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翻越“成見”大山,避孕如何給了女性說“不”的底氣與自由?|漣漪效應x健康有方FM

前段時間,韓國女星張元英因手臂上的汗毛被推上熱搜,遭遇審美的審判。這場看似荒謬的爭論,卻尖銳地揭示了一個全球性的議題:女性的身體,為何總被置于他人目光的顯微鏡下,被規訓、被評判?
9月26日,是世界避孕日,它與當下“汗毛爭議”形成了奇妙的呼應,共同叩問著同一個問題:誰,才能真正主宰女性的身體?
從一根汗毛的去留,到一次避孕方式的選擇,這種主宰權并非與生俱來,它需要知識的武裝、清醒的認知和勇敢的實踐。本期《漣漪效應》串臺《健康有方FM》,邀請了果殼網主筆@游識猷 以及小紅書情感教育博主@阿文就是Aya ,我們將從這場關于汗毛的喧囂談起,探討避孕如何成為女性從身體自主邁向生命自主的關鍵一步,又如何讓我們得以掙脫外在的規訓,書寫屬于自己的生命敘事。
以下為文字節選,更多討論請點擊音頻條收聽,或【點擊此處前往小宇宙App收聽】,效果更佳。
【本期嘉賓】
游識猷
果殼網主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果殼時間》主播,典贊·科普中國2019十大科普自媒體,微博2023年度新知博主,米爾斯研究科普文章《從21歲追蹤到72歲,這個研究告訴你“女性經歷的一生”》作者。
阿文就是Aya
小紅書210萬粉情感博主。2024年6月,她以一條《處女膜,本來就是破的》的性科普視頻在小紅書斬獲千萬播放、83.6萬點贊,一夜之間漲粉13萬,把“大方談【性】”系列推向爆款。
【本期主播】
王恒婷|《健康有方FM》播客主持
吳筱慧|澎湃新聞·鏡相工作室編輯

從汗毛到避孕,女性的身體到底誰說了算?
吳筱慧
我們注意到從近段時間打破月經羞恥、推動職場的生理假,再到脫口秀節目里面女性脫口演員用幽默去解構身體的禁忌,越來越多曾經隱秘的話題被坦然討論,這種轉變對我們當代女性的自我認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2》中的步驚云
阿文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很正向的改變,不管是脫口秀也好,自媒體博主也好,或者是其他的公眾人物、女性把這些話題擺在臺面上說,其實本質還是在為打破性別符號化在做努力。因為大部分人還是被蒙在鼓里的一個狀態,就是女生不應該有體毛或者是月經,這是羞恥,好像也是被動接受一個固定的思想,但是她們的這些表達會讓人去質疑:這些所謂權威的觀念是不是有問題?
游識猷
對,我也很同意阿文的看法,這些公開討論會讓很多女生發現,一些困境、一些痛苦是很廣泛存在的,然后我們會更接納自己的身體,不會覺得麻煩或者羞恥,或者覺得其他人都沒有這個問題,就我有這個問題。當你更坦然地面對自己的身體,你這種比較積極的自我認知和身體意像,它對于你的自尊、親密關系、生活滿意度都是有很顯著的正向提升的。
阿文
我覺得在親密關系中的改變,其實一方面是狀態,更底層的是會對我的擇偶觀發生影響的。我不需要再為了一個人去改變了,我直接做篩選,不符合我的價值觀的人我就直接淘汰掉了。
王恒婷
我們知道阿文一直在做“大方談【性】”系列性科普視頻,反響特別好。那現在大家還會不會有一些相對比較禁忌的話題,不好意思問?
