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19將映20部文藝片,30年來中國文藝片有哪些變化?
作者:龐李潔
近日,《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映后,盡管劇情狗血,但是票房一路高漲,目前上映7天累計票房已經達到5.8億。比狗血更狗血的是,這部如此商業化的青春疼痛電影竟然被貼上了“文藝”的標簽。

對于商業片來說,這樣的票房表現并不亮眼,但在文藝片市場,票房過千萬的已是少數,預售票房達到500萬以上的文藝片更是罕見。幾部文藝片扎堆上映,且都有不錯的市場表現,由此也可看出市場對文藝片的包容度越來越高。據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統計,2019年還將有將近20部文藝片上映,其中不乏婁燁、曾國祥等導演的作品。

文藝片似乎正在走向最好的時代,互聯網宣發的崛起也加速了文藝片市場與大眾市場的對接,通過商業化的宣發手段,一些文藝片在票房上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同時,文藝片的天然觀影門檻與用戶接受程度之間發生對撞,而過度的商業化運作也在突破文藝片的底線,市場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高票房作品從個例到扎堆 文藝片越來越能撬動市場
長期以來,文藝片因為更高的文學性和藝術性而有著一定的觀影門檻,票房表現難有突破。2016年,方勵為《百鳥朝鳳》下跪求排片,拿下8600萬票房,雖然這一事件頗有爭議,但也能反映出文藝片在票房上難以突圍的困境。
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通過梳理近30年的高票房文藝片發現,整個文藝片市場確實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發展過程。2000年以前,文藝片市場很少出現票房大爆的影片。而且,由于當時消費水平有限,電影票價大約在5元到10元之間,整個電影市場幾乎沒有票房過億的影片。但在近幾年內,文藝片發展速度加快,不僅票房過億的影片增多,甚至出現了像《芳華》這樣票房達到14億以上的大體量作品。



2001年至2010年,文藝片仍然保持著緩慢的發展節奏,且爆款仍以個例的形式出現。不過,在這段時間內,開始偶爾有票房過億的文藝片引發市場關注。例如,2007年李安的《色戒》、2008年陳凱歌的《梅蘭芳》、2010年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三部影片的內地票房都達到了1億以上。但整體上能夠突破千萬的文藝片仍是少數。
2011年至2016年,文藝片爆款出現的頻次趨向穩定,幾乎每年都有票房過億的文藝片出現。同時,票房在1000萬至5000萬之間的影片數量在走高,文藝片的票房紀錄也在不斷被刷新,2015年,《狼圖騰》的出現將文藝片的天花板抬高到7億的級別。
在這段時期內,消費市場對文藝片的接受度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例如,2006年,賈樟柯執導的《三峽好人》僅收獲30萬票房,但在2015年,與《三峽好人》同系列的《山河故人》票房達到3226萬,翻了100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時期內,盡管高票房文藝片仍然大多出自知名導演之手,但一些新銳導演也開始嶄露頭角。例如,《鋼的琴》的導演張猛、《路邊野餐》的導演畢贛、《心迷宮》的導演忻鈺坤等,成為文藝片市場的新生力量。
2017年,高票房文藝片的密度明顯增大,票房過億的影片達到5部之多,但同時,高票房影片出現斷層現象,3000萬-8000萬票房的文藝片出現空白。
2018年,高票房文藝片在保持高密度的同時,腰部斷層也被填補,票房在5000萬以上的文藝片數量都達到了9部之多,市場對文藝片的包容度不斷擴大。
而且,文藝片對消費市場的吸引力也不再局限于知名導演或者演員,優質內容集聚起的口碑發酵成為撬動市場的關鍵。例如,《岡仁波齊》《七十七天》《十八洞村》等影片,無論導演還是演員都非一線的頭部陣容,但票房都達到了1億以上。

2019年,文藝片扎堆上映,《綠皮書》票房將破5億,《地久天長》《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預售票房都達到了500萬以上,文藝片在不斷開拓市場的過程中,似乎已經到了離春天最近的時候。
6分以上影片占比96% 市場轉變、資本押注、藝人“鍍金”
文藝片市場的拓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而今迎來集中性的爆發,除了用戶觀影習慣變化、“口碑中心制”形成之外,資本市場、創作者及藝人等也是文藝片發展背后的推手。
1、消費市場:用戶觀影習慣轉變,“口碑中心制”更利于文藝片票房發酵。
隨著電影市場發展越來越成熟,整個消費市場正在回歸理性,主流觀影人群的審美也在提高,開始更注重影片的品質和內容,市場走向“口碑中心制”,口碑成為票房走高的直接驅動力。文藝片的整體口碑較高,在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統計的片單中,豆瓣評分達到6分以上的占比96%,穩定的高品質內容輸出使文藝片更易于口碑發酵,進而帶動票房。

而且,在商業片長期占據主流市場的大環境下,人們已經熟悉了商業片的套路。相比之下,文藝片帶有導演鮮明的個人特色,在鏡頭語言和情節敘事上更加多樣,能夠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此外,隨著電影市場的日趨成熟,養成觀影習慣的人群正在迅速擴大,對于核心觀眾而言,電影不再單純是一種娛樂方式,也成為一部分觀影群體的生活方式。因此,除了娛樂,電影內容本身傳遞出的價值觀以及對人們帶來的啟迪性,也被納入部分觀影人群的選擇范圍,而文藝片在這方面具備天然優勢。
2、資本市場:文藝片成本低,成為爆款之后的市場回報率更高。
成本低也是文藝片的特點之一,除了部分名導的作品,文藝片的制作成本幾乎不超過5000萬,尤其是一些新人導演的作品,成本甚至可控制在500萬以下。例如,畢贛的《路邊野餐》成本在100萬以下,最終票房646萬,投資回報比達646%;《心迷宮》成本170萬,最終票房1078萬,投資回報比634%;《白日焰火》成本2000萬,最終票房1.02億,投資回報比510%等。

