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謀劃“十五五”|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需充分協同長三角產業鏈
面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我國的迅猛崛起,合肥正以“首位產業”戰略全力布局,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版圖上的重要一極。“十五五”期間,產業規模將持續擴張、競爭格局將加速演化,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迎來新的拐點。單憑自身優勢“練好內功”已難以應對新一輪競爭。如何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中找準定位、融入區域協同,成為決定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命題。
合肥正試圖以更開放的姿態,借助長三角雄厚的制造基礎與創新資源,構建跨區域的協同生態。從產業鏈優化到技術攻關,從市場聯動到基礎設施互通,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協同”,在區域融合中尋找新的發展動力。

2025年7月1日,安徽合肥,蔚來汽車智能生產線。視覺中國 資料圖
協同共進: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新格局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版圖中,合肥憑借整車制造與動力電池的雙重優勢,正成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增長極。然而,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單點突破已難以支撐高質量發展。未來,合肥要實現從“制造強市”向“產業樞紐”的跨越,必須深度融入長三角,構建協同共生的區域一體化產業鏈體系。
1.增強產業鏈韌性
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整車制造環節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未來應積極推動產業整合,通過鼓勵合肥整車龍頭企業兼并重組提升整車企業集中度,積極推動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鏈協同機制,構建更具彈性的產業協作網絡。
在長三角范圍內,合肥需要依托自身在整車制造和電池環節的基礎優勢,主動對接其他省市的創新資源:與上海在智能駕駛、車聯網和車規級芯片研發上協同創新;與江蘇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核心零部件供應上建立更加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確保關鍵環節供應安全;依托浙江在精密制造和汽車電子領域的優勢,推動高端零部件在合肥落地,實現整車與零部件的高效銜接。通過這些跨區域合作,合肥能夠有效降低供應鏈風險,增強產業鏈韌性與靈活性。
2.補齊關鍵短板
盡管產業基礎堅實,合肥在車規級芯片、智能駕駛系統及輕量化材料等關鍵環節仍存在短板。對此,合肥應以“引進+共建”的方式完善產業結構。
未來,合肥一方面要提升自身招商引資和產業培育力度,重點加強與長三角地區零部件集聚程度高但整車發展較弱的城市合作,如蘇州、寧波、常州等,引進其高端零部件頭部企業入駐合肥或設生產基地,以強化產業鏈整合。
另一方面合肥也要提供更多的資源、政府服務及科創要素支持跨區域共建,逐步形成“合肥整車+長三角零部件”的互補格局。如與上海共建智能駕駛與車規級芯片研發平臺;與江蘇加強在新材料和功率半導體領域的創新合作;吸引浙江智能座艙和車載軟件企業在合肥設立研發或生產基地。此外,合肥可依托招商車研汽車檢測基地,牽頭推動長三角新能源汽車檢測與認證體系建設,聯合上海標準研發、江蘇和浙江的裝備制造,形成統一的檢測認證平臺,提升區域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
3.推動產業鏈延鏈拓展
在產業延伸方面,合肥在電池回收和應用場景拓展上具有天然優勢。依托本地龍頭企業,合肥可率先建設長三角電池回收與梯次利用中心,與江蘇、浙江在回收工藝和資源再生環節開展技術協作,借助上海的國際化平臺實現標準輸出和政策互認。
同時,合肥應積極融入長三角后市場網絡,可以打造長三角地區綜合服務平臺,與上海的后市場中心、江蘇和浙江的零部件與維保網絡互聯互通,推動售后服務標準統一、體系互認,構建跨城互聯的消費者服務平臺。未來,隨著合肥與滬蘇浙共建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的深入推進,自動駕駛出租車、智慧公交、智慧物流等新場景將不斷拓展,合肥有望實現從制造端到應用端的全鏈條突破。
創新驅動:打造長三角技術協同新引擎
