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約與俄羅斯對峙升級,波蘭會成為歐洲安全的中堅還是再次淪為犧牲品?
9月9日夜間,約20架疑似俄羅斯無人機進入波蘭領空,這一事件不僅加劇了波蘭與俄羅斯之間的緊張關系,也預示波蘭在歐洲安全格局中的地位變化。長期以來波蘭作為北約東翼的重要成員,承擔著捍衛歐洲安全防線的關鍵職能。但此次事件凸顯了波蘭從邊緣角色成為俄烏沖突戰略焦點的突進。

當地時間2025年9月11日,波蘭波茲南-克熱西尼,波蘭總統卡羅爾·納夫羅茨基在第31戰術空軍基地會見士兵。總統對克熱西尼空軍基地的緊急訪問與俄羅斯無人機侵犯領空有關。視覺中國 圖
無人機事件撕開了波蘭當前面臨的艱難抉擇:如何在確保國家安全、深化與北約的合作關系及應對來自俄羅斯日益增多的軍事試探之間找到平衡;北約在波蘭的軍事部署和集體防御機制的啟動固然增強了波蘭的防御能力,但也加大了波蘭卷入更廣泛沖突的風險。
波蘭的戰略權衡和進取不僅將深刻影響自身的安全前景,更會廣泛地影響歐洲安全格局未來的走向。波蘭如何調整自身在北約體系中的角色,如何認知和應對外部威脅,成為判斷歐洲安全框架能否保持穩定和蛻變的重要因素。
歷史悲情、地緣敏感性與波蘭的角色轉變
對俄羅斯的深刻歷史記憶和地緣敏感性構成了波蘭在俄烏沖突中立場強硬的觸發原動力。波蘭曾屢次淪為歐洲大國爭霸的犧牲品,尤其是在沙俄和蘇聯的武力干涉和吞并陰影下,歷史上的創傷使得“永不再受制于俄羅斯”成為其國家安全的核心戰略。這種對“帝國威脅”的心理恐懼,早已根植于波蘭民族的集體意識,導致波蘭長期對俄羅斯抱有深深的警惕和敵意。俄烏沖突的爆發制造了波蘭發揮“大國能量”的折沖機遇,從接待西方領導人、輸送軍事裝備到簽署安全合作協議,波蘭深度參與和綁定了對烏克蘭的援助。
波蘭作為北約東翼的前沿國家,地理上緊鄰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加里寧格勒飛地。波蘭將烏克蘭視為戰略緩沖區,宣稱“今天的基輔就是明天的華沙”。俄羅斯的無人機侵犯波蘭領空時,波蘭迅速采取軍事反擊,緊急啟動北約《北大西洋公約》第四條磋商機制。這一舉措反映了滲入骨髓的歷史警醒和地緣政治敏感性,清晰地傳達了波蘭對任何形式主權侵犯的零容忍高姿態。
無人機事件重塑波蘭的歐洲防務角色
無人機事件成為波蘭在歐洲安全棋盤上戰略地位迅速上升的催化劑。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將此事件定性為“前所未有的挑釁”,迫不及待地提出與法國商討核共享的可能性。這不僅凸顯了波蘭對自身安全脆弱性的擔心,更凸顯了成為中東歐地緣政治焦點的現實。無論背后真實的戰略意圖是加強自衛能力,還是爭取在北約中擁有更多話語權,波蘭的果斷反應吸引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藉無人機事件的炒作,波蘭能否爭取到更多戰略空間和資源則讓人引發聯想。
歐盟和北約的聯合行動鞏固了波蘭作為抵御俄羅斯威脅“東方哨兵”的角色。無人機事件后的第二天,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歐盟將啟動“東翼監測計劃”,北約隨后部署“東方哨兵”系統,得到丹麥、法國、英國和德國等主要成員國的支持。這一集體軍事動員和核威懾策略短期內顯著增強了波蘭的安全保障信心,為其贏得了強烈的國內外政治支持。這些舉措不僅是對波蘭安全需求的直接回應,更彰顯了西方陣營視波蘭為其東部防線的關鍵節點,提升了波蘭在北約內部的影響力和決策權重。
借著無人機事件溝通契機,波蘭成功撬動了長期以來擴張國家利益和區域影響力的訴求。無人機事件爭議尚未平息,波蘭就再次提出向德國索取巨額二戰賠款,立刻批準北約部隊長期駐扎。這些舉動并非偶然,與波蘭長期強化國防、提升軍事力量的目標高度契合。波蘭大幅超出北約設定的GDP占比2%標準的國防開支、采購F-35隱形戰機和愛國者防空系統,以及“東部之盾”計劃的實施,均意在將波蘭打造為“歐洲最強陸軍之一”。無人機事件無疑為波蘭官方提供了有力的論據,向民眾證明軍事現代化和戰略準備的必要性,從而將自身國家安全與歐洲整體的區域穩定緊密聯系。
無人機事件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塑造了波蘭在中東歐乃至整個歐洲安全格局中的地位和走向。波蘭對俄烏沖突的積極介入以及其對俄羅斯的強硬立場,顯著提升了波蘭在西方陣營中的戰略前哨角色。無人機事件更成為波蘭強化國防、尋求核共享及深化與北約合作的壓力測試。通過這一系列的密集防務操作,波蘭不僅在俄烏沖突長期化的趨勢下進一步打造自身安全環境,而且成功地將自己嵌入未來歐洲安全架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對歐洲的力量再平衡和穩定產生了深遠影響。
