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遠古迷團:從太陽崇拜到度量星空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史,有著不同于其他國家的源遠流長的思想與信仰傳統。然而,由于歷史太悠久,留給我們的遠古謎團也很多,例如:中國歷代史籍皆用星宿及度數來表示地理位置,這是否科學?20世紀的疑古派認為“三正”“五行”是漢代劉韻偽造插入古籍,從而導致古籍不可信從,這種觀點是否正確?“三皇”“五帝”與“三正”“五行”是什么關系?“河圖”“洛書”是干什么用的,它是否是封建迷信?這些問題皆可稱為千古之謎。這些思想與傳統從何演化而來,長久以來不是太清楚。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研究者逐漸增多,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千古之謎太多,不是短期能解決的。筆者長期研究中國文明起源,收集到大量史前信仰與宇宙觀的資料,又發表過對以上各類謎團的研究論文,于是決定與屈譜、劉玉亭一道寫成本書,以期對本課題盡綿薄之力,并將過去零散的論文系統呈現,以方便讀者,并利于學界的繼續研究。
本書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南北兩大生業區早期文明進程比較研究”結題內容之一。筆者將結題成果分成兩大部分,并分別增補一些前期成果或新研成果匯聚成兩部姊妹著作,將生業及社會組織的演進以及結題后加寫的關于西亞早期社會組織演進的20余萬字合為《生業與文明——中國南、北及西亞上古社會組織演進比較》,將有關思想信仰及宇宙觀的內容以及部分前期成果、新研成果合為本書。
本書主要研究現中國境內新石器至先秦文字時代先民的信仰與宇宙觀。信仰是建立在宇宙觀基礎之上的,有什么信仰就必然有什么宇宙觀,反之亦然,二者常交織在一起。新石器時代信仰又常常與神聯系在一起,因此,此時段的原始信仰與宇宙觀是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認識能力的提升,人們開始慢慢擺脫神的束縛,出現了對科學的追求。至先秦文字時期,在天文、歷法、地理、醫學、數學等眾多領域出現了嶄新的時間觀、空間觀、人神觀及新的信仰,從文獻記載可以窺見這些內容,因此,先秦文字時代的宇宙觀與信仰是本書的又一個重點。在研究了這些之后,再對其演變規律進行總結與歸納。
具體來說,本書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內容與特色:上篇,分地區、按時間先后梳理了距今大約一萬年至文字時代前夕信仰與宇宙觀的演變,以及分階段演變的特點。本書以地下考古遺存為基本史料,主要呈現地下遺存所表明的信仰與宇宙觀的大體演進過程,而非很細致地敘述各種信仰及宇宙觀現象的詳細情形,少引國外或民族學的實例以求解釋,因為任何國外的或民族學的信仰及宇宙觀遺存雖然有類似之處,但不一定完全等同。尤其是中、西方之間,存在信仰和宇宙觀方面的巨大差異,用彼來說此,雖然有時也可通,但并不一定就是事實本身。因此,本書主要展示反映信仰與宇宙觀的地下遺存自身所呈現的演進規律,不對其作過多解讀。
中篇,分專題討論自文字出現以后至秦朝統一時段的時間觀、空間觀、人神觀。主要討論“三正”“五行”“河圖”“洛書”等歷法理論和時間觀念,星宿與地域對應的空間觀念,人帝與“三正”“五行”的比附關系,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民等觀念。通過探索先秦文字時代的這些宇宙觀,筆者發現,當時已經進入了科學時代,尤其是用星宿及度數來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十分科學,用河圖與洛書的數據來計算歷日的方法十分簡單明了,用天、地、人三種參照物來確定一年的起始,反映了人們可從不同的角度制定不同的歷法。
下篇,對上古信仰與宇宙觀的演進規律進行探索。筆者討論了中國古代神秘文化的起因與作用,太陽鳥旋紋與太極圖像的淵源,道教乘蹺術的起源與演進,龍鳳文化的起源及其與華夏文化的關系,探索中國各地信仰與宇宙觀的共性、規律及差異,探索各類宇宙觀及信仰的流變傾向;同時還探討了動畫思維的產生過程。
在上篇中,對一些具體問題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如:認為賈湖遺址出土的龜殼與叉形器和宗教無關,應是獵狩工具;澧縣八十垱出土的8000多年前的土墩應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祭壇,而該遺址的海星狀房址不應是宗教建筑;石峁古城皇城臺南夾道不排除是一個祭祖及諸神的大殿或院落的可能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并非女性崇拜,紅山文化早已進入男性為尊的時代;良渚文化出現了天壇與地壇的雛形。中國與世界各早期文明一致,先有自然崇拜,在自然崇拜中,先有太陽崇拜,再有動物崇拜。中國的太陽崇拜主要出現在稻作地區,中國的動物崇拜不是崇拜一般的動物,而是加上一些神圣色彩的動物神。之后,中國更具特色的信仰與宇宙觀是對祖先(首領)的信仰與崇拜,這構成了中國數千年信仰的特色。古云:“得天之道者為帝,得地之道者為三公”(《呂氏春秋·恃君覽》),與星宿“中宮”壽星之次對應的“中土”“冀州”(即鄭州及附近至湖南省一帶的地域,如圖8-2)的先民在數千年來對星宿進行了祭祀與觀察,“得天道”,也最終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區域。