阿文
有很多,我其實私底下還會收到很多的私信,她們是不敢在評論區問的,一個是自己身體健康、生理構造上的一些問題,比如連自己的白帶或者私處長什么樣子都不清楚;還有一個嚴峻的問題,就是年輕女生,特別是低年齡段的女生,她們一旦開始了性生活,就一直活在恐懼里面,一直懷疑自己有沒有懷孕,又或是性生活之后私處破損了,怕自己得病,就是各種各樣的恐懼將會一直伴隨著她們。
王恒婷
剛剛說到避孕知識的匱乏,我們在準備這期播客的時候,看到有一篇2021年的論文《中國已婚育齡婦女人工流產趨勢與特征》,對1997年到2017年四次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雖然近年來已婚育齡婦女人工流產發生的風險在逐步下降,但是婚后發生人工流產的比例仍高于婚前。比如2017年,婚前的人工流產比例是36.1%,婚后則達到了63.9%。這個調查結果還挺出乎我們意料的。

圖源《中國已婚育齡婦女人工流產趨勢與特征———基于1997~2017年4次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數據的分析》
游識猷
對,這篇論文我也讀了,其實一直是這樣的,為什么?首先就是婚內性行為其實是比較穩定跟持續的,已婚夫妻暴露在懷孕風險下的總時間是遠超婚前的。從避孕來講,其實沒有100%完美的避孕方法,不管是什么避孕方法,肯定存在微小的失敗率,時間越長,次數越多,避孕失敗的概率就越高。
還有一篇2022年的論文,叫做《中國婦女產后2年內人工流產率以及影響因素分析》。論文顯示,在我們中國每100個新媽媽當中有11個,就是超過一成會在產后的兩年內經歷一次人工流產,很多人誤以為哺乳期不會懷孕,產后恢復性生活時沒有立刻避孕,結果意外懷孕。
還有一種也是避孕方法不可靠,比如依賴安全期或者體外的方法,那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她本身比較失權,導致在避孕方法上面的決定權和話語權太低。比如論文里頭有提到,一些高風險人群,比如這個女性她年齡偏低,處在醫療資源比較差的地域,周圍的環境給她的支持和教育不夠,她就處在一個比較弱勢的地位,那在產后兩年內流產的風險就很高。所以其實我們中國女性真的在婚后面臨意外懷孕和流產的風險都還是蠻高的,這個是希望未來能夠改進的地方。
吳筱慧
我們也稍微梳理了整個避孕史,它也是一段女性重新奪回自己身體自主權的漫長征程。
第一個階段:古老又離奇的避孕配方,比如古埃及人會用蜂蜜和樹膠,甚至是鱷魚的糞便做成殺精的栓劑,放到女性的陰道里面。古羅馬人會用雪松的樹脂和蜂蜜制成殺精劑。中國古代會使用絲質的油紙、魚鰾作為屏障物,甚至會吞食水銀避孕。
第二個階段:安全套的誕生與進化,16世紀梅毒肆虐歐洲,意大利醫生首次提出用亞麻布套作為防護,用了將近300年。17世紀末,英國人又發明了第一個羊腸的安全套,而后1883年的乳膠避孕套的出現,也讓避孕套進入了工業化的生產。
第三階段:宮內節育器的演變,宮內節育器又被稱為IUD,原理就是在子宮里面引起輕微的炎癥反應,阻止受精卵著床,比較長效可逆,有效率達95%。1909年一個德國醫生,第一次發明了蠶絲質的IUD。
第四階段:避孕藥的研發和普及,它通過抑制排卵、改變宮頸黏液等方式達到避孕效果。1921年,前蘇聯科學家發現性激素可以控制月經周期。1950年,第一款激素避孕藥首次研發成功,并于次年成功臨床試驗。這片小劑量的激素藥片,從此也改變了全球女性的生育選擇。

避孕技術
王恒婷
剛剛筱慧科普的這個歷程中,短效避孕藥的出現無疑是一個歷史轉折點,《經濟學人》曾經將短效避孕藥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技進步之一,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勞迪婭·戈爾丁也將其稱為無聲的革命。
電子媽咪能不能給我們科普一下現在當下有哪些主流的避孕手段?
