兩大反對力量能夠輕易否決任何草案、迫使總理下臺。
在勒科爾尼被迫辭職幾小時后,身穿黑色大衣的馬克龍被拍到獨自一人在塞納河畔散步,保鏢們與他保持著距離。路透社評論稱,這一畫面令人聯想起20世紀60年代末法國前總統戴高樂辭職后,在愛爾蘭荒原上尋求慰藉的畫面,“一位領袖在其政治時代接近尾聲時,選擇內省。”
目前,馬克龍不愿重新舉行議會選舉以防止民調領先的“國民聯盟”掌權,也不愿主動提出辭職。但分析指出,他幾乎沒有令人信服的新總理人選,且走馬燈式地換總理,讓這個職位已被視為“有毒的圣杯”。不排除他可能和1969年辭職的戴高樂一樣,選擇以戲劇性的姿態結束總統任期。
法國再次換總理也引發了歐元區的擔憂。“法國太大了,不能倒,這種無休止的政治不穩定讓整個歐元區處于危險之中。”一名不具名的歐盟國家外交官說。
預算僵局與人事鬧劇
和巴尼耶、貝魯兩位前總理一樣,勒科爾尼在推動2026年預算草案時也遇到了阻力。他表示,反對派的不合作導致他當前不具備執政條件,“各個政黨表現得好像他們都在議會中占據多數席位”。
2026年預算草案旨在縮減法國的巨額赤字,包括養老金改革、征稅、上調退休年齡等觸及多方利益的政策,都無法在議會中達成共識。
勒科爾尼8日晚在法國電視二臺接受采訪時表示,通過與在野黨的談判,“找到一條出路是可能的”。他說,左翼等多個政治團體愿意就預算案和政局穩定達成一致,但僅限于某些條件。
對于多個在野黨要求政府暫停退休制度改革的呼聲,勒科爾尼表示,希望找到一種方式對退休制度改革進行“辯論”。他同時警告,暫停退休制度改革的“成本”將在2027年超過30億歐元。
勒科爾尼指出,養老金改革是最具阻礙性、最困難的問題之一,如果不及早解決,它將在2027年總統大選前再次浮出水面。
勒科爾尼還宣布將于13日提交2026年預算草案,以便草案盡快進入國民議會審議流程。他認為,法國各政治力量都“有意愿”在12月31日前通過草案,這也讓馬克龍解散國民議會的可能性降低。
不過,除了預算草案僵局,給勒科爾尼政府致命一擊的其實是新政府的成員名單。
勒科爾尼接任時聲稱要和過去的政治“割席”,但新政府任命的18名部長中,13人來自前貝魯政府,沒有左翼或極右翼的代表。
最讓法國政壇難以信服的,是曾在馬克龍任期內擔任了7年財長的勒梅爾被任命為防長。疫情期間,勒梅爾主導財政工作,期間法國財政赤字大幅攀升。
率先發難的是留任的內政部長、中右翼共和黨領袖勒塔約。他批評稱,“新政府的組成未能體現承諾的變革”,暗示共和黨可能退出政府。
極右翼“國民聯盟”的主席巴爾德拉則直言:“我們明確告知總理:要么變革,要么面對不信任投票。”
左翼也表達了不滿,社會黨發言人德拉波爾特發文稱:“這屆短暫的政府只表明一件事:馬克龍主義再度讓法國陷入混亂。”
遭孤立,被彈劾
理論上,如果馬克龍選擇不解散國民議會,他可以再度任命一位自己陣營的新總理,但勒科爾尼政府的迅速垮臺表明了這一舉動的局限性。新總理將面臨與勒科爾尼及其兩位前任總理相同的挑戰:在無法獲得議會多數票的情況下通過預算。
馬克龍可以選擇任命溫和的反對派政客或更中立的技術官僚,但這可能會帶來重大風險:左翼會迫使馬克龍在經濟改革上妥協;任命右翼可能會疏遠左翼,并引發更多不信任投票。
左右兩派的政客不斷傳出讓馬克龍辭職的呼聲,包括“國民聯盟”領導人勒龐和主席巴爾德拉,“不屈法國”領導人梅朗雄,以及中左翼政黨社會黨第一書記福爾等。
6日勒科爾尼突然宣布辭職后,“不屈法國”黨號召提出彈劾馬克龍的動議,并由104名議員共同提交。據法國BFMTV新聞資訊臺報道,8日上午,該動議被國民議會執行局裁定為“不予受理”而否決。
法國媒體指出,根據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議會層面想成功彈劾總統“幾乎不可能”,即便彈劾動議能通過第一道關國民議會執行局,還需在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均獲得三分之二多數票,最后還要訴諸高等法院。
