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她的宇宙”系列講座|黃盈盈:女/性·身體·公共性
2025年9月6日,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呈現“她的宇宙”系列第二場講座“女/性·身體·公共性”。本場活動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黃盈盈主講,并與UCCA公共實踐策劃人王佑佑展開對談。圍繞“身體”這一始終敏感卻又無法回避的主題,講座以課堂實例為開端,延展至歷史脈絡、方法論反思與多重政治性的剖析,嘗試揭示身體經驗如何在當下被置于公共語境中,以及我們如何在社會話語、文化規訓和個人實踐之間找到新的理解方式。

黃盈盈特別強調,這并不是一篇學術會議式的報告,而是一場“引言式”的公共對話,旨在拋出問題,引發思考。她的論述立場是“身體重要”(body matters):身體既不是可以忽略的私人細節,也不能脫離社會結構與文化脈絡獨立存在。性、性別亦然。她以一封最近收到的外校學生郵件為例,一位女生因想研究“近代以來月經認知的變遷”而在組會上被師長同學質疑“問題太小”、“不夠重要”,被建議更換“更主流”的選題。這一真實案例瞬間揭示了在學術殿堂中,身體與性議題所面臨的系統性偏見與“合法性”困境。黃盈盈借此反問:“為什么它不重要?”身體經驗理應進入學術與公共討論,可以且需要在“何為好的提問”層面加以學術論證,但不能想當然地視其為“不重要”。

“女/性·身體·公共性”活動現場,2025年9月6日,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個體經驗與公共話語
黃盈盈從她的教學實踐出發,分享了近年來幾個來自學生的課堂提問:一位熱愛健身的女研究生在追求更好體形的同時,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陷入了“男性凝視”的邏輯;一位大一女生表達了對異性的恐懼,其不安感折射出當下網絡空間中關于性騷擾與暴力討論的廣泛陰影;一位男生則表示,盡管自己無意歧視多元性別群體,卻在日常交往中因害怕“說錯話”、“不知道怎么相處”而變得過度謹慎。

