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父母的雙手為豐收托底

“土地不會辜負汗水”,這是我們經常講的“格言”,但是真正莊稼地里的把式活,則要復雜得多,農民不僅要虔誠地付出汗水,而且還得面對各種陰晴不定、暴雨風霰、蟲病倒伏等等。
這個中秋,對我的家鄉——魯西南的老鄉們來說,可能并不輕松、愜意,甚至有一分煎熬。
原來,多日不斷的連綿陰雨天,讓魯西南不少地方玉米地成了澤地,正是收獲的農忙時節,機械收割機無能為力,于是我的那些父老鄉親就不得不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泥濘里,徒手掰玉米棒,裝滿一袋后,再深一腳、淺一腳運到田邊。一腳踩下去,黏膩的土地緊緊裹住你的膠靴,這種“吮吸”,好像大地母親舍不得交付這一季的收成,非讓你再付出一份汗水和掙扎。
棒子收回來后,并不意味著就可告一段落。小雨不斷,就得用塑料布遮蓋,玉米堆積在下,不消一夜,就會發熱、發燙,時間稍長,還會發芽。“出芽”這個詞,用在收下來的莊稼身上,可并不富有詩意,不是什么“希望的隱喻”,而是巨大的風險。
母親扒皮至凌晨。暫未“發芽”的被裝袋,已經“出芽”的則被丟到角落,準備按“殘值”出賣。對父母來說,抓緊干完是必須的,不然堆積一夜,就會損失至少幾袋糧!這會讓她不得安心。
在我的印象里面,扒玉米是極其惡心的,手上免不了有玉米棒子的黑灰甚至五顏六色的流狀黏液,分不清楚是蟲子尸體,還是其他物質的霉變,總之是染得手上變色。
這樣的扒皮僅是玉米收獲的一環,收割之外,還要扒皮、晾干、脫粒等,每一個環節都極其繁重。即便是天氣晴好,家里勞動力不瘦幾斤也難拿下;一遇雨天,難度系數加倍,如種地太多,又趕時間,非得暴瘦不可。
父母已趨于年邁,且種地較多,對他們而言,力氣是“稀缺資源”,但趕上這樣的天氣,機器失效,下苦力已不可避免。
父母不得已也會找人幫忙,但這必須置于反復計算與糾結之下,因為“找人”要付報酬,種地利薄,不得不算計。“每個人工130,你算算每畝地一共能有多少錢(可賺)?”老父親問我。
這才是真正的播種、耕耘和收獲,沒有短視頻平臺上的粉色濾鏡,哪怕是最最高興的收獲環節,依然是如此艱辛、疲勞,甚至還有風險——天氣不好,種子出芽,無法晾曬……
這種真實和粗糲,足以打破城市人對田園牧歌式的農村想象。
特別是在不可測的氣候面前,機械的力量用不上,人工搶收是必然。傳統的“苦力種植”依舊是給農業豐收托底的模式。或者說,是我父母的雙手,以及更多鄉親的雙手在為中國豐收托底。
從2004年到2024年,我國已有連續21個豐收年,糧食產量已經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端牢飯碗”、歲稔年豐、穰穰滿家,這些宏大敘事的背后是無數農民的付出和努力。落到每一個種田人身上,就是書上說的“稼穡艱難”。不是土里刨食的種田人,很難讀懂這四個字的分量;不是真正的種田人,也很難理解農民與土地的那份感情。
現在,我有時也會想起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年幼的康熙詢問:“種地苦還是讀書苦”,太監答:“種地人說種地苦,讀書人說讀書苦”。當互聯網空間里滿是“讀書苦”的聲音——“早八”起不來、地鐵太擠、加班太苦時,也許更該講講“種田苦”樸素道理:這種“苦”與豐收有關,與你我都有關。
秋天的碩果,竟要以與泥濘的貼身搏斗來獲得,一雙雙粗糙的手托舉著中國的豐收年。沒有一份收成不是沉甸甸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