勒龐8日表示,國民聯盟將投票推翻在新選舉前任命的任何未來總理。“這個玩笑開得夠久了。現在沒人笑得出來。”勒龐的得意門生巴爾德拉說,“馬克龍想爭取時間。他不惜一切代價試圖保住自己的陣營。”
此外,多名馬克龍的盟友已宣布與他割席,使其陷入了政治孤立。
馬克龍所在的復興黨主席、前總理阿塔爾直言,他已“無法理解國家元首的決定”。
馬克龍第一任期內的首位總理菲利普呼吁盡快任命新總理以便迅速通過預算案,隨后提前舉行總統選舉。“這場危機是國家的崩潰,這是我的信念。” 他說。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自引發政壇分裂以來,馬克龍不得不面臨各類政治挑戰、穩定日益無法治理的法國,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馬克龍2017年上臺后引入的減稅政策是法國債務失控的直接原因。去年他提前舉行議會選舉,又造成了當下議會各方勢均力敵的僵局。“沒有一個民主的憲政制度,可以在只有三分之一議會支持的情況下維持政治穩定。”巴黎先賢祠-阿薩斯大學公共法教授本杰明·莫雷爾認為。
據法國《世界報》9日報道,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皮埃爾·塞爾納在接受采訪時指責馬克龍完全否認自己的責任。他指出,這場根深蒂固的危機會產生巨大的長期影響:“對社會問題的深刻分歧(創造了)革命局勢, 革命之所以發生,是因為精英們無法勝任這項任務。”
曾在馬克龍政府中任歐洲事務部長級代表的哈達德認為,就算馬克龍辭職也毫無意義,“下一任總統只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政治分歧將繼續存在。”
與歐債危機相比
法國2024年財政赤字占GDP的5.8%,預計今年這一數據將為5.4%。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法國公共債務與GDP之比已達114%,幾乎是歐盟規定的60%上限的兩倍。
今年9月,國際評級機構惠譽還因政局動蕩、預算案遲遲未決,下調法國主權信用評級。惠譽預計,法國債務規模將持續上升,至2027年可能攀升至GDP的121%,將削弱法國抵御經濟沖擊的能力。
外界擔心,作為歐盟第二大經濟體的法國,可能無法推動、幫助歐盟進行必要的改革,以便在地緣政治競爭中保持競爭力。
有歐盟外交官透露,如果歐盟官員能夠與同一位法國財長會面,將更容易討論預算,但法國內閣一再出現人事變動。
一些歐洲官員把法國的經濟現狀和2010年歐債危機時的希臘、葡萄牙進行比較。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法國比希臘、葡萄牙更有能力處理財政問題,且短期內不需要救助,仍可以以合理的利率從金融市場借款,也不會立即面對無法償還債務的風險。
歐洲政策中心高級政策分析師菲利普·勞斯伯格進一步指出,法國經濟“仍然被認為相當強勁”,如果政局迅速穩定,對歐元區其他國家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另有不具名的歐盟高級官員表示,迄今為止市場反應平淡,是對“法國聲譽的積極證明”。“市場仍然相信,一旦處理完所有政治問題,法國政府將會穩定,恢復正常的政策制定,這是我們希望發生的事情,越早越好。”該官員表示。
不過,根據歐盟規則,成員國的預算赤字占GDP比重不得高于3%,如果法國持續超過這一水位,其他成員國可能會重新考慮是否遵守該規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