核心技術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合肥要充分發揮科研與產業集聚優勢,牽引滬蘇浙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形成“分工協同、聯合攻關”的創新體系,推動區域創新能力整體躍升。
1.健全創新鏈與研發體系
合肥可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科研院所的科研優勢,以及晶合集成、蔚來汽車、比亞迪半導體等龍頭企業的技術積累,牽頭建設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聯合體,并聯合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共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研發創新中心”。該中心可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和試驗驗證于一體,聚焦動力電池、電驅動、高精度傳感器等關鍵技術領域,匯聚滬蘇浙科研力量共同參與,重點突破動力電池、車規級芯片、智能駕駛、車聯網等關鍵環節。
同時,應繼續推進安徽合肥、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共建高水平國家實驗室體系;支持“科大硅谷”“中國聲谷”等創新平臺與江浙滬新能源汽車企業開展聯合研發;推動G60科創走廊共享創新資源,實現“科創+產業”的雙輪驅動。
2.完善跨區域攻關機制
為突破“卡脖子”難題,可在長三角范圍內建立新能源汽車重大技術攻關協同機制,明確合肥牽頭動力電池與芯片技術,上海主攻人工智能與軟件系統,江蘇專注材料科學,浙江強化制造工藝。通過聯合承擔國家重大專項、共建跨區域示范工程等形式,形成“資源互補、攻關共進”的區域科技創新網絡。
3.強化區域交流與成果轉化機制
在創新成果落地方面,合肥應牽頭建立跨區域常態化對話與交流機制。通過政府間會商、企業論壇、高校協作等多維渠道,推動信息、技術、政策和市場等資源共享與經驗交流。依托數字化平臺建設“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一體化數據中心”,實現研發數據、技術成果與產業資源的高效對接。
同時,應積極構建長三角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牽頭建立統一的技術市場協同平臺,合力建設長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聯盟,推動成果信息、技術需求、服務機構等信息資源互聯互通,加速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孵化,不斷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以協同贏市場,共拓發展新空間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不僅在技術,更在市場。合肥若要在全國乃至全球產業版圖中占據更高地位,必須以差異化策略和跨區域協同,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市場,謀求可持續發展的更大空間。
1.差異化市場布局
目前,合肥新能源汽車企業在中低端市場具備競爭優勢,但在中高端市場仍有提升空間。因此,應根據長三角不同城市的經濟水平、消費習慣等因素,制定差異化的市場進入策略: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國際化大都市,聚焦高端智能車型,與上汽、蔚來等企業合作開發新款車型,提升品牌形象和溢價能力;在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但更注重性價比的城市,推出高質量、親民價新能源車型,提升市場滲透率;對于安徽省內市場,則在穩固現有基礎上,重點滿足家庭用戶和公共服務領域的用車需求,形成多層次市場布局。
2.推動區域市場互通
與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共同舉辦新能源汽車展會、論壇和路演活動,構建長三角區域品牌聯合推廣機制,擴大整體影響力。
推動跨區域銷售與服務體系協同,例如蔚來、安徽大眾等車企可以在蘇浙布局銷售服務中心,而上海的共享汽車、網約車平臺則可更多采購合肥生產的新能源車型。
在公共服務領域,合肥可聯合滬蘇浙城市推動新能源汽車在出租車、公交、環衛與物流車領域的跨城運營,統一車輛采購標準、共享運維體系和互認充電網絡,實現運營成本協同降低、市場認可同步提升。
針對海外市場,推動長三角新能源汽車企業“抱團出海”,聯合參與國際車展與市場開拓,以上海港、寧波舟山港、蘇州港為核心建立“長三角新能源汽車出口集運中心”,推動奇瑞、江淮、上汽、吉利等企業組建“長三角汽車出口聯盟”,共享海外渠道與市場信息,不斷提升區域品牌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地位。
車路云融合:構建智慧出行基礎網絡
