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紅溫的扎克伯格,迎接帶“屏”眼鏡的降臨

作者 | 山竹
出品 | 鋅產業
2013年的一天,在Reddit的一次活動上,一位網友向時任休斯敦火箭隊總經理Daryl Morey提出一個問題:
“你認為Google Glass能被整合到NBA直播中,例如讓裁判佩戴Google Glass,讓觀眾看到他們在賽場上關注到的畫面嗎?”
這是Google Glass剛剛發布一年后,甚至還未來得及正式發貨(正式發貨延期到2014年5月),但整個科技圈卻因為這款產品躁動了起來。
Morey當時并沒有正面回答這一問題,而是先肯定了這位網友的想法,“這是個很棒的主意”,然后他還建議這位網友“可以去問問Silver”。
Adam Silver時任NBA副總裁,在NBA傳奇總裁David Stern于2014年2月結束長達30年的任期后,正是由Silver接任。
很顯然,畢業于MIT的Morey很看好Google Glass,Google Glass也確實有它的獨創性,它讓當時很多人看到了不一樣的移動計算產品,倘若AR眼鏡技術在2013年就已經成熟,或將會與智能手機同代爭輝。
只不過,歷史沒有如果。
Google Glass最終沒能成就AR眼鏡,而當經歷了十年跌宕起伏、這一產業再次重回全球科技舞臺中央時,谷歌成了歷史,Meta成了三好學生。
尤其是Meta這次發布的帶“屏”眼鏡,更是大有重新定義時代的野心。
01 帶“屏”眼鏡,不再只有AI
扎克伯格一直相信,“AR會是繼手機后的一個主流計算平臺?!?/p>
于是,就有了Meta在2014年20億美元天價收購Oculus,每年耗費數億美元為Oculus打造內容生態,以及基于對VR產品的探索、對AR產品的理解,構思AR眼鏡雛形。
Meta最終是在2024年的Meta Connect大會上發布了耗費50億美元、悄悄研發十年之久的AR眼鏡,Orion。

這款眼鏡發布后為整個產業帶來的震撼,不亞于十幾年前的Google Glass。
而Orion也與Google Glass有著相似的命運——這款眼鏡發布只是Meta為了秀肌肉,而并非一款量產產品,甚至很可能是一條被放棄了的技術路線。
實際上,就在VR設備不適用于日常佩戴,AR眼鏡又遙遙無期時,Meta與傳統眼鏡廠商雷朋打造的另一款減配版AR眼鏡卻賣爆了市場。

2023年的Ran-Ban Meta成了倔強的扎克伯格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也成了第一款賣出了200萬臺銷量的同類產品。
只不過,這款減配版AR眼鏡,甚至減掉了AR眼鏡本應標配的顯示功能,由此帶來的也就成了一個過渡性產物,AI眼鏡。
AI眼鏡讓普通消費者嘗到了用眼鏡拍照、翻譯、錄視頻、聽音樂,乃至分享社交動態的功能,而不像高高在上的Orion那樣,只有老黃這樣級別的人物,才有機會體驗。

只有在消費市場中流通,才有機會獲得用戶數據,通過用戶數據可以改善產品功能,也可以通過用戶反饋打造應用生態、一步步迭代。
在“曲線救國”成功后,扎克伯格在AI眼鏡這條路上一去不復返,在今年的Meta Connect大會上,扎克伯格再次發布了三款產品:
第一款是,延續Ran-Ban Meta的迭代機型,Ray-Ban Meta Gen 2。
二代眼鏡支持兩倍電池容量(續航達8小時)、3K視頻錄制、深度集成Meta AI,除了播放音樂、免提通話、實時翻譯外,還增加了一個專注對話功能,讓用戶可能更聚焦于和面前人的對話;

另一款是Oakley Meta Vanguard,一款采用戶外風鏡式設計的AI眼鏡,適用于跑步、滑雪、騎行等戶外場景,小扎在發布會結束后正是戴著這款眼鏡與自己的跑團跑步離場的。

