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沙漠變綠洲,科學治沙繪就庫布其生態新畫卷
金秋的庫布其沙漠,一排排光伏板在陽光下泛著藍光,板下種植的有機土豆、西紅柿、板藍根、肉蓯蓉、四翅賓藜等郁郁蔥蔥。
這里是我國荒漠化地區第一個“兩山”基地,眼前這幅科技與自然共生的畫卷,正是第十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 “科學治沙,綠色發展”主題的生動寫照。
9月16日至17日,第十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舉辦,向全球展示了中國在荒漠化防治領域的創新實踐,可降解容器種植技術、密植改良沙化草原技術、智能植樹機器人、新能源機械設備、智能沙障鋪設機等新技術新產品令各國嘉賓贊嘆。
系統思維,科學治沙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三十多年前這里的沙塵暴災害多達一年五六十次。澎湃新聞記者從論壇上獲悉,經過三十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庫布其沙漠綠化面積突破6,000平方公里,超過三分之一的沙漠區域被成功修復,沙塵暴災害減少了90%,生物多樣性從100多種增長到1026種。聯合國評估報告認為,庫布其治理累計固碳1540萬噸,釋氧1830萬噸,涵養水源243.76億立方米,帶動了10.2萬農牧民脫貧致富。
庫布其沙漠自西向東橫跨杭錦旗、達拉特旗、準格爾旗,西部寬大,東部細長,在杭錦旗境內占據了52%以上的國土面積,流動沙丘多,治理難度大,是治理難度最大的區域。

2025年8月27日,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景色。視覺中國 資料圖
“從治理之初,我們就采取了系統思維,借鑒孫子兵法,‘鎖住周邊,滲透腹部,以路劃區,分而治之’,治沙工程推進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確保治沙人員、裝備、苗木運輸和治理作業的暢達。”億利庫布其生態農業項目經理田旺說。
隨著治理規模擴大,治沙技術不斷迭代,逐漸形成了以微創氣流植樹法、迎風坡造林、種質資源技術、喬灌草181、立體生態光伏治沙為核心的治沙技術體系,在國家林草局的支持下建起了黃河流域規模最大的沙旱生種質資源庫。
沙漠治理與能源轉型結合
在科技修復沙漠生態系統的同時,庫布其十多年前已開始對沙漠光熱資源的開發,將沙漠治理與能源轉型相結合,提升沙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質量。
從2010年開始,庫布其探索實踐立體生態光伏治沙,創新了光伏與治沙生態融合、光伏與低碳產業融合、光伏與現代農業融合”的“三融合”沙漠光伏產業模式,研發實踐了“板上雙層發電、板下雙層種植、板間雙層養殖”立體生態光伏治沙技術體系。
從2016年建起我國第一個吉瓦級立體生態光伏治沙電站,到2023年建成“十四五”首個2吉瓦立體生態光伏治沙電站,庫布其在沙漠新能源產業領域不斷創新,并在西部沙區推廣。迄今,億利在庫布其、騰格里沙區投資建設的立體生態光伏治沙電站總規模已超過3.5GW,治沙面積新增20萬畝,可年發送綠電82億度,減排超過700萬噸,帶動就業超過3000人次。
近十多年來,中國累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3.65億畝,封禁保護面積2794萬畝,呈現出“整體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成功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成為全球增綠貢獻最大的國家,也是率先完成聯合國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的“模范生”,庫布其治沙經驗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為國際社會治理環境生態貢獻中國治沙智慧。
庫布其治沙不僅改變了中國西北的生態格局,也支持了“一帶一路”國家的生態治理。在沙特,庫布其團隊幫助設計“紅海項目”生態修復方案;在蒙古國,中蒙聯合治沙隊采用“光伏+牧草”模式,使戈壁地區植被覆蓋率從5%提升至18%。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土地和水資源司副司長諾拉·貝拉穆尼說:“中國不僅繼續加強本國物種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推廣,也與其他國家共享經驗與技術。通過攜手合作,各國能夠更有力地推動荒漠化防治,改善民生,保護生物多樣性,并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三方面的綜合效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