波蘭強硬立場下的沖突風險和經濟代價
波蘭強化防御的策略在提升國家安全以緩解安全焦慮的同時,也顯著加劇了其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以及所帶來的沉重經濟負擔。
盡管波蘭社會普遍對俄羅斯持負面看法,但民眾在是否直接介入軍事沖突這一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一旦俄烏戰事升級而沖擊百姓日常生活,反戰情緒可能迅速發酵,對執政當局形成不可忽視的民意壓力。此外,波蘭雖享有北約集體防御機制的保障承諾,局部摩擦一旦激化并外溢為全面對抗,仍需依賴北約內部極為復雜的多方協調和共識構建。即便波蘭有意采取更主動的軍事行動,也不得不審慎考量盟國的立場和支持限度。美國駐軍和大幅軍售固然增強了波蘭的防御實力,無疑將被俄羅斯解讀為戰略挑釁,進而會導致安全困境的惡化。
波蘭是否會被直接卷入俄烏沖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兩個關鍵變量——戰略誤判和突發性外部事件。俄羅斯的任何進一步軍事試探——例如近期發生的無人機越境事件——將直接考驗波蘭的反應能力和戰略定力。如果未來再次發生導彈或無人機進入波蘭領空,甚至造成人員傷亡或設施損毀,華沙或難以繼續保持克制。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Radoslaw Sikorski)發出威脅稱,“如果另一枚導彈或飛機未經允許,無論是故意還是錯誤地進入我們的領空并被擊落,殘骸落在北約領土上,請不要來這里抱怨。”
現代智能戰爭的復雜性進一步放大了危機誤判的風險。導彈偏航和電子戰干擾等均可能觸發非計劃內的軍事行動升級,成為局勢失控的導火索,波蘭可能在無意間陷入更廣泛的不可控沖突漩渦。9月28日凌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大規模空襲,波蘭駐烏克蘭大使館被擊中。這無疑加劇了本就緊張的俄波關系,給地區安全形勢火上澆油,更是對波蘭戰略能力和定力的考驗。
波蘭顯示的強硬態度正在將其推向地緣博弈的前沿,成為西方陣營與俄羅斯對抗的危險前線。盡管北約第五條款提供集體防御承諾,但若俄羅斯將波蘭的軍事動員視為系統性“挑釁”,采取先發制人或升級反制措施,地區沖突存在顯著擴大的風險。而在極端情況下,若沖突向核威懾邊緣推移,未來的危機或將在一個更為不確定、也更危險的“暗云籠罩”的天空下展開。
除了安全風險,波蘭在經濟層面也付出了沉重代價。波蘭以“國家安全”為由單方面關閉與白俄羅斯邊境,導致中歐班列——這一貫穿亞歐的重要貿易動脈陷入停滯。作為中歐班列進入歐盟的關鍵節點,波蘭馬拉舍維奇口岸承擔著約90%的班列過境運輸量。波蘭關閉口岸雖意在向北約展示立場、對俄羅斯及白俄羅斯施壓,但直接經濟后果非常嚴重。在口岸關閉的兩周內,每年靠中歐班列能賺250億歐元的波蘭國有鐵路巨頭PKP Cargo收入驟減,當地失業率飆升,通關、裝卸及地方稅收大幅下滑。盡管波蘭政府強稱封鎖“代價高昂但必要”,但其作為中東歐物流樞紐的信譽和地位已然受到嚴重沖擊。
更重要的是,此舉暴露出波蘭政策環境的不可預測性和不穩定性,促使國際貨主和資本開始被迫或主動尋求替代路線,以避免過度依賴波蘭通道。18天直達歐洲的“中歐北極快航”與跨里海“南通道”等替代線路正逐漸興起,削弱了波蘭長期以來作為“中歐門戶”的不可替代性。波蘭雖以關停邊境獲得了短暫的政治籌碼,卻動搖了其作為可靠過境國的長期信譽,對中歐尤其是與中東歐國家的整體經貿穩定性造成連鎖影響和抱怨。關停邊境的決策已引發中方重新評估在中東歐的供應鏈布局和區域合作韌性。
波蘭在安全、經濟與外交間的戰略牽扯
波蘭正處于關鍵的戰略十字路口:面臨俄烏沖突變局的戰略猛進不僅關系到自身安全,也將深刻影響中東歐乃至整個歐洲的安全架構演變。波蘭持續強化軍備并采取堅定的對俄強硬姿態,遽然成為西方陣營對抗俄羅斯的前沿力量。
然而,波蘭能否在強化自身防衛、維護地區穩定和尋求更大國際話語權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決定其在歐洲政治重構博弈進程中的戰略調整成色。在特朗普政府調停俄烏沖突缺乏實質進展的當下,面對俄羅斯的頻繁軍事行動試探,波蘭如何既展示決心和底線,又管控危機、防止對抗螺旋升級,同時開展富有彈性的外交并避免經濟軍事化的消極后果,是波蘭政府不得不亟需權衡的戰略奔突的多重窘境。
(王從越,清華大學“水木學者”、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員;朱政宇,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國際政治專業本科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