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AI“復活”逝者,倫理上對不對?| 科學世界·特輯
讓死者“復活”
韓國電視臺在2020年播放的一個紀錄片成為熱門話題。其內容是通過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讓因病去世的女兒“復活”,使她與家人“重逢”。以7歲去世的女兒生前的照片和視頻等為基礎,通過計算機圖形學(computer graphics,CG)再現其姿態和動作,借助AI技術生成了接近于女兒生前的聲音。與女兒“重逢”的母親在虛擬空間里和女兒交談,并圍坐在桌前歡聚一堂。

張智星與女兒娜燕(來源:紀錄片《遇見你》)
2019年,在日本廣播協會(NHK)的組織策劃下,“AI美空云雀”閃亮面世。AI通過學習歌手美空云雀生前的歌聲而演唱了新歌曲,而且“AI美空云雀”還參加了2019年底的紅白歌會。

AI美空云雀(圖片源自網絡)
韓國和日本利用AI技術“讓死者復活”的活動都引發了極大反響,但也有人持批評意見。利用AI等技術,讓逝者“復活”的行為在倫理上是否正確?
“復活”的倫理問題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看,有些人會因逝者以某種形式“復活”而感到高興,所以沒有什么問題。然而從義務論的角度看,盡管有人感到幸福,但為此而利用他人(逝者)的行為是不好的,在倫理上有問題。
無論AI如何利用逝者生前的信息進行學習,“復活”的逝者也不會與生前一樣,說話的內容也是AI創造出來的。盡管沒有惡意,但這似乎與讓一個人在視頻里說著自己從來沒有說過的話(虛假視頻),有共通之處。

數字生命圖丫丫(來源:電影《流浪地球2》)
此外,對“復活”逝者的批判意見之一是“沒有經過本人的事先(生前)同意”。無論是讓女兒“復活”,還是“AI美空云雀”,雖然都得到了家屬的同意,但并沒有得到本人的同意。因為最近才能實現讓逝者通過AI“復活”,所以,那些在此之前去世的人,今后在“復活”時,也是不可能得到本人的同意的。
作為悲傷關懷(對生死離別等帶來的失落感的關懷)的一環,美國的HereAfter公司已經在提供“AI故人”服務,利用經逝者生前同意所錄下的聲音和對問題的回答生成“AI故人”,家屬可通過專用APP與“AI故人”進行簡單的對話。像這樣,如果本人生前同意,“復活”逝者就沒有問題了嗎?
另外,還存在一個問題,如果“復活”的不是人類而是寵物(動物),是否就沒有問題?美國和韓國已經在提供寵物“復活”服務了,但不是以數字的形式,而是以活體(克隆)的形式使其“復活”。雖然克隆的基因相同,但“復活”的寵物并沒有繼承生前的記憶。無論數字還是活體,都不可能以與生前完全相同的狀態“復活”。

國內首只克隆貓“大蒜”(圖片源自網絡)
你同意自己死后按照家屬的意愿讓自己“復活”嗎?你認為在什么條件下可以讓逝者“復活”?
本文摘編自雜志2025年第8期,文章內容略有刪改。
新媒體編輯 | 周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