阿文
主要分三個大類:
第一類是自然避孕法,這個其實不太靠譜,就是計算安全期和體外射精。
第二類就是物理避孕法,通過物理的一些方式去隔絕精子進入子宮,就是熟知的避孕套,但其實避孕套也分男用和女用的,只是女用比較少見。然后還有個就是結扎,一了百了,生過孩子的可以去考慮這個。
第三類現在比較主流的,就是激素避孕,激素避孕里面也有很多的細分,有短效避孕藥、長效避孕藥、緊急避孕藥等。但大家很容易混淆,以為長期吃的叫長效避孕藥,短效避孕藥是緊急時候才吃的。其實長效避孕藥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長期吃的這個藥叫短效避孕藥,為什么叫短效?就是它一片只能持續24個小時藥效,你每天都要吃,所以叫短效避孕藥。然后緊急避孕藥就是非常時刻、緊急情況下才服用的。然后還有一些長期的激素避孕方法,比如說避孕貼、避孕針、避孕環,現在改良過的上環技術,叫曼月樂環,跟以前媽媽輩用的銅質環完全不一樣,是一個塑料環,有人是用來避孕的,也有人是用來治病的。基本上主流的就是這些。
王恒婷
確實挺容易混淆的。現在不是那些網文和短劇很火,里面還會出現一些和避孕藥相關的情節,非常離譜。比如說霸總事后扔給女主一盒避孕藥,或者女主為了以示獨立跑去藥店買藥。每次看到這樣的情節就擔心會不會產生一些現實的混淆,特別是對青少年,它也不區分短效和緊急避孕藥。

“接姨媽”許愿背后:看見女性的深層焦慮
吳筱慧
不管是曾經還是現在,避孕的焦慮一直都是我們非常關注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會影響女性的情緒、生活和工作,甚至也會導致親密關系上的回避,在社交媒體上我們也會常常看到“接姨媽”這樣的許愿,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這種焦慮的體現。你們有過這樣的焦慮嗎?背后折射出一種什么樣的女性的困境呢?
游識猷
我記得我曾經有一陣有過避孕焦慮,就是真的會很擔心,比如說生理期遲了,我就恨不得立刻跑去醫院抽血檢查,你用棒的話還要晚一點才能驗出來,那個時候我是用避孕套來避孕。為什么會有避孕焦慮?就是因為避孕手段是真的可能失敗的,失敗的結果又完全是女性在承受。拿避孕套來說,它的失敗率是,比如100個女性用避孕套避孕一年,可能有2~12個人會意外懷孕。避孕套已經是相對可靠的一種避孕方式,但它失敗率還是挺高的。當你覺得現在不適合懷孕的時候,這個焦慮就很難避免。
那對于男性來講有一個調查,德國漢堡的一個教授現場調查他學生使用避孕套的情況,收了匿名問卷,有30%的男生承認至少有一次在避孕套破裂之后沒有告訴自己的女伴。所以當這種避孕的執行和后果在兩性當中分配不太公平時,焦慮就是一種必然了。我覺得避孕焦慮的本質,就是女性去獨自承擔了本來應該由兩性共同面對的生育風險,這是一個結構性問題的必然結果。
王恒婷
而且我感覺這種焦慮跟你人生所處的不同階段也有關系。比如我在婚前這種焦慮感會存在,然后結婚了到備孕這段時間就完全沒有。然后我已經有了一胎,沒有二胎、三胎規劃的話,這個焦慮又會復現,很擔心打破我人生的規劃。這時候女性能夠掌握一種可靠的避孕手段就非常重要,有了這種選擇權的話,可能避孕焦慮會好一點。
吳筱慧
對,我剛結婚,也一直有這樣的焦慮,不管是婚前還是婚后,只要還沒做好懷孕的準備,這樣的焦慮就一直在我們的頭頂上……
阿文
其實我第一次了解到短效避孕藥是通過一部20年前的美劇《絕望主婦》。這里面有一對夫妻Gabrielle和Carlos,Gabrielle是一個非常愛美且自私的美麗女人,她不想生孩子,但她老公Carlos非常喜歡小孩,希望她可以生孩子,就各種使壞想讓Gabriel懷孕,然后Gabriel就自己偷偷吃短效避孕藥。后面好像是Carlos發現后,就使壞把那個藥換掉了,然后Gabrielle就懷孕了。從這個時候我才發現,原來除了安全套還可以通過服用短效避孕藥來控制懷孕,原來女生其實是可以自主掌控自己的身體。

