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政:長江是一部流動的藝術史詩

世界上許多原生文明都誕生于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分別發源于尼羅河、兩河和印度河流域。

長江湘江。攝影/張錚,來源/圖蟲創意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滋養和見證了五千年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長江流域各區域間的人文經濟交流孕育造就了古今一體、傳承有序、江河互濟、通江達海、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長江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板塊,為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注入了源頭活水。

長江地圖。來源/紀錄片《長江》

長江地圖。來源/紀錄片《長江》
長江不僅是一條浩蕩的水系,也是一部流動的藝術史詩。它是文人墨客吟詠的對象,也是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從五代的巨然、宋代的夏圭、元代的王蒙、明代的沈周、清代的王翚,到現當代的張大千、吳冠中,歷代畫家都以《長江萬里圖》為題,用筆墨丹青描繪母親河的壯闊雄奇,彰顯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品格和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我國現存的300多個戲曲種類中,超過一半活躍在長江流域,滾滾長江水不僅滋養著兩岸土地,也孕育出豐富多樣的傳統藝術,滋養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


現代畫家張大千于1968年創作的絹本設色國畫《長 江萬里圖》。來源/中國臺北歷史博物館
古往今來,不同藝術形式都以長江為母題,留下了無數傳世作品,這些作品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美學基因,也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間交流對話提供了最具象、最有效的載體。2025長江文明論壇有來自各國的專家學者,在思想交流、觀點碰撞之外,以藝術這一共通的世界性語言為媒介,可以進一步聯結彼此、增進理解,必將有助于我們更好跨越地域、民族、語言的障礙,搭建起互學互鑒、心靈相通的友誼橋梁。

長江文明論壇開幕式。來源/重慶市人民政府
長江在重慶綿延600公里,這條貫穿我國東西的水運大動脈不僅賦予重慶這座長江上游最大的臨江城市以奔涌的發展活力,也賦予重慶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藝術魅力。川劇、評書、川江號子、銅梁龍舞、大足石刻、走馬故事等這些享譽全國的藝術形式,依水而生、因江而興,既講述著傳統與時代相連的精彩故事,也傳承著堅韌、忠勇、開放、爭先的精神稟賦,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力量。

川江號子。來源/紀錄片《非遺里的中國》
中國廣大文藝工作者將與各方一道,傳承長江千年文脈,梳理長江流域藝術寶庫,推出更多新時代長江文藝精品,彰顯中華美學精神,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擔負起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明的重大使命,為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奏響新時代長江之歌貢獻力量。


三峽水庫。攝影/張武軍,已獲授權

*本文作者為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9月25日第11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