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音樂史上的“活化石“——步虛詞吟線譜,你看懂了嗎?
為深入貫徹“道教中國化”宗教政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臺州學院人文學院聯合臺州和合文化研究院國際道學研究中心,于2025年9月23日至25日舉辦“儀式、音樂與文學:步虛儀與步虛詞的傳承和轉化”學術研討會。會議凝聚了海峽兩岸的頂尖學者與民間道樂傳承人,共同探討傳統道樂文化的發展路徑。
步虛儀是傳承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古老儀節,融禮樂于一體,貫古今而成篇,是中華傳統“聲文之教”的典范、禮樂文明的遺珍。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八還留存了宋前步虛詞數十首,宋元以后仍有很多文人道士創作吟詠步虛。至今,步虛吟唱、步罡、旋繞儀節仍是各種道門壇場中的重要節目。

本次會議以羅爭鳴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步虛詞及其“吟線譜”復原研究》為依托,嘗試通過跨學科方法復原古老的步虛音樂。宋代成書的《玉音法事》是一部步虛儀著作,其中保存了古老的“吟線譜”(也稱“聲曲折”)?!耙骶€譜”比工尺譜更早,是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但這種譜子的性質和特征,一直是謎一樣的學術公案。羅爭鳴教授在研討會上直面吟線譜難以破譯的核心難題,協同道樂專家蒲亨強教授、民間科儀專家謝聰輝教授及道樂非遺傳承人楊至德、韓曉東、黃記綿等高功法師展開熱烈討論,極大地提振了學界和道門內部對步虛這一“絕學”進行復原與創造性轉化的信心。

《玉音法事》卷上局部(青島博物館授權使用)
會議開始,蒲教授作《全真韻的南方性及定型于江南浙江論》報告,對正統道樂的定性問題提出重要觀點并予以詳實論證。蒲教授指出正統道樂以靈寶派為代表,源于江南士族道教,代表性人物為葛洪及其玄孫葛巢甫一脈。葛氏家族奉行《三皇》《靈寶》《上清》三洞真經,改造早期天師道符水治病救人的簡陋活動儀式,創制靈寶齋儀。后經南朝道教科儀大師陸修靜的繼承發展,形成完善的齋法體系和道樂體系。全真道起源于北方,其經韻繼承了靈寶傳統,沿襲南方音樂風格。這一結論對于浙東南地區的道教音樂意義深遠,說明浙東派道樂為正統道樂之發端,而今活躍在道壇內外的全真“南韻”為十方叢林之正韻。蒲教授的演講,為我們完整展示了正統道樂在歷史演進中的繼承與發展脈絡。浙東派道樂在道教音樂發展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蒲亨強教授
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謝聰輝教授是一位精于道教經典、道教文學、道教文化、道壇道法、玉皇信仰與文昌文化研究的專家,也是一位融通道教文獻與田調的道學研究大家。謝教授在會上作了《臺灣步虛詞的傳承及其相關情境儀式的演行》的報告,并展示了他幾十年來收集、整理、發掘的大量珍貴的田野考察資料,并特別介紹了臺灣步虛詞在儀式中的傳承現狀,生動地展現了步虛儀式音樂的鮮活樣態和頑強的生命力。
四川省道協副會長、成都市道教音樂團團長、國家級非遺“廣成韻”的傳承人楊至德會長作《廣成韻的前世今生與展演》的報告。楊會長從步虛儀、步虛詞展開,逐一介紹了“廣成韻”一唱眾和的演唱特色,古樸典雅的風格特點、綿延優雅的拖腔及特殊的轉腔技巧等。
韓曉東會長是蘇州市道教協會會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玄妙觀音樂傳承人。韓道長曾在武漢音樂學院接受了專業的音樂訓練,他的報告以《<步虛>在蘇州道教齋醮科儀中的運用》為題,詳細講授了《步虛》詞樂的音樂風格及其在蘇州正一道齋醮科儀中的運用,并自示范演唱《步虛》韻。
黃記綿會長是福建省南安市道教協會副會長、南安市道教協會玄妙經樂團科儀高功師。他作了《泉州南安正一道樂中的步虛演行》的發言,他的發言別具特色。黃道長一邊吟唱《步虛》音調,并結合自己從童年就開始演唱步虛詞的經歷,分析《玉音法事》中的吟線譜特征,對確認吟線譜的規律與特征,充滿信心。道樂本質上一種口傳性質的音樂,傳承方式為陸修靜所定的照本宣科、師徒口授,作為道門外的學者們,非到宮觀不得聽聞,即便道門內部若非特定儀式亦不得演行。黃道長的親自演示,使在座聽眾第一次聽到、見到他本人對靜止的曲線譜文本,以一種活的吟誦樣態的呈現。

黃記綿高功師
陳嗣琟道長是天臺縣洞經音樂傳承人,她作《以樂通神,以文化人》的演講,并現場展示了十方韻的唱腔特點,但她指出目前十方韻正面臨“南韻”傳人流失嚴重的困境,引人深思。
最后,臺州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伍配霆博士,從其作曲專業角度,做了“《玉音法事》聲曲折譜的音韻邏輯、形態語法及其歷史參照”的發言。她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吟線譜的特征和破解的可能性,其研究的核心論點在于,學界或可超越傳統上將其視為“意會性”助記符號的認知,而嘗試將其理解為一套具有內在邏輯的音樂“生成語法”,并從音韻學與形態學角度,探討了文字音韻屬性向音樂形態進行系統性轉譯的可能性。在此框架下,報告進一步通過比較其譜式與后世昆曲聲樂理論、戲曲“腔母制”等聲腔藝術的內在關聯,探討了其在中國聲樂史中可能扮演的承續角色。該研究將“聲曲折譜”置于“表演性譜式”的理論范疇內,認為其譜面看似“不精確”的特征或是一種服務于“口傳心授”活態演繹的功能性設計。這一視角不僅有助于深化對中國古代記譜法的理解,也為世界記譜法研究提供了一個審視“非精確”譜式內在復雜性與高度功能性的有益范例。

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步虛儀式研究實現了一次從文獻考據到儀式復原、從歷史梳理到當代觀照的深化與飛躍。會議不僅清晰地勾勒出步虛儀與步虛詞在歷史長河中的傳承脈絡,更通過學者們的精深論述與道長的活態展演,生動地揭示了其作為融合儀式、音樂與文學的綜合性文化實踐的本質。尤為重要的是,研討會搭建了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對話平臺,使學院派研究與道門內的傳承實踐得以深度碰撞與交融,這為破解“吟線譜”之謎、理解步虛文化的內在生成法則提供了關鍵鑰匙。
展望未來,步虛音樂文化研究之路仍需學界與道界攜手并進:一方面,需繼續深化基礎研究,尤其是對《玉音法事》等核心文獻的解讀與活態吟誦的挖掘;另一方面,應積極探索其在當代文化語境下的創新表達,使其古老的智慧與美感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獨特的文化底蘊。本次會議無疑為這一文化遺珍的復興點燃了學術星火,指明了前行方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