《絕望的主婦》劇照
游識猷
我印象比較深的一個故事,是沒有避孕藥的時候女性的遭遇。因為我是廈門人,有一個廈門出生的非常著名的婦產科醫生林巧稚,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她是協和的婦產科醫生,被譽為“萬嬰之母”,接生過非常多人,比如袁隆平就是她接生的,還有冰心、林徽因她們的小孩。
這樣一個非常頂級的婦產科醫生,她自己一輩子沒有結婚生小孩的。為什么?因為當時協和醫院規定女醫生一旦結婚就必須辭職,當時就是認為女性結了婚就會要生育,生育就會中斷事業,這個很不平等的規定是到解放后才被廢除的。所以我有一段時間去廈門的婦幼保健院,每個月要去開一次短效避孕藥,我走進那個醫院,看到林巧稚的雕像,就覺得曾經女性會面臨非常不公平的一些要求,當時只要你想進入精英行業,就必須放棄家庭。

“萬嬰之母”林巧稚大夫雕像
所以短效避孕藥它會被譽為很偉大的科技進步之一,然后也是無聲的革命,是因為它從根本的層面,給了女性前所未有的對自己身體和人生的掌控權。諾獎得主克勞迪婭·戈爾丁,她的研究很多都是集中在性別領域,她就發現短效避孕藥普及以后,美國女性的大學入學率和畢業率是顯著提高的,比如說1970年那時候法學院的新生當中女性只占10%,到了十年之后,這個數字是36%。我們現在也會看到,可能大學當中女生比男生還要多,那畢業率當然也是很高的。
女性可以去很自信地規劃未來,決定自己什么時候生育,安心投入到一些比較長期的教育和職業培訓當中,不用擔心突然的懷孕會讓她整個培訓中斷。還有一個就是避孕藥的出現,它也讓女性的婚姻地位發生變化。比如說以前奉子成婚可能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但是有了避孕藥以后,女性可以去推遲生育,那奉子成婚的意外會大幅減少。包括職業發展、教育培訓這些直接帶來了女性經濟地位的提升。
如果說一段關系不幸福,她可能更有離開的底氣。如果說遇到待遇不公,她可能更有反抗的底氣,那么這些個體力量的匯聚,它其實總和起來就是一場無聲的革命。對于女性來說,避孕藥它就幫助女性把這個生育的控制權比較牢地抓在自己手里頭。這個對女性來說真的是翻天覆地的一個變化。
王恒婷
其實從1960年發明短效避孕藥到現在已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為了提供更好的避孕效果和降低副作用,短效避孕藥一直在不斷被改進,經歷了一代代的進化,但還是會有一些誤解或是污名化,或者有人擔心吃了會發胖,激素會影響懷孕。那短效避孕藥它是怎么來實現這個避孕效果的?
阿文
短效避孕藥就是每天攝入少量的孕雌激素,讓身體以為自己懷孕了,從而降低懷孕的可能。直白地說,短效避孕藥是一個防火系統,但緊急避孕藥的邏輯是一次性補充大量的孕激素來強制給你的懷孕進程猛踩一個剎車,是緊急滅火,所以會有一些惡心嘔吐,經期紊亂的副作用。緊急避孕藥是不能高頻服用的,但是短效避孕藥是可以長期服用,如果有備孕計劃的話,可以隨時停止,不會影響后續懷孕。
另外就是還有大家擔心的長胖的問題,避孕藥它其實也有不同的種類,它生效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也有一些差異上面的細分,大家可以去關注一下這個成分叫做屈螺酮,它更加接近天然孕酮,相對來說副作用會比較小,也可以減少水鈉潴留。

翻越“成見”大山,避孕給了她們選擇的自由
吳筱慧
游老師之前做過一個叫米爾斯研究的科普,其實米爾斯研究是1958年美國加州的女子私立大學米爾斯學院做的一個研究,當時選了142名21歲的女學生參與了一項叫女性創作潛力的研究,研究持續了50年,追蹤她們的生活。游老師首次把這個研究帶給了我們國內的讀者,您還提到米爾斯研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就是發現了健康的人生多樣性,所以也想請你跟我們具體地聊聊什么是健康的人生多樣性?