成本低意味著風險小,尤其是在資本寒冬的當下,控制成本和風險對影視公司的發展更有裨益,而一旦押中爆款,所帶來的投資回報率并不差?!缎拿詫m》之后,忻鈺坤再執導《暴裂無聲》,背后站著和和影業、太合影業等;畢贛在執導《地球最后的夜晚》時,投資方則有華策影業、騰訊影業等。
另外,2018年,阿里系淘票票計劃在未來三年投資3億,與北京文化、壞猴子等公司投資20部高品質藝術電影;華夏、安樂、萬誘引力、完美威秀(完美世界子公司)、貓眼等五家電影公司共同宣布推出“A.R.T.文藝片計劃”等,都在資本層面扶持文藝片的發展。
3、創作者:嘗試探索商業片和文藝片之間的平衡點。
文藝片的藝術性與商業片的商業性本身并沒有直接的沖突,對于創作者來說,如果能在作品中兼顧兩者,不失為一種保全作品高品質和高票房的途徑。近年來,不斷有創作者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例如,韓寒的系列作品都有著偏文藝的風格,同時也能兼顧票房。另外,一些知名導演也在嘗試商業化路線,例如,張藝謀的《影》、姜文的《邪不壓正》等,在啟用一線藝人吸引流量的同時兼顧個人的特色輸出。

盡管在這些嘗試之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但能夠將一些文藝片的元素推向更多人群的視野中,不斷擴大文藝片觸及的受眾范圍,擴展文藝片的潛在消費群體。
4、藝人:進行個人的口碑維護。
當前,流量明星幾乎已經成了沒有實力或沒有演技的代名詞,甚至被觀眾作為判斷影片優劣的標準之一,而高品質的文藝片對藝人而言可以算是一個維護個人口碑的途徑,為其“鍍金”。因此,大多藝人出演文藝片都會降低片酬,例如,舒淇0片酬出演《刺客聶隱娘》、彭昱暢3000元出演《大象席地而坐》等。
從片單來看,周冬雨、湯唯、周迅等都是文藝片的??停跐M足個人藝術追求的同時,也能進行有效的口碑維護。楊冪出演《寶貝兒》也是一種轉型的嘗試,不過,如果個人實力不足,盲目轉型也可能招致口碑反噬。
互聯網助推文藝片營銷 拓展市場更需要守住底線
除了上述幾個方面,文藝片在2017年之后,票房破1000萬的作品越來越密集,除了高品質的內容支撐外,互聯網營銷的快速發展也是帶動文藝片票房走高的助推力量。
從之前文藝片宣發的整體情況來看,主要有以下兩個難點:
1、預算少。文藝片成本低,宣發費用有限,一部投資1000萬的文藝片,宣發預算甚至不過百萬,很難大規模地鋪渠道。
2、口碑發酵周期長。除了頭部文藝片有知名導演或演員參與外,大多文藝片很少有能引發大面積共鳴的點,因此也更依賴口碑,但作品沒有天然的流量曝光,口碑發酵的周期相對較長。
對此,互聯網宣發的崛起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文藝片宣發的困境。首先,互聯網全網性的資源覆蓋能夠使文藝片盡可能多地觸達市場,同時,互聯網傳播的及時性能夠加速口碑擴散,同時調動“自來水”影響力,一旦“自來水”被調動起來,宣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岡仁波齊》為例,該片在上映前已經積壓了2年,對于一部全素人電影,傳統宣發渠道的宣發思維很難找到與大眾市場的對接點。后來,《岡仁波齊》的片方找到了馬燈電影,即《大圣歸來》的宣發方,也就是首次創造出“自來水”這一概念的宣發團隊。
之后,《岡仁波齊》走起了商業化的宣發路線,將目標受眾對準高焦慮狀態的一二線城市觀影群體,同時請來樸樹演唱主題曲《No Fear In My Heart》,并邀請老狼、許巍、譚維維等人發聲,吸引徐崢、李冰冰、黃軒等人聲援造勢,進而帶動“自來水”發酵,票房隨之走高。
此外,《地球最后的夜晚》同樣借助互聯網營銷,將聚集大面積Z世代的抖音納入宣發體系,以“一吻定情”切入市場,主打浪漫牌,最終撬動2.82億票房。

由此可見,互聯網宣發確實能夠通過強曝光度讓文藝片被更多人所知,甚至帶動他們走進影院,但在觀影之后,觀眾的感受大體有以下三種:
1、潛在觀影群體覺得好看,繼續帶動口碑發酵;
2、文藝片天然的高門檻,成為很多普通觀眾的觀影障礙,很容易造成看不懂或覺得不好看;
3、營銷錯位,宣發放大的噱頭與影片內容不符,觀眾感覺被騙,拉低口碑。
顯然,《地球最后的夜晚》屬于最后一種。也就是說,文藝片在拓展市場的同時,可能由于資本的介入突破文藝片市場的底線。
同時,宣發也能夠營造出文藝片的高熱現象,進而吸引更多資本進入,但資本都是逐利的。過度的商業化運作可能會影響到文藝片創作者的個人表達,進而影響到影片品質,滋生市場浮躁。因此,文藝片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更需要冷靜和克制,切莫讓過度的商業化侵擾了文藝片的初心。
原創文章,轉載請標注來源和作者,違者必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