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家談音樂療愈:不等于聽音樂,對阿爾茨海默癥等有效
音樂真的可以療愈心理疾病嗎?這是否有科學依據?能治療哪些心理疾病?
2025年10月10日是第34個世界精神衛生日。10月9日,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市疾控局、市愛衛辦主辦的“上海健康播報”第九期發布會聚焦心理健康和音樂療愈,專家就上述問題給予回應。
“音樂起到療愈作用,并非只是一種模糊的感覺,而是有科學依據的。”中華預防醫學會精神衛生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在發布會上指出,從生理層面看,音樂能直接作用于我們的身體,其節奏對心率和呼吸有強大的引導作用,舒緩的音樂能使心跳和呼吸同步放慢,放松身心、降低血壓。音樂還能影響腦電波,例如輕柔的古典樂可促進與放松相關的α波,而特定的冥想音樂有助引發深度放松的θ波。

2025年10月9日,“上海健康播報”第九期發布會現場,3名精神和心理治療領域的專家就音樂療愈熱點問題給予回答。主辦方供圖
當前,在臨床上,音樂療愈適合哪些心理疾病治療?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心理治療師劉樂指出,音樂療愈是一種有臨床證據支持的治療方法,通過音樂活動改善個體的生理、心理、社交和認知功能。研究表明,音樂能減輕患者對疼痛的感知,改善情緒,幫助他們更好應對疼痛。此外,音樂療愈對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尤其有效,有助改善認知功能、調節情緒狀態和促進社交互動。在兒童青少年神經發育問題上,如自閉癥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音樂療愈顯示出積極的效果,能提高患兒的社交技巧、語言發展和記憶力,減少注意力不集中,并促進情緒和行為的穩定。
謝斌同時表示,音樂療愈尤其擅長處理情緒調節、創傷處理和社交互動等核心問題,如抑郁癥與焦慮癥、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以及精神分裂癥、物質成癮等。
“拿抑郁癥來說,音樂治療提供非言語的情感出口,通過聆聽或演奏與情緒狀態相符的音樂,患者能安全宣泄壓抑的情感,而創作歡快的音樂能促進多巴胺分泌,提升積極情緒。就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而言,音樂治療通過擊鼓、彈奏等方式,患者可以安全表達難以言說的恐懼與憤怒,治療師創造穩定、可預測的音樂節奏,可以幫助患者重建對自身和環境的安全感與控制感。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音樂治療的目標側重于現實導向和改善社交,結構化的合奏活動能幫助患者將注意力拉回當下,增強現實感,音樂也能觸及情感,緩解情感淡漠等癥狀。”謝斌舉例說。
音樂療愈是否可以替代傳統的醫學治療?謝斌對此予以否認,“音樂療愈只能作為補充手段,不能替代必要的醫學治療手段,它可增強療效、減輕不良反應,但不能取代傳統治療。”
音樂療愈是不是等于聽音樂,在家里多聽音樂就可以療愈心理疾病嗎?
上海市醫學會科普專科分會委員、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喬穎解釋稱,音樂療愈是專業的音樂治療,它是由認證治療師主導、目標導向的臨床過程。不止于聆聽,更強調互動與療愈目標,包括很多環節,如需要治療師全程引導和評估,要設立音樂治療的具體目標,而不僅僅是聽音樂就可以。同時,音樂療愈方式是多樣的,除聆聽外還包括即興演奏、歌曲創作、律動等主動參與形式,治療師還會持續評估并調整治療方案。
謝斌指出,當前,音樂療愈存在一些大眾認知誤區,“譬如大家覺得聽音樂好就一直長時間聽,其實,聽音樂要遵循‘60-60’原則,音量不超過設備最大音量的60%,連續聆聽不超過60分鐘,而如果總是通過悲傷音樂反復咀嚼負面情緒而未獲宣泄,反而可能加重抑郁,此時應尋求專業幫助。”
喬穎還進一步指出,隨著科學新技術的發展,音樂療愈目前也正在朝著個性化、可及化與沉浸化趨勢發展,如借助AI技術可通過分析生理數據、聽歌歷史及實時情緒,動態生成“音樂處方”。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能構建多感官療愈環境,如幫助社交焦慮者在VR中通過音樂互動練習社交,或為臨終患者創建寧靜的視聽世界。另外,患者可穿戴設備結合生物反饋,實時監測壓力水平,自動觸發音樂干預并可視化放松進程,形成自主調節訓練。腦機接口則可以讓行動受限患者通過“意念”選擇或創作音樂,重獲表達與溝通能力,維護心理尊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