游識猷
米爾斯研究很有意思,首先它是一個追蹤女性50年的研究,當時也沒有什么預設,隔幾年去回訪一下,看看你們都過得怎么樣?那么最后發現幸福的人里,家庭主婦也有,職業女性也有,有的人人生軌跡變來變去,到最后其實你有足夠的主體性,對自己的人生有深入的思考,而且你很有自覺地去做出一些抉擇,那么很多道路都可以通向幸福。
我之前也寫過一些關于“怎么樣的人生是成功的”這樣的研究。比如哈佛也做過這樣的研究,但一般是男生為主。你會發現其實女生的道路跟男生的不太一樣,女生遇到的一些事件跟男生遇到的也不太一樣,比如米爾斯研究是1958年開始的,口服避孕藥恰好就是1960年開始上市的。也就是說米爾斯研究這批女性,她們在大學畢業幾年后,其實遇到了包括口服避孕藥的出現,包括女性主義的思潮,這些對她們的人生都造成了很多的影響。
她們剛畢業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會像以前的女大學生一樣,畢業可能工作幾年,然后去結婚生小孩,不再工作了。她們沒有想到畢業之后,世界上發生了那么多的事情,這個米爾斯研究,它最后就記錄了一代女性,她從單一劇本到活出萬千人生,其實這是一個蠻偉大的歷程,她們每個人的掙扎、反思跟成長都非常精彩。
在這當中,其實避孕技術是一種可以說是非中性的技術,《避孕簡史》里也說到,“避孕從來都不是一個中性的技術。”如果一個技術它是中性的,它只會改變我們做事的方式,但是一個非中性的技術它可能會重塑我們整個社會的結構、人際關系、自我認知,還有我們對于人生的看法。可能短效避孕藥,它就是這樣一種技術。

《避孕簡史》
避孕藥出現以后,女性生育的緊迫性被大大緩解,她可以重新排序她的人生的模塊。這條路我們今天會覺得很正常,很普遍,但是在口服避孕藥普及之前,這是很少數女性走的道路。而且這也讓很多女性從命運的接受者變成了人生的設計師。她不再僅僅是一個母親的預備役,她可以去思考,我要不要成為學者?我要不要成為藝術家?我要不要成為企業家?她第一次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說我是誰?我要成為誰?這是她們人生多樣性開啟的一個鑰匙。
王恒婷
剛剛游老師跟我們聊了20世紀末期,米爾斯女性這一代人的成長歷程,包括掌握了可靠的避孕方式之后,對自身的一些改變。當下,阿文你所接觸的女性中,她們會不會因為真正地了解并掌握了一種可靠的避孕方式后,對親密關系以及自我的態度發生了改變?
阿文
肯定會的,首先如果選擇短效避孕藥來避孕,在正確服用的情況下,避孕效果是大于99%的,在兩性關系中會給你非常有安全感的保障。另外一方面我覺得避孕觀念其實是親密關系的一個照妖鏡。
避孕是兩個人一定要好好敞開聊的話題,我們以前會覺得跟男生去討論很羞恥,然后男性也會覺得講這個問題好像很掃興,但它本質上是需要直面展開聊的問題。如果不敢跟你的伴侶很公開地去講這個話題,那得反思一下你們兩個人的關系,是不是有點權力上的不對等?所以說越是敏感的話題,越是能夠反映兩個人的親密關系是否健康。
王恒婷
確實是,避孕話題的探討也好,避孕方式的選擇也好,其實我們都應該慢慢地破除焦慮,尋找親密關系中的一種松弛感,做到愛是日常,無需緊急。
我想問阿文,很多女生在你這里獲得了媽媽級的科普之后,你能感覺到她們的變化嗎?
