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樹底下好乘涼:我們該如何與儒家和解?
近現代以來,對儒家的批評聲音就鋪天蓋地,至今從專家學者到網上評論,對儒家的質疑依然是不絕于耳。而且很多時候,他們其實都沒有說錯。但是,他們沒有把握實質,因為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是批評儒家治理方法。
本文盡量淺顯易懂,簡單比喻一下可能就能明白:
老樹新枝

老樹新枝
儒家思想,像一棵老樹。它的根,深深扎進土壤。那是“仁、義、禮、智、信”。千年過去,這些核心依然閃光。它們是正確的,也不可能過時。
但樹的枝葉,會枯萎。諸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絕對等級觀,以及后來發展的“三從四德”等具體規范,這些是舊時代的枝葉。它們曾經適用,那時社會不同。孔子面對的是春秋戰國,半奴隸半封建年代,遍地文盲,認知度低。針對那個時代,為了仁義禮智信,他主張的方法具有歷史合理性。
后代文人,卻犯了錯。他們抱住漸漸枯萎的枝葉,不肯放手。這些規矩,隨著時代變化,變得更加苛刻,也變得不合時宜壓抑人性。魯迅先生痛斥的“吃人禮教”,正是此物。而這絕非孔子本意。
為何古人迂腐,不思改進?
這是因為儒家與仕途捆綁。想象一個書生。寒窗十年,只讀四書五經。他反復背誦,字字牢記。科舉考場,是他唯一出路。試卷答案,必須符合經典。稍有偏離,前功盡棄。儒家經典,成了他心中絕對的“標準答案”。

刻舟求劍
而一旦做官以后,后果更嚴重,儒家思想更是他的“金飯碗”。怎能允許別人質疑經典?那等于動搖所有官員的地位。所以,他們刻舟求劍。時代河流奔涌向前,他們卻還在船上刻千年前的記號。結果,離儒家“仁愛”的本心,越來越遠。
“仁”是什么?很簡單:關愛他人。
什么是仁?孔子說得簡單:愛人。就是關心別人。這道理,放之四海皆準。你看現代社會。歐美學校,重視社區服務。學生去醫院做義工,幫老人打掃庭院。在美國,高中生必須完成社區服務小時數才能畢業,評職稱也需要社區服務。在歐洲,給予全民較好福利待遇,社區志愿者為孤寡老人送餐。他們不說“仁”,但做的事與儒家“仁民愛物”理念不謀而合。這背后精神,就是“仁”。它超越國界,是人類共同語言。
另一個例子是企業。卓越的企業強調團隊協作與人文關懷,領導者關心員工成長,同事間相互支持。這種“以人為本”的文化,亦是“仁”在現代管理中的回響。
“仁”的精神,其實無需儒家之名,已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
面對儒家,正確態度是什么?
把握核心,更新方法。
核心是那些寶貴根脈:仁愛、正義、禮貌、智慧、誠信。它們永不過時。
方法必須更新。舍棄等級尊卑,擁抱平等對話。拋棄死記硬背,鼓勵獨立思考。
為什么不能全盤否定儒家?
原因很簡單,首先“仁、義、禮、智、信”是正確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失去主流傳統文化,我們就沒文化。我們文化基因里,流淌著它的血液。徹底割裂,我們會失去根基。一個民族,若沒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就如同無根浮萍。但死守舊法,又會作繭自縛。
看看亞洲成功案例。新加坡將儒家勤勉、重教精神,融入現代管理。日本企業講究“禮”與“信”,形成獨特商業文化。他們取了核心,換了方法。
再看國內“感動中國”人物。許多人樸實無華,卻踐行大義。他們救人于危難,守信于平凡。這是儒家精神,在當代的鮮活注腳。

為有源頭活水來
儒家思想,不是博物館里的古董。它是一條河流。“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需要清理河道,讓民主、法治、科學、平等等活水涌入。留下智慧真金,拋棄時代枷鎖。如此,老樹才能發新枝。
真正的智慧,在于融合。將儒家的仁愛精神,與現代的平等、法治、科學精神相結合。用“仁”去關懷社區,用“信”去構建契約社會,用“智”去擁抱創新。如此,古老的儒家思想,才能在二十一世紀煥發新生,成為我們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