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言短意長|月照兩岸,共盼團圓
鄭志祖
字號
中秋的月光,是跨越千年的信使,照過蘇東坡“但愿人長久”的期盼,也映著今日兩岸同胞共盼團圓的目光。從大陸巷弄里飄著的月餅甜香,到臺灣庭院中熱鬧的博餅烤肉,相似的場景里藏著同一份文化根脈——團圓,從來都是刻在中國人骨血里的執念。
蘇東坡一生顛沛,卻以300余首詠月詩寫下對圓滿的向往;蔣勛說中國人“懷抱著殘缺盼月圓”,這份期待在中秋尤為濃烈。大陸的餐桌上,老人吃著流心月餅講往事,年輕人對著視頻與遠方親人共賞一輪月;臺灣的夜色里,全家圍坐剝柚拜月,烤肉香里飄著對家的眷戀。民進黨妄圖以“去中國化”切斷這份聯結,可月光不會偏心,照過黃山西湖,也照過阿里山日月潭;月餅的甜、柚子的清,更不會因海峽而改變味道——這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認同,是任誰也拆不散的根。
小團圓的溫情背后,是中華民族對大團圓的深切渴望。就像凌峰先生在晚會上那句沙啞卻堅定的“中國人必然要有家國情懷”,道出了兩岸同胞心底的聲音:臺灣從來不是“別人的地方”,而是中國家里的孩子,是中秋夜里總會被牽掛的歸人。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不盼家人團聚,沒有哪個國家會容忍國土分裂,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唯一未完全統一的中國,更懂“一個都不能少”的重量。
今夜月色皎潔,大陸的石榴正紅,臺灣的柚子正甜。這輪照過千年的月亮知道,兩岸同胞的思念從未斷過,對團圓的期盼從未減過。就像中秋的月亮總會圓,祖國的統一也必然會實現——因為這是刻在骨血里的執念,是全體中國人共同的愿望,是任何力量都擋不住的歷史必然。愿不久將來,山河一統,萬家團圓,再無隔海相望的遺憾,只有“千里共嬋娟”的圓滿。

設計:王璐瑤
責任編輯:陳良飛
圖片編輯:朱偉輝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澎湃矩陣
新聞報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