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德奧傳統到中國旋律,維也納與上海的音樂對話
9月底,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師生代表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各聲部首席,在奧地利維也納小金廳上演了一場東西方音樂對話,舉辦了“音樂之聲——維也納與上海之間的音樂對話”主題音樂會。

“音樂之聲——維也納與上海之間的音樂對話”主題音樂會
本次音樂會的一方是由上音管弦系黨總支書記盛利領銜的上音師生,包括小提琴演奏家張洋、花卉、周銘恩、鞏媛,中提琴演奏家沈子鈺、林怡秀、韓繼光,大提琴演奏家郭配垚、王丹迪等;另一方則是以維也納愛樂樂團各聲部首席為主體的音樂家們,他們代表著德奧音樂的傳統。
音樂會以理查·施特勞斯歌劇封筆之作《隨想曲》中的弦樂六重奏拉開序幕。這部20世紀中葉的作品,運用19世紀末的音樂語言,描繪著18世紀晚期的時空。六位分別來自維也納與上海的音樂家,以“一西一中”的人員配置,結成三對藝術上的“孿生靈魂”。

六位分別來自維也納與上海的音樂家
中國作曲家周龍創作的《中國民歌八首》成為另一焦點。作品精選陜北《蘭花花》、云南《小河淌水》、江蘇《茉莉花》等八首中國經典民謠,通過西方弦樂重奏形式重構中國音樂語匯,創造出“絲弦上的中國山水畫”。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經過藝術化的提煉與管弦樂色彩的渲染,以其質樸的情感、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精巧的現代筆觸,打動了現場的西方觀眾。維也納觀眾也用好奇與肯定打破了傳統的音樂會禮儀,在每一首民歌演奏完畢后都熱烈鼓掌。當云南民歌《放馬山歌》最后出場,臺上的演奏家齊聲喝出“喲嚯”的吆喝聲時,全場觀眾熱情被點燃。
音樂會的下半場由上音青年教師、小提琴家張洋擔任獨奏,首演上音作曲指揮系教授沈葉創作的新作《前奏曲——帶色剪影》。《前奏曲——帶色剪影》用音符作為色彩,勾勒出九個靈動、含蓄而又意蘊豐富的東方意象,形成電影一般的敘事效果。
音樂會終章,落在勛伯格早期浪漫主義的宏偉詩篇——《升華之夜》之上。在勛伯格那充滿半音化旋律與豐富對位的音樂洪流中,兩組音樂家弓弦完美交融,也成為了文化間相互傾聽與應答的象征。
對于這次合作,盛利教授說,“音樂以其超越語言的特殊性,成為連接不同民族、溝通不同心靈的、最堅固也最美麗的橋梁與紐帶?!?/p>
上音管弦系黨總支書記盛利
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王仲成參贊觀摩本場音樂會。
“友誼之聲”音樂對話之際,一場題為“中國與維也納音樂傳統對當今音樂創作與演奏的影響” 的專題研討會在維也納舉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