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申論|提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輻射能級的方向與路徑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不僅是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空間抓手,也是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點”,提升其輻射能級是推進國家戰略和引領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從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特征和輻射能級出發,提出“‘勢能’塑造+市域戰略協同+跨邊界功能共享”的推進策略框架,聚焦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國際性、開放性與樞紐性,從塑造“勢能”、暢通輻射通道、完善聯動機制等角度出發提出強化政策舉措,引領和深化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圖1 2023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各地區的GDP
一、呈現特征
有別于大空間尺度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也不同于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等功能載體,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呈現多戰略嵌套、相對精準、“點—線—面”系統的顯著特征。
1.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最顯著的特征是市域與區域戰略的嵌套
當前上海城市內部已形成“兩翼齊飛”的功能布局,即東邊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西邊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以及處于中間的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處于上海功能布局的聯動節點位置,通過大交通、大商務、大會展的功能,東西聯動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南部聯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也通過南向和北向拓展帶聯動江蘇省的蘇州市和浙江省的嘉興市的有關區縣。
2.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發揮著更加精準的引領功能
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為抓手,依托與周邊地區地理相近、經濟接近、人文相親、制度環境相似等優勢,更易形成區域共同利益,突破行政區劃導致的市場分割,各參與主體 (包括企業、產業和各級地方政府)更容易形成一體化發展的“共同體”,從而暢通資本、人員、科技等資源要素跨區域的充分涌流,推進跨區域戰略在行政邊界、地理邊界、經濟邊界和社會文化邊界的多維耦合。
3.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呈現典型的“點—線—面”系統協同發展的特征
在長三角區域經濟系統中,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依托其功能定位是區域聯動的核心“點”,完善的交通網絡(包括鐵路、航空、公路、軌道等交通形式)是區域聯動的關鍵“線”,長三角地區整體則是系統中的“面”,通過交通線路在長三角地區拓展和延伸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的功能以及上海城市功能,從而引領和深化長三角城市群的一體化發展。
二、推進原則
提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輻射能級應遵循堅持市場主導、加快“消費端”轉向、處理好“流”與“留”的關系三項基本原則。
1.堅持市場主導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不僅是區域性平臺,更是國際化平臺,打造輻射新引擎需要由市場機制來驅動。市場調節能夠促進國際商務、會展、科創等產業的集聚,形成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提升國際競爭力。市場調節也有助于激發企業和創業者的活力,推動創新和創業,為長期發展提供動力。現實中,長三角地區市場分割仍然存在,因而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輻射新引擎,也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在推進過程中,政府應提供穩定的政策環境,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以及在必要時進行市場監管,平衡市場力量,促進社會公平,保障區域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2.加快“消費端”轉向
在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從“生產端”轉向“消費端”是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輻射新引擎的內在要求。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作為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抓手”,在打造輻射新引擎過程中應更加關注市場的實際需求和偏好,不僅要關注生產能力和效率,更要關注質量、體驗以及市場主體的滿意度。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市場需求,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才能更好地進行市場定位,創新產品和服務,提升消費體驗,從而增強輻射力和影響力。
3.處理好“流”與“留”的關系
“流”代表著人才、資本、信息等要素的流動性,而“留”則指資源要素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集聚和沉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作為上海城市功能疏解的重要節點,處理好“流”與“留”的關系對于提升輻射能級至關重要。這不僅有助于緩解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也有助于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處理好這一對關系意味著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應明晰“流走什么”和“留下什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更好地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三、推進路徑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為提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輻射能級提出“‘勢能’塑造+市域戰略協同+跨邊界功能共享”的推進路徑。
1.塑造核心強“勢能”
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只有通過極化效應形成要素的高度集聚,才能與周邊地區形成區域協同與合作的“勢差”,并通過擴散效應輻射引領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按照《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的要求,積極吸引金融、管理、會計、法律等專業服務機構入駐,加強高端服務業的集聚,并大力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集聚;引進國際知名會展企業總部、境內外專業會展機構、國際品牌重要會展及其上下游配套的企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會展高地;優化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綜合交通網絡,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大力引進專業化、國際化、創新型人才,推動研發類平臺和創新聯合體的集聚,加強高水平文化、教育、體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的供給。綜上,塑造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的“勢能”就是推動樞紐產業與樞紐城市的融合共生,不斷提升能級,進而輻射引領南北向拓展帶的聯動協同發展、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
