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志愿軍:浴血和平》首映禮,鴿眼石上的“極致、相信與陪伴”
9月27日,國慶檔戰爭巨制《志愿軍:浴血和平》在北京中影國際影城(黨史館CINITY影院)舉行首映禮。導演、編劇陳凱歌,出品人、總制片人陳紅,編劇張珂以及主演張子楓(飾演李曉,英文譯員)、宋佳(飾演林月明,翻譯隊隊長)、朱亞文(飾演吳本正,軍工專家)、郭濤(飾演李克農)、陳飛宇(飾演孫醒,志愿軍戰士)、彭昱暢(飾演姚慶祥,談判中立區中方軍事警察)、周正杰(飾演黃繼光)等全員集結,講述了此次拍攝的經歷和亮點。
作為《志愿軍》三部曲系列的收官之作,《志愿軍:浴血和平》立意解鎖“邊打邊談”的全新戰局,讓觀眾看到更多維度的博弈與較量:經過此前五次戰役的殊死對抗,英勇的志愿軍將美軍打上了談判桌,而進入和談階段后,雙方的交鋒愈加激烈而復雜。面對敵人屢次挑釁,我方代表團寸步不讓,用專業實力和堅定態度捍衛底線: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

電影海報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該片首映禮的前一天,第3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提名名單公布。《志愿軍:存亡之戰》(2024年國慶檔上映)獲得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等在內的七項提名。

首映禮現場,一眾主創舉著片中的關鍵道具“紅色鴿眼石頭”合影 攝影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人生能有幾個五年呢?《志愿軍》三部曲光劇本創作就花了兩年,經過了521天的拍攝,拍了11600多個鏡頭,7700多個特效鏡頭,3000多人的集結,500多輛汽車投入使用……這些要講起來,可以講很久……但這些數字都是冰冷的,我自己覺得真正有價值、有溫度的數字,是松骨峰上的志愿軍三連,一場戰斗下來,130多名戰士只活下來7人;是姚慶祥被敵特分子在一公分之外擊穿頭顱——他完全可以還擊的,卻為了談判的大局,寧肯犧牲自己的生命……這些數字才是有溫度的,有關人的故事才是真正有價值的。”陳凱歌在現場表示時間過得真快,“但我自己感覺很值得,因為這樣的電影將來再拍,可能機會不是那么多了。所以在拍攝的時候,我們時時刻刻都不敢忘的是,一定要寫出戰爭中的普通人,這些平凡的戰士——有名有姓的英雄固然偉大,但那些千千萬萬無名的犧牲者,他們所展現出極致的勇敢與無畏同樣不應被我們忘記。”

電影宣傳視頻照
“前兩部我們主要展現了戰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而《志愿軍:浴血和平》的難拍在于展現談判的‘文戲’,中美雙方坐在桌子兩旁來討論和平,真不好拍。我和張珂還是要從歷史真實出發,比如美軍聯絡官來到談判現場,他會說中文,也了解一些中國文化,就要求現場得把中、美雙方的座位調換下,所謂‘坐北朝南’為尊,我方當然也會據理力爭。”陳凱歌說:“這樣一場戲,它在歷史上確實發生過,這又何嘗不是一場‘戰爭’?包括每場談判的戲份,都會在現場設置多個機位,就是要捕捉到雙方談判代表細微的表情。”
鴿眼石是電影的關鍵道具之一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紅色的鴿眼石頭是電影《志愿軍:浴血和平》的關鍵道具之一:為了迎接美方談判代表的到來,以及展示我方誠意。志愿軍談判團隊事先在談判地點用石頭擺出了一只和平鴿以及英文“WELCOME”的造型,這枚紅色的石頭正是“鴿子”的點“睛”之筆,亦可以視作導演的作者性表達(陳凱歌原名陳皚鴿)。首映禮現場,每位到場主創都拿到了這樣一枚紅色的鴿眼石頭,并由此來詮釋個人角色,發表參與此次創作的感悟。
陳凱歌拿到的這塊鴿眼石頭上寫的是“極致”,他說:“我太明白它的意涵了!”
張珂拿到的石頭上寫的是“陪伴”。“2023年,迎接第十批志愿軍戰士遺骸回國的沈陽現場,我受邀參加了;今年,迎接第十二批志愿軍戰士遺骸回國,在三部曲中飾演志愿軍營教導員李想的演員朱一龍也到了現場,這都是一種‘陪伴’。我想建議大家走出影院,如果你們有時間,可以去參觀下沈陽的志愿軍戰士烈士陵園,為長眠在此的英雄們掃掃墓。以及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健在的志愿軍老兵,我們都可以力所能及地去陪伴下他們。這種陪伴,是我們對他們最好的致敬。”

北京首映禮現場陳列的談判桌、志愿軍軍服等 攝影/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宋佳拿到的石頭上寫的是“相信”。“我所飾演的林月明,她一直是憑借這堅強的毅力在帶病參與談判的,就因為她堅信和平一定會到來,這是她身上一種信仰的力量。通過這次拍攝,我對生命、對和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重。”
陳飛宇拿到的石頭上寫的是“捍衛”。“這個詞在孫醒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為一名在前線作戰的志愿軍戰士,他拼盡全力,戰斗到了最后一刻……我認為他捍衛了中國軍人的尊嚴,以及中國人的底線。孫醒在‘三部曲’的頭兩部里,見證了自己的戰友一個個倒下,他的內心一直憋著一股勁,那是對侵略者的憤怒以及對他所失去的一切的不甘。所以他最終選擇站在中立區的警戒線外,面對敵人的挑釁,才會說出那番擲地有聲的話。”

北京首映禮現場展柜中放置的道具 攝/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在現場互動環節,當被問及影片中為何出現了多個照片的意象?陳凱歌介紹說:“照片是我們同過去的連接。大家童年都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站在桌子前,個子還沒桌子高,看見上面擺放著你或者家人朋友的照片,所有的東西好像在那一瞬間都定格了,這就是我們與過去的連接,與這些浴血奮戰的志愿軍戰士們的連接。電影中若干次出現了照片,包括那張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屈辱的照片,以及最后這些犧牲者們的照片都擺放在李曉家的柜子上,這既是我們對‘三部曲’電影本身的一種回顧,也是對那些真正犧牲在戰場上的烈士們的一種緬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