阿文
她們的變化就是,早期當我拋出一些私密話題的時候,其實還是有很多爭論在的,但是現在會有一些非常正確的,非常與時俱進的觀念出現在評論區,這是一個意識上的進步,我覺得挺好的。
吳筱慧
特別感謝阿文最近在做的這些事情,也讓我們不斷地去翻過成見這座大山,我想起房主任的脫口秀,她就說“我翻了那么多大山,怎么還翻不過成見這座大山?”然后我也想問游老師,在米爾斯研究中那些發展得好的女性,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能夠清晰認知并且表達自身的需求。
像剛剛阿文也提到說,性科普給很多女性帶來了改變,讓她們重新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需求,包括對伴侶的需求也好,對自己身體掌控方面的需求也好。也想請您聊一聊信息透明與否,如何影響女孩們的決策的質量?
《喜劇之王單口季2》中的房主任
游識猷
其實信息透明它有兩種,一種信息是關于外部世界的可能性,還有一種信息是關于內心世界的真實感受。對于米爾斯那一代女性來說,首先她們走向社會的時候,她們可能慢慢接觸到更多的避孕手段,也接觸到更多的人生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外部信息對她們漸漸變得透明的過程,那么還有一部分是她們內心世界的真實感受,當你從小被教育,女性只有一條路,走入家庭,撫育孩子的話,你其實可能不是特別能夠理解自己內心想要什么。
因為天生就喜歡家庭生活的女性確實是存在的,包括米爾斯研究當中也有這樣的女性,她一生都過得特別開心,她也成為非常非常好的母親,非常好的妻子,但同時也有一批女性,可能她的熱情會在一些其他的地方。對于這些女性來說,她如果沒有辦法透明地去認識到自身的需求,只是遵循社會時鐘,她其實會挺痛苦的。你會發現有一些發展得好的女性,其實經歷過很多痛苦,很多邊緣化,很多很曲折,她對于外部世界提供了哪些可能性,以及我的內心到底是想要走哪些路,這些信息都慢慢對她越來越明顯,她也就真的能夠做出關于她自己人生的比較好的決策。

“一定要堅持自己的主體性!特別是女性。”
吳筱慧
米爾斯研究中有一個點特別讓我向往:那些在42歲達到自主階段的女性,最大的特點是清晰地認識到生活里不滿意的地方,能想象出別的替代道路,并且有勇氣、智慧和能力推動改變。這也讓我特別期待自己的42歲,也想請游老師講一講其中對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有哪些啟發?

主持米爾斯研究的女研究者雷文娜·赫爾森(前排中)和IPAR的同事合影 | IPAR
游識猷
其實剛開始讀米爾斯研究的時候,我也在想這些基本上是我們奶奶輩的女性,她們的人生經歷對我們有沒有啟發?其實一些底層的心理邏輯還是永恒的,比如說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啟示是,那種智慧不是到了一定年齡就會自動獲得的。那種主體性和智慧都需要主動學習、主動實踐,它可能需要你去主動地覺察,主動地去想象,主動地去做出行動,這樣動態循環之后,你才會看到那種42歲很有智慧,對自己的人生很有看法,很有勇氣,很有能力來推動改變的女性,她們的人生都很好玩,有的會開著拖拉機去收割小麥,會去讀研究生,有的去研究生院讀了一年,覺得不太對勁,又退學去結婚。
她們的童年也是普遍比研究當中的其他女性更坎坷,有的人家庭破裂,有的人出身貧寒,有的人因為疾病或者身高太高,一米八幾,感到孤獨。這些苦難,有的人可能走不出來,但是對這些女性來說,她依靠這種主體性,依靠自我反思,不斷地去打破和重建她們的認知框架。
對今天的女性來說,我們擁有比前輩多得多的信息和選擇,也面臨著一些更復雜的期望和壓力,但是去活出真實自我的路徑始終是相通的。這條路你從20多歲就可以開始走,不用像米爾斯女性一樣,她們可能更晚才開始走,但她們最終也走到了。
吳筱慧
不管怎么樣,自主思考和行動永遠讓我們能夠清晰地認識自己,并且往前走。游老師之前在播客里說過一句話,“一定要堅持自己的主體性,特別是女性。”你們怎么理解堅持自己的主體性?你們希望未來的年輕一代如何面對“愛與生育”這些問題?
