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受待見的預制菜火遍日本?預制菜到底是不是洪水猛獸?
最近一段時間,預制菜可謂是“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大家都因為老羅和西貝的糾紛吃瓜看戲的時候,一則新聞卻引發了熱議,這就是不受我們待見的預制菜卻“墻內開花墻外香”,在日本走紅,面對著預制菜的海外大火,我們到底該怎么看?預制菜到底是不是洪水猛獸?

一、不受待見的預制菜火遍日本?
據中國新聞周刊的報道,在日本,預制菜是消費者食用小龍蝦最常見的方式。
麻辣、蒜香、十三香等調味小龍蝦,通過速凍鎖鮮、真空包裝成為冷凍食品。消費者從超市買回家后,先進行解凍,小龍蝦也在這一過程中吸收調料入味,加熱后即可食用。
時行株式會社的負責人王宏鑫,每年會出口6個貨柜約150噸的預制小龍蝦到日本,除了調味小龍蝦,還有清水蝦、蝦尾、純蝦肉等產品。產品主要供給東京、大阪等華人聚集城市的超市。“以往主要給中華物產店供貨,從去年開始,日系超市也開始采購我們的產品。”王宏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近幾年,超市冷凍柜里“中華料理”類的預制菜也越來越豐富了,市場在增長。
據日本冷凍協會最新數據,日本2024年冷凍食品消費額達1.3萬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625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全球統計數據庫Statista以即熱、即食類預制食品為統計口徑,2022年,日本人均消費量為23.2千克,中國、美國和英國的人均消費量分別為9.1千克、16.1千克和16.8千克。
華福證券研報分析,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政府出臺“冷藏鏈勸告”推動冷鏈建設,受學校供餐制度驅動,團餐標準化需求上升,冷凍產值快速提高。

二、預制菜到底是不是洪水猛獸?
在日本,預制菜卻早已火遍大街小巷,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預制菜究竟是不是洪水猛獸?
首先,預制菜火遍日本并不讓人意外。日本社會以其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著稱,這種文化特質在飲食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與國內相比,日本消費者對預制食品的接受度更高,這源于其長期形成的消費習慣和飲食文化。在日本,便利店遍布大街小巷,這些便利店中陳列著琳瑯滿目的預制食品,從便當、壽司到各種燉菜、炒菜,應有盡有。這些預制食品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品質穩定,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此外,日本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也促使人們更加傾向于選擇預制食品。對于忙碌的上班族來說,預制菜節省了大量的烹飪時間,讓他們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享受到美味的餐食。同時,日本預制菜行業在食品安全、營養搭配等方面也有著嚴格的標準和監管,這進一步增強了消費者對預制菜的信任和依賴。因此,預制菜在日本市場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社會文化、消費習慣和產業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次,預制菜并非洪水猛獸,消費者在意的是信息透明度。在中國市場,預制菜之所以引發爭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消費者對其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一些商家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將預制菜當作現場制作的菜品來售賣,隱瞞了其真實身份。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也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當消費者發現花費高價購買的“現做菜”實際上是預制菜時,自然會產生不滿和抵觸情緒。
然而,如果商家能夠光明正大地告訴消費者這是預制菜,并且根據預制菜的成本和品質制定合理的價格,那么消費者并不會完全拒絕。事實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消費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接受預制菜這種便捷的飲食方式。他們更看重的是預制菜是否安全、健康、美味,以及是否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
第三,從技術層面來看,預制菜其實是一種非常方便的菜肴。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進步,預制菜的品質和口感已經得到了顯著提升。通過嚴格的生產流程和質量控制,預制菜可以保持較高的營養價值和口感。當然,為了確保食品安全和健康,必須嚴格限制添加劑的使用。只要在這一點上把好關,預制菜完全可以成為適應快節奏生活方式的一種解決方案。對于忙碌的都市人群來說,預制菜不僅節省了烹飪時間,還能保證飲食的多樣性,滿足不同口味的需求。

第四,從長期來看,預制菜行業的發展需要的是規范而非禁絕。政府和相關機構應該加強對預制菜行業的監管力度,制定更加嚴格的標準和規范,確保預制菜的質量和安全。同時,還應該加強對預制菜價格的監管,防止商家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價格欺詐。
此外,預制菜企業也應該加強自律,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他們應該主動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真實身份和制作工藝,讓消費者在購買時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同時,企業還應該注重產品的創新和研發,不斷推出更加健康、美味、便捷的預制菜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