2.市域戰略的協同發展
以功能協同為紐帶,打造上海市域“一體化示范區—虹橋—臨港”戰略聯動走廊,提升上海城市功能能級。從上海自身城市功能發展來看,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與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共同構成了上海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戰略布局。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與其他市域戰略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系統。
從地理區位來看,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處于上海市內三大區域戰略東西聯動的樞紐位置。因而,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是構建面向長三角、服務全國的重要抓手。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與市域其他戰略協同有助于實現區域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在政策互鑒和互通方面,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在輻射新引擎建設過程中,可以借鑒臨港新片區在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的政策創新。綜上,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與市域戰略的協同不僅是理論上的必然選擇,也是實踐發展的必然趨勢。
3.跨邊界的功能共享
以南北向拓展帶聯動為紐帶,加速臨滬毗鄰區從“接軌上海”到“融入上海”的轉向,深化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加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與滬蘇、滬嘉和滬通等城際高速公路、鐵路的對接,參照各地到達虹橋樞紐的交通時間,構建長三角節點城市群的地理空間“坐標體系”。通過縮短長三角區域各城市之間的交通時間,促進“兩帶”城市從“接軌上海”演化為“同城融入”,讓周邊資源要素加速“流起來”,最終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入升級版。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是上海城市功能的重要平臺載體,依托長三角“地理中心”的區位優勢,將長三角乃至腹地的發展動能和開放勢能匯聚于此、輻射而出。
提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輻射能級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上述三個環節互為支撐(圖2)。其中,塑造“一核”的“勢能”優勢是前提和基礎;與其他市域戰略的協同發展是重要支撐框架;跨邊界的功能共享是區域一體化的內在要求。

圖2 提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輻射能級路徑策略的示意
四、重點領域
按照“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字面意義來理解,提升輻射能級的重點應放在國際性、開放性、樞紐性三個方面。
1.國際性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其國際性的提升對于增強輻射能級具有戰略意義。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性成為衡量一個區域開放程度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根據全球城市理論,國際性是影響城市在全球網絡中地位的關鍵因素,對城市的經濟活力、創新能力和文化多樣性產生影響。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應在國際交通網絡、國際商務環境、國際文化交流、國際創新合作等方面,加快國際平臺建設、加強國際交流、匯集國際資源,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促進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
2.開放性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作為中國重要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提升開放性是增強輻射能級的關鍵因素與必然選擇。開放性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強調通過開放市場,促進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區域經濟的內外聯動和優化配置。區域的開放性能夠吸引外部投資,促進產業集聚,提高區域整體的經濟競爭力,通過學習和溢出效應,提升區域的創新能力和生產效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應明確市場準入、推進貿易便利化、加強國際合作、鼓勵創新開放等,有效提升開放性。
3.樞紐性
所謂樞紐,反映的是一個區域在空間網絡中的核心地位和對周邊區域的帶動作用。 這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不僅僅與交通設施連接相關,往往還與區域規模、功能等密切相關。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已經具備較強的樞紐性特征,如交通網絡的發達、商務服務的集聚、國際會展的頻繁舉辦等,應重點通過以上功能和平臺聯動長三角。在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賦能下,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應加快向區域協調發展“組織樞紐”的轉變。
五、下一步推進方向
為更好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輻射新引擎,應關注塑造“勢能”、暢通輻射通道、完善聯動機制三個方面的政策舉措。
1.塑造有效“勢能”
一是集聚和培育高能級的全球專業服務機構,提升資源配置能力和服務能力水平。二是差異化高位對接國際經貿規則,與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共同形成“差異化試驗”的區域范圍和綜合效應。三是優化跨境電商發展環境,助力企業“走出去”。四是加快“絲路電商” 合作先行區建設,組織開展“絲路電商”國別 文化交流、商貿對接、商品展銷等活動。
2.完善樞紐平臺建設
一是打造精品商務航線、提升服務質量,創新公務機發展模式,發展高端定制航線運營、公務機托管、包機代理和轉運、個性化安檢通道等公務機運營服務。二是搭建區域性服務平臺載體,在知識產權保護、國際貿易法律援助、國際商事仲裁等事項領域,為各類市場主體對接全球經濟提供服務支持。三是聯合設立虹橋城市專窗展示平臺,依托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場館和各個專業級展會,探索設立城市常年化展示窗口,加強與國內外智能汽車、消費電子、數字科技等領域品牌商的對接洽談。
3.完善區域聯動機制
完善虹橋樞紐區域聯動機制,一方面做好提升虹橋樞紐能級和輻射能級的頂層設計,另一方面協調好各地區間規劃、政策、管理等,推動交通、產業、科創等領域的跨區域合作。一是搭建并完善國際人才留用機制,全面梳理虹橋商務區、南北向拓展帶的國際人才政策,共同發布重點產業緊缺人才目錄,形成統一的國際人才留用機制。二是深化區域創新協同攻關機制,采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院校合作”“公私合營”等運作模式,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跨區域研發合作。三是搭建進口博覽會與產業的聯動機制,成立重點產業對接進口博覽會促進委員會或辦公室,推進重點產業與進口博覽會的對接工作。

(作者張學良系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楊朝遠系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講師。本文首發于《國際大都市發展研究(中英文)》2025年第1期,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刊發時有編輯和刪節。)
————
澎湃新聞“申論”專欄延續《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同名專欄風格,聚焦上海命題,在細節中觀察戰略,在現實中建設理想之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