當然,最受大家關注的是,Meta這次特別打造的帶“屏”AI眼鏡——與Essilor Luxottica聯合打造的Meta Ray-Ban Display,這款眼鏡也是一款真正稱得上量產級的AR眼鏡。
這款眼鏡的獨特之處在于:
右側鏡片增加了全彩單目顯示屏,支持20度視場角、90Hz刷新率、600x600像素的顯示屏,配備神經腕帶Meta Neural Band可以對顯示區域諸如拍照、打視頻電話、發簡訊、看視頻等功能,進行類似蘋果Vision Pro的手勢控制。

毫無疑問,Meta Ray-Ban Display雖然不及大家最初對AR眼鏡的幻想,但已經基于AI眼鏡又向前邁了一步。
Meta Ray-Ban Display售價799美元(約5600元)的帶“屏”AI眼鏡,在價位上已經堪比蘋果最新發布的iPhone 17(5999元起售)。
當然,這款眼鏡也只是在售價上對標了智能手機,就移動計算終端而言,Meta Ray-Ban Display仍只是通向AR眼鏡的過渡性產品,是介于AI眼鏡和AR眼鏡之間的產物。
02 蘋果帶來的空間計算靈感
時至今日,接打電話、收發訊息早已不是智能手機性能比拼的關鍵,影像才是。

1975年12月,一位名叫Steven Sansson的工程師,在位于紐約羅徹斯特的柯達公司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的原型機,并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張數碼照片。
在那個膠片攝影年代,Sansson的發明是獨一無二的,只不過,在互聯網大潮來臨時,他并沒能逆轉柯達的命運。
2012年,百年老店柯達申請破產,從擁有第一臺數碼相機到申請破產,中間不過短短四十年,這其中的變化是,在互聯網大潮來襲后,大家開始習慣用手機拍照,手機的影像功能越來越強大,甚至開始超過普通相機。
作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絕對霸主,蘋果在影像技術上讓我影像最深刻的變化,反而是在它發布Vision Pro后。
蘋果是在WWDC 2023上正式對外發布了第一款眼鏡類產品,只不過深知AR技術尚且不夠成熟的蘋果,選擇祭出一款MR眼鏡,Vision Pro。

我是在2024年體驗到的這款產品,在之后連續使用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正是這款產品的影像功能。
蘋果Vision Pro引入了3D相機,可以通過這款設備拍攝3D視頻,這些3D視頻又可以在Vision Pro里觀看。
而這類3D視頻在Vision Pro里的觀看效果,又確實相當震撼,尤其是這些視頻還是源自你自己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蘋果為iPhone 15 Pro系列手機也悄悄加入了3D視頻拍攝功能。

當我一次在徒步旅行中看到清晨的云海時,我突然意識到,即便通過iPhone拍攝的3D視頻無法在手機上看到3D效果,等到MR或AR眼鏡真正普及時,這些留存下來的3D視頻也必將會是一份難得的回憶。
在那次之后,我更相信XR的未來,在旅行中也開始下意識地會用手機拍一些3D視頻。
我相信一定有人會像我一樣,在用蘋果手機的3D視頻拍攝功能留存3D素材。
相較于谷歌,蘋果沒有Google Glass這樣的技術積累;
相較于Meta,蘋果沒有過往十年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大手筆投入;
但蘋果用自己在智能手機和應用生態上的霸主地位,悄悄影響著每一個人,影響著整個XR產業。