基礎設施是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的底座。合肥應立足自身優勢,帶動長三角區域實現車、路、云深度協同。
1.建設互聯互通的充換電網絡
合肥應發揮在公共充換電布局上的先發優勢,牽頭推動建立長三角區域統一的充電設施標準和認證體系。通過政府間協作和第三方獨立平臺建設,吸納上海、蘇州、杭州等地的龍頭充電運營商、電力企業和主機廠共同參與,構建“共建共管共享”的區域充電服務網絡。
未來應推動統一支付體系和認證機制,通過政府協作與第三方平臺聯動,吸納上海、蘇州、杭州等地充電運營商、電力企業參與,逐步實現跨城充電即插即用與費用結算互認。合肥還可依托安徽電網能力,與江蘇、浙江在電力調度與負荷管理上協同,避免“充電孤島”,保障區域能源安全。
2.加快智能道路交通系統開發
合肥在包河區等地已開展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建設,可作為長三角車路協同的重要測試場景。未來可通過與上海張江的車聯網技術研發平臺、蘇州和杭州的車載傳感器與通信模組產業集群深度合作,聯合推動5G-V2X等車用通信網絡的全域覆蓋,打造低延遲、高可靠的車聯網服務能力。
同時,合肥應聯合滬蘇浙推動跨區域交通數據互通,建設統一的智能交通管理平臺,提升信號調度與道路運行效率。依托合寧智慧高速試點經驗,可進一步統籌智慧高速標準與數據平臺建設,形成跨省聯通的智慧交通藍圖。在重點路段同步部署感知設備、車聯網通信設施和大數據分析系統,實現跨區域的交通信息采集、路況預警和服務共享,支撐智能駕駛車輛在長三角范圍內的跨城運行和動態調度,為自動駕駛在長三角范圍內落地提供基礎支撐。
政策機制與要素保障:長三角協同發展的堅實底座
1.建立長三角統籌協調機制
建議設立“長三角新能源汽車協調小組”,由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直接指導,統籌產業政策協調、技術攻關、產業鏈優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人才培養及試點示范等。
該協調小組可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統一規劃產業布局和重點任務,明確各地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定位與分工,避免同質化競爭。
同時,可推出跨區域配套政策,如購車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和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補貼等,形成政策合力,提高區域市場規模和消費意愿。建立聯合監管和績效評估機制,確保政策落地,優化政策改進,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2.健全人才引進與保障機制
合肥應牽頭打造長三角新能源汽車人才協同體系,依托本地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資源,與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高校聯合開設新能源汽車工程碩士項目,培養具備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背景的高級工程師。推動高校與企業深度合作,開展實習實訓、訂單班和技能競賽,形成面向高端工程師、研發人員及一線技術工人的全鏈條人才培養體系。
設立長三角新能源汽車人才培養聯盟,定期開展培訓、研討、論壇等活動,促進跨區域人才流動和經驗交流。通過完善住房、教育、醫療等配套措施,并通過高層次人才獎勵、企業創辦激勵等措施,吸引國內外頂尖人才入駐,帶動長三角整體產業人才水平提升。
3.完善金融服務支撐體系
合肥可牽頭設立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多元化投融資格局,為產業創新、市場拓展和技術升級提供資金保障。
同時,鼓勵新能源汽車企業利用股權融資、債券發行、資產證券化等多渠道籌資,支持重點企業上市與并購重組,實現產業資源整合和規模化發展。可以依托上交所科創板、江蘇股權交易中心等平臺,建立長三角新能源企業上市“綠色通道”,為新能源汽車企業跨省并購重組簡化審批流程。
長三角金融機構可共同推進供應鏈金融與綠色金融創新,利用大數據與區塊鏈技術優化信用評估與風險管理,為區域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金融支撐。
從“合肥制造”到“長三角協同”,新能源汽車產業正成為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典型樣本。
(作者倪澤強、楊耿、任天豪均來自合肥大學管理學院)
————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2026—2030)規劃的謀劃之年,本專欄將立足城市和區域發展,關注新一輪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