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迪圖瓦+上海交響樂團,中國首演《沃采克》
《沃采克》是世界上第一部用無調性音樂寫成的歌劇,1927年至1936年曾連續上演166場,創造了20世紀大型嚴肅歌劇演出場次的最高記錄。
公演100周年之際,這部歌劇將在中國首演,填補國內歌劇演出歷史上的一個空白。
10月11日,迪圖瓦將指揮上海交響樂團演出“音樂會版”。7天后,“全舞臺版”首秀北京國際音樂節,同樣由上海交響樂團演繹。

迪圖瓦和上海交響樂團

迪圖瓦在排練現場
無調性歌劇的開山之作
貝爾格的《沃采克》取材于劇作家畢希納的《沃伊采克》,以1821年發生在德國的一起真實謀殺事件為藍本。
歌劇以底層小人物沃采克為主角,講述他所遭遇的壓迫、欺騙,直至殺戮。堪稱病態的劇情揭示了社會與人性的黑暗一面。音樂上違背了古典的寫作技法與追求悅耳的審美習慣,用陰郁的無調性音樂制造緊張的氛圍,用“念唱”刻畫人物內心的痛苦和矛盾。
貝爾格放棄了所謂的音樂“美”,拒絕在特殊的時代,藝術淪為人們麻痹享樂的工具,而是將社會上正在發生的悲劇縮影呈示于眾,警醒“裝睡”的人們。
“我大大震驚于這位溫柔、怯懦的青年,竟有勇氣冒這種招災之險創作了《沃采克》,一部好像不能入樂的奇特的悲劇性歌劇。”以無調性作曲著稱的勛伯格感慨。
一戰背景之下,德國當局以違背倫理道德為由禁演《沃采克》,共產主義一側的人們又認為它是“資產階級”的藝術而抵制。
1925年,《沃采克》在柏林首演。雖然引發了諸多爭議并遭到各路人“圍剿”,但在1927年至1936年間,它總共上演166場,創造了20世紀大型嚴肅歌劇演出場次的最高記錄。
1951年、1971年、1972年,《沃采克》三度登臺薩爾茨堡音樂節,演出足跡還延伸到美洲的科隆劇院、大都會歌劇院等。阿巴多、小澤征爾、巴倫博伊姆等皆錄制過唱片,漢斯·格拉夫指揮休斯頓交響樂團的錄音曾于2018年斬獲格萊美獎。
時至今日,這部歌劇仍在世界范圍內不斷上演,也成為考驗樂團實力的試金石。

余隆和迪圖瓦、孫一凡討論《沃采克》總譜

迪圖瓦的《沃采克》總譜
國慶迪圖瓦帶你讀總譜
策劃新樂季時,音樂總監余隆有意引入該作的中國首演,填補國內歌劇演出歷史上的一個空白。
因為難度高,《沃采克》準備的周期要比平時的音樂會長很多。早在4月,余隆便和迪圖瓦、駐團指揮孫一凡一起,討論《沃采克》的總譜,研究作品細節,以及合唱團、小樂隊、大樂隊排練的日程安排。近半年,雖然不在上海,迪圖瓦一直和樂團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9月11日,孫一凡和演奏家們開始第一次排練。那是一個在酒館劇情中演奏的小樂隊,包括小提琴、單簧管、大號、手風琴和古典吉他。
“無調性音樂通常被稱為‘票房毒藥’,很多聽眾覺得它尖銳刺耳,難以忍受。但對貝爾格這樣的表現主義作曲家來說,無調性是最好的工具。”孫一凡希望,觀眾可以帶著“開放的耳朵”,來聆聽這部偉大作品。
國慶期間,上海交響樂團特別策劃了“迪圖瓦帶你讀總譜”活動,由迪圖瓦和孫一凡擔任嘉賓,從《沃采克》的文本和樂譜出發,分享他們的藝術見解與排演心得,面對面帶領樂迷深度走進這部劃時代巨作。
近年來,理查·施特勞斯《伊萊克特拉》《莎樂美》、喬治·本杰明《切膚之痛》、斯特拉文斯基《浪子的歷程》、格什溫《波吉與貝絲》等一批歌劇杰作,均由上海交響樂團以“音樂會版”或“半舞臺版”的形式在中國首演。
作為多年老友,迪圖瓦與上海交響樂團更是造就了許多 “神演現場”,《伊萊克特拉》《莎樂美》均由迪圖瓦執棒上交首度亮相中國。

迪圖瓦在排練現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