這或許就是庫克認為,蘋果Vision Pro將我們帶入到了空間計算時代的真實寫照。
值得注意的是,或許是受到蘋果的啟發,三星也開始研發類似功能。
SamMobile在近日報道中就指出,三星Galaxy S25 FE上新版相機應用程序的設置中包含一個“3D拍攝”選項,這表明三星有意在其未來旗艦手機產品中加入3D拍攝功能。
顯然,Meta和蘋果在下一代移動計算產品研發中,走了兩條不同的路線:
Meta是通過真金白銀的AR技術研發投入,基于社交理念,在打造一個全新的移動計算時代;
蘋果是通過已有的移動計算生態,基于產品理念,在打造一個空間計算帝國。
這其中,大家感知度更高的自然是前者,沿著Meta的路線,也能看到一大批前赴后繼者。
03 被低估了的國產眼鏡
早在Ray-Ban Meta成為潮流時,國內“AR四小龍”就開始沿著Meta的路子轉戰AI眼鏡賽道,2024年,在各類消費電子廠商的集體發力下,國內還一度出現了盛況空前的“百鏡大戰”。
這其中,有兩位選手表現尤為突出。
一位是背靠TCL的雷鳥創新,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雷鳥創新AR眼鏡以39%市場份額,首次位居全球第一。
這里所說的AR眼鏡,自然也包括我們前文提到的AI眼鏡。
不過,這還不是最值得炫耀的,更重要的是,雷鳥創新還研發并量產了雙目全彩AR眼鏡X3 Pro。
盡管這款售價近萬元(8999元)的AR眼鏡并非雷鳥創新銷量上的主力機,但跑在Meta之前量產雙目全彩AR眼鏡,依然有其全球卡位的獨特意義所在。

國內另一個推出帶消費級“屏”眼鏡的團隊是Rokid。
2024年11月,Rokid對外發布了Rokid Glasses這款配備了單色屏的智能眼鏡,這款眼鏡以拍照、翻譯、提詞器、看一下支付為主打功能,預售期間就得到了不少各界人士先行體驗和背書。
據Rokid官方公布數據顯示,在今年9月1日開售后,首銷5日就拿到了4萬臺訂單,場面也是蔚為壯觀。
不得不說,在Meta向世界證明了智能眼鏡潛力后,中國AR眼鏡廠商正在拉爆這個市場。
我是在WAIC 2025現場體驗到的Rokid Glasses,這款眼鏡整體佩戴體驗已經很不錯,主打的提詞器功能可以將講稿以綠色文字投射到面前,還可以根據個人說話速度自動滾動文字。

不過,現在能夠明顯看到,這款智能眼鏡依然存在較為明顯的漏光問題,站在佩戴者前方能在眼鏡鏡片上模糊看到眼鏡內部正在顯示的綠色字幕或內容。
而就此次Meta發布的Meta Ray-Ban Display,官方給出的說法是,漏光率已經不到2%,已經具備不錯的私密性。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AR眼鏡目前依然處于發展早期,無論是從內容生態上,還是從產品功能和穩定性上來看,尚且走在一個過渡時期。
在今年Meta Connect大會上,扎克伯格在演示環節就曾多次翻車,與Andrew Bosworth(Meta CTO)的語音電話一直接不起來。

Boz不得不親自上臺和已經尷尬到紅溫的小扎解釋,之前試了幾百次都沒問題,一定是現場WiFi問題導致的意外。
這從側面反映出了AR眼鏡的現狀。
就我個人而言,我在今年年初購買的一款國內頭部品牌的AI眼鏡,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已經經歷了一次APP故障和兩次硬件故障返廠返修。
不過,如果與2015年的VR產品做個對比,現在的智能眼鏡體驗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
而從調研機構的分析來看,接下來智能眼鏡市場依然會持續高速增長。
IDC近日就給出了他們的預測數據:
2025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出貨量預計將達到284.6萬臺,同比增長116.4%;
其中音頻和音頻拍攝眼鏡出貨量預計220.2萬臺,同比增長183.2%;
AR/VR設備出貨量預計64.4萬臺,同比增長19.8%。

可以肯定的是,AR眼鏡必將帶來又一波移動計算的興起,也將開啟一個空間計算時代。
而在這時,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計算產業也發生了一件大事:
英偉達官宣向英特爾投資50億美元,將共同開發AI基礎設施和個人計算產品。
Wintel聯盟開始成為過去,一個個人計算時代正在悄然來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