阿文
通常網絡上一個詞被頻繁提及就會有一種用爛的感覺,但唯獨我覺得主體性這個詞非常好,它其實概括了我們,尤其是女生從小到大成長的各種困境和問題。培養主體性最好的一點就是它能在你思考的過程中植入一個習慣,讓你能換位思考、辯證思考。在處理各種生活的問題中,可以考慮問自己,比如“我有沒有物化我自己?”“我是否把自己放到一個被審視的位置?”“我身邊是否有其他因素干擾我做抉擇?”“如果我是另外一個角色或者性別,我是否會做同樣的抉擇?”“排除干擾因素后,我是否會做同樣的決定?”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在關鍵的節點上問自己的,擁有這些辯證思考的習慣,它會讓你更加從容自由。

電影《好東西》劇照
游識猷
有一個概念叫做“生育正義”,它有三個層面,一是有懷孕能力的女性,是不是允許你自由地選擇生育或者不生育?還有你有沒有選擇?你能不能夠選擇在安全和健康的環境中撫養孩子?這三點其實對于女性來說是特別重要的。
我覺得生育真的是一件會改變人生的大事,我想有主體性的年輕一代,她應該會把愛和生育視為構建自我體驗世界的一種主動的方式,而不是被動地被社會推著去完成的一些義務。
多種研究都顯示,當我們能夠更好地去支撐女性,讓她做出有主體性的抉擇時,母親也會過得更好,小孩也會過得更好,然后社會也會過得更好。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我們可能也是要為堅持自己的主體性做出努力,也要盡量支持更多的女性,去堅持她們的主體性。
王恒婷
對,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多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盡可能讓自己變得強大,掌握了更多的選擇項才能獲得更多的自由。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夠擁有說不的底氣和選擇要的自由。
吳筱慧
我理解的堅持自己的主體性,其實就是一句話,從“要我做什么”到“我要做什么”,以前老會問別人“你要我做什么”,到現在從自己出發去問自己“我要做什么”。從管理一根汗毛到管理自己的生育計劃,再到管理自己的人生藍圖,其實每一步行動的背后都是在實踐“堅持自己的主體性”。我們也希望大家從掌控自己身體的細微實踐開始,把愛自己當成日常。
【收聽指南】
02:47 當我們在談論體毛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07:39 破除身體羞恥:公共討論正在推動女性認識與接納自我
12:19 是的,婚內也有避孕的需要!
14:46 避孕的千年神奇歷史
17:55 當下主流的避孕手段有哪些?
21:22 女性的專屬困境:避孕焦慮
26:40 從《絕望主婦》到《17.3》,從影視劇里能學到真東西!
28:55 “萬嬰之母”林巧稚的選擇
33:10 了解短效避孕藥的各種用途之后,想給它換個新名字
36:08 發現“健康的人生多樣性”——追蹤女性50年的米爾斯研究
41:28 “避孕觀念是親密關系的一個照妖鏡”
48:07 當信息變得透明,女性靠自己的力量擺脫了“下滑的處境”
53:01 關于女性的主體性,再怎么談都不嫌多
【本期配樂】
Big Gigantic / Angela McCluskey - The Little Things (feat. Angela McCluskey)
Selena Gomez - Who Says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