“女/性·身體·公共性”活動現場,2025年9月6日,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這些看似具體的個人困惑,恰恰揭示了個體經驗與公共話語之間的緊密交織。黃盈盈指出,性別、代際、階層、技術(互聯網空間)等因素深刻地塑造了我們對身體的感知和立場,而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糾結和張力,正是理解更大社會結構的切入點。切身感知的變化,既能折射出變化,其本身也就構成了社會變遷的一部分。
歷史脈絡與話語變遷
回到講座封面的圖片,黃盈盈提及法國社會學家讓-克魯德·考夫曼(Jean-Claude Kaufmann)著作《女人的身體,男人的目光:裸乳社會學》中的“三類身體”框架——“平常的身體”、“美的身體”與“性的身體”——借此來說明同一具身體在不同語境和不同的目光之下會被賦予不同的意義與解讀。
她將一篇發表于今年的關于“都市青年女性內衣穿著困境”的論文與自己20年前對70后女性的身體研究進行對比:70后女性傾向于將內衣與“得體”“健康”“性感”等概念相聯系,而00后女性則對“是否需要內衣”本身產生了巨大的困惑、痛苦和糾結,在身體感知、女性主義話語與主流社會規范間撕扯。這種差異既清晰地揭示了社會規范與個人感受之間的拉鋸戰,也反映了公共話語本身的變遷。
在回顧近四十年的話語譜系時,黃盈盈梳理了身體如何不斷成為不同力量的對象。20世紀80-90年代以來,“性革命”的討論強調解放與自由,身體被想象為突破禁忌的載體。與此同時,醫學話語逐漸占據主導,計劃生育與健康教育的框架將身體納入規訓體系。1990年代至2000年代,消費與商業化話語的興起,包括美容、健身產業的發展,極大地參與了實體性身體的塑造,以及女性“理想身體”的社會建構。近十余年,女性主義話語和性別意識的顯現是不可忽視的社會變化。與此同時,社交媒體(包括流量經濟)讓身體成為輿論場中的熱點與爭議點,容貌焦慮、身材管理等議題廣泛傳播,但往往被簡化為對立式的表達。如今,身體既是身份認同的符號,也是文化、政治和經濟的交鋒場域。從“穿衣自由”到“月經羞恥”,從公共安全到網絡暴力,關于身體的討論在不斷變形中持續擴展。黃盈盈用“困于二元”與“不斷滑向‘危險’”來概括近年來聚焦于互聯網輿論之中的女性身體話語的特點。
方法論與研究邊界
在挑戰“二元”的身體想象方面,黃盈盈提及繼博士研究以來,與學生們展開的若干經驗研究,觸及幾十項議題,串起這些多元身體表達和實踐的是對日常生活、秩序、規范、權力/利、正/異常等社會學范疇的關切與反思。睜眼看世界首先是一種態度,然后才論及方法。
在方法層面,黃盈盈特別強調田野調查的價值。她指出,相比于依賴流量時代的網絡素材或二手報道,長期、深入的參與式觀察和訪談能幫助研究者理解不同群體的生活細節與復雜性,從更加多維的角度觸碰生活的真實。她以自己研究的經歷為例,指出建立信任關系是打開經驗之門的鑰匙。通過一起逛街、吃飯、遛彎等多維空間的接觸,才能彌補短暫訪談的局限性,獲取更真實豐富的資料。
同時,她也提醒年輕學者,在面對敏感議題時,既要保持探索的勇氣,也需對學術制度與社會環境的限制有清醒認知,從而做出自己的“選擇”。
公共性的困境與建構
黃盈盈進一步剖析了當下圍繞身體議題的“公共性”所面臨的深層困境。
她指出,身體議題早已不再是單一話語下的討論,而是被國家治理與地緣政治、流量經濟與身份政治、技術權力與監管機制等多重力量交織纏繞。這種“多重政治性”的疊加和拉扯,使得任何簡單的立場都變得可疑,也讓理性的公共討論愈發復雜和艱難。
在此基礎上,她提出了自己對“公共性”的初步理解。公共性并非因“人多”而自然生成,它不是現成的,而是一種需要不斷被建構、被想象、被積極爭取的過程。無論不同領域的學者如何定義,公共性至少強調了一種陌生人之間的社會連接;這種社會連接要主動納入(而不是排斥)邊緣人群和多元議題;在認識到差異和分歧的前提下,仍努力創造對話的空間和連接的可能,而這個空間也不應僅僅局限于網絡。
在面對當下聚集于網絡世界的性/別事件與相關論爭時,她提醒觀眾,要警惕將“社會結構分析”與“個案判斷”、“自身體驗”簡單等同,也需要反思“表征與現實”之間的復雜關系,避免用“政治正確”的框架去簡單化地、規范化地、一刀切地解讀文化作品。公共性的構建,是一個長期且可能充滿挫折的過程,在當下的實踐未必樂觀,但它至關重要。
對談與回應:學術、藝術與公共性的構建
在對談環節,王佑佑拋出“學術研究方法如何與公共語境溝通”的問題。黃盈盈回應,社會學方法首先不僅僅是用于研究,更是與日常生活有關,關乎我們對于身邊數據、故事的解讀,也關乎我們如何在網絡時代保持獨立思考。此外,學術語言往往抽象而遲緩,要讓公眾理解復雜議題,需要在把握對話語境的前提下做出更接地氣的、可溝通的表達;社會學方法也絕非唯一工具,可以借助藝術與直覺的力量,形成更加感知化的交流。當談及如何讓優勢群體也能進入對話時,黃盈盈坦言這是公共性的真正難點:邊緣群體的自我表達不足以改變結構,必須促使主流群體產生反思與調整。王佑佑補充,藝術空間或許正是這樣一種實驗場,可以為跨群體的溝通提供條件。
觀眾的共鳴:從學術困惑到生活實踐

“女/性·身體·公共性”活動現場,2025年9月6日,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觀眾提問環節將學術思考與日常生活緊密連接。
有觀眾追問健身究竟是個人自由還是社會規訓。黃盈盈認為,從社會結構分析,審美無疑是被建構的;但對女性個體而言,自己的身心舒適感也非常重要,不必過度糾結是否被凝視,從而帶來更多的壓力。“如果健身讓你快樂,就繼續;如果不健身你也自在,那就享受這種自在。生活已經很累,不必活在所有概念的審視下?!?/p>
一位科普女性主義的自媒體博主提出了在短視頻時代進行理性表達的困境。黃盈盈承認形式的限制,但簡化的形式不能以簡化認識為基礎。這恰恰逼迫創作者追求更精煉、更高超的表達技巧,用簡短語言承載復雜思想是一項更大的挑戰。
……
整場講座以“引言”的姿態展開,黃盈盈并未試圖給出確切答案,而是通過對案例、歷史脈絡與方法論的反思,不斷強調“身體重要”這一核心立場,并揭示身體如何被話語與政治性力量所塑造,以及重返日常生活實踐的重要性。她指出,在公共性尚待積極建構的當下,藝術機構可以成為促進跨群體對話的重要平臺之一。
通過對談以及現場觀眾的熱烈互動,講座為“身體”這一議題在當代社會的討論打開新的空間作出了積極的嘗試,留下了開放的思考、持續的對話以及對于更包容、更富彈性的公共生活的共同期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