在中篇幾個章節中,對“三正”“五行”“河圖”“洛書”、星宿與地域的對應、天帝與人帝等內容作了全新的解讀。認為“三正”“五行”“三皇”“五帝”原本是歷法理論;“五帝”之名原本是歷法術語;“五行”是一年陰陽二氣消長的五個時段(五節),是古代司歷的必備要素;“三正”是以天、地、人為參照物而確定年首的司歷方法;“河圖”“洛書”則是計算歷法的工具,是中國先民的科技。星宿與地域的對應完全反映了星宿與地域的經緯度的對應關系,是十分科學的,先民以星宿位置來表示地理位置也是十分科學的創造發明。人間的“五帝”“三王”是比附“五行”“三正”的,并隨時代而變更比附對象,是一種變動的理念,宜以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精神來研究中國上古歷史。
下篇的第十章,我們討論了神秘文化對中國和諧社會的作用,認為中國上古很多神秘的文化,其實質是上古時代對政治特權或知識產權的保護;龍鳳文化源于南方的鷩雉崇拜。在第十一、十二章還討論了太極紋、人騎獸升天、動畫思維等多源于新石器時代,認為良渚文化神徽應是人騎龍鳳的圖像。在對幾個專題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先秦時期中國先民的早期信仰與宇宙觀進行了總結與歸納,梳理了各文化區的共性與差異以及史前各信仰與宇宙觀的流變傾向。其中包括對太陽、星象、八角星符號等的崇拜及向天文歷法、道學的流變傾向;祭壇、葬俗、巫覡、占卜、“五行”等向禮制、儒學的流變傾向;宇宙崇拜向天圓地方、旋轉紋向循環運動的哲學思想流變的傾向;信仰向文字、繪畫、雕刻、音樂等的流變傾向;龍鳳崇拜向真龍天子崇拜的流變傾向,等等。總結了中國前文字時代信仰的主要特征;信仰演進階段性與文明演進階段性的相關性;早期信仰的區域互動與多元一體民族形成的過程與機制,巫覡與政治及醫學等科學的關系。

《從太陽崇拜到度量星空:中國上古信仰及宇宙觀演進研究》
劉俊男 屈譜 劉玉亭 著
2025年4月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研究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中國主要文化區信仰與宇宙觀的豐富內容與演進規律,并以此探尋中國特色文化的源頭。認為各地新石器時代精神文化有諸多共性,也各有特征。先秦時期已經創立以“三正五行”“河圖洛書”為代表的科學的時間觀、星野與州域對應的科學空間觀,以及以“五帝”為代表的人神觀,這些觀念已達到信仰的高度。中國傳統的信仰與宇宙觀多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
作者簡介
劉俊男,博士,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二級教授,歷史系原主任。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與重慶師范大學等共建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起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重慶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起源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文明起源與演進、新石器時代考古、先秦史等。
屈譜,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早期道教史、藝術考古等。已在《中國文字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十余篇論文,主持甘肅省項目、蘭州大學項目各一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
劉玉亭,重慶財經學院新媒體藝術學院講師,教研室主任,從事數字媒體藝術、美術考古等研究。在《南方文物》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主持省部級項目兩項,參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部級教科規劃項目等多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