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報評論:企業公關為何頻頻翻車?
“7歲小朋友哭著、鬧著,哪怕媽媽用玩具‘誘惑’,也要遵守與飯店的‘約定’”……日前,有餐飲品牌如此發文,本想以孩子視角展示口碑,卻被指“煽情炒作”,反倒引來批評,最終該品牌公號刪除推文。
近年來,此類公關“翻車”事件屢見不鮮。從某雪糕品牌營銷被指歧視消費者,到某火鍋品牌“低收入不建議來吃”言論刺痛大眾,再到某水果品牌被批“爹味說教”,這些宣傳活動不僅沒為品牌加分,反而折損了用戶好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個品牌要走得遠,良好的輿論環境必不可少。但在現實中,為什么有些精心設計的公關動作,反而成了形象塑造的“拆臺戲”,最后落得“受眾很無語、企業很無辜”的“雙無”局面?究其原因,或在以下幾個方面的認知錯位——
其一,敘事權發生深刻變化。昔日,信息傳播渠道集中,企業習慣了“以我為主”輸出故事。而在全媒體時代,信息裂變速度大大提升,企業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在輿論場的多棱鏡中反復折射。消費者也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者,一旦感受到不真誠、不尊重,就會用發帖、評論表達態度。“攻守易勢”,如果企業還停留在“我說你聽”的舊思維,遇到質疑就生硬對抗或沉默不語,既不回應核心疑問,也不共情公眾情緒,最終自然會越公關越被動。
其二,消費者需求迭代升級。過去,品牌與用戶的連接主要靠“使用價值”。而現在,隨著供給的極大豐富,公眾的消費層級和購物期待都已顯著提升,不僅要求產品過硬,也同樣看重態度、感受等“情緒價值”。有些企業覺得“產品沒問題,就不怕沒人買”,實則是沒有意識到,用戶購買一個產品,也是在認同一種價值理念、選擇一種相處方式。只標榜產品優勢,卻忽略了情感接受度,讓消費者感覺不到“被看見、被善待”,也同樣會失去用戶。
其三,“分眾化”與“大眾化”的邊界模糊。一些企業的宣傳,初衷或許僅是面向“自己人”的內部交流,語調不免隨意甚至激進。然而,在傳播環境愈發透明的今天,沒有絕對的“私密空間”,也沒有所謂的“固定聽眾”。企業任何表態、話語,最終都可能傳播至公共平臺。內部鼓舞士氣的“家書”,一經流入大眾視野,就可能在審視、放大中被解讀為挑戰消費者的“戰書”。把握不好其中尺度,則會事與愿違。
還有些“翻車”,源于企業管理者的“護犢”心態。許多創始人白手起家,對品牌有著強烈感情,一旦看到批評,第一反應是“有人故意黑我們”;面對消費者質疑,沒有耐心傾聽,而是大談創業之道,希望教育用戶。在企業內部,老板是領導者,需要定方向、立規矩;但在消費者面前,則應是服務者,必須懂需求、會共情。把對內管理的強勢錯用到對外溝通上,把對品牌的珍視轉化為對批評的抵觸,只會和大眾越走越遠。
也要看到,客觀存在的“網絡黑嘴”現象,加劇了企業的應激反應。從“柴懟懟”造謠胖東來,到車圈“黑公關”規模化抹黑,惡性事件加大一些企業“輿情焦慮”。此類亂象該治理要治理,該整治要整治,還企業一個清朗的輿論環境,才能更好助益其發展。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并不代表所有負面言論都是黑料。企業不能因噎廢食,而應辨別接受那些真實的批評,果斷應對化解那些惡意的詆毀。
現代化的企業,需要現代化的公關思維與溝通能力。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中,公關已成為“專業經營能力”的一部分,不能只將其看作打廣告、消負面,而應該將其作為與消費者溝通的橋梁,來傾聽意見、改進服務,從而回應期待、傳遞誠意。這既是對專業和市場的尊重,也是對消費者的尊重。
企業經營不易,面對復雜的輿論環境,我們不能苛刻地要求它們永不犯錯。但企業也應該從每一次“翻車”中汲取教訓,舉一反三,多一些平等溝通,少一些單向輸出,如此才能走得穩、走得遠,真正走進消費者心中。
這正是:
公關翻車莫怨天,思維偏差是根源。
唯以真誠筑信任,方能行穩路更寬。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