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知名書評人維舟“二十年磨一劍”,帶你全景式理解金庸宇宙
近日,作家、著名書評人維舟的金庸小說文化隨筆《金庸江湖的另一面》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與九久讀書人共同出版。
這部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打開了一扇重新認識金庸江湖的大門,以同情之理解細讀文本、以理解之同情遠讀江湖!

不止是武俠
更是文化與人性的深度解讀
維舟以文學研究者的嚴謹和資深“金迷”的熱忱,深入金庸小說的文本肌理,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勾勒帶領讀者認識金庸,勾勒出金庸武俠宇宙的全景圖。
書中回答了諸多令人深思的問題:為什么中式武俠故事的主角從來不會是一個“肌肉男”?為何絕世武功總是藏在山洞里?面對險惡江湖,為什么往往是“不聽老人言”、不懂江湖規矩的愣頭青年能獲得命運的青睞?武俠小說中暗含著怎樣的審美價值取向?又隱藏了怎樣的文化密碼?
三大維度剖析金庸江湖
如果讀者此前從未讀過金庸武俠、想入坑卻又對金庸小說的龐大體量望而生畏,《金庸江湖的另一面》會是一個不錯的入門選擇。
本書分為三輯,從不同維度解構金庸的武俠世界:
01 金庸敘事學——拆分、解構、玩轉“故事形態學”
“金庸敘事學”一輯借用西方敘事學理論來解讀金庸小說中的文學母題,揭示了這些敘事元素如何推動情節發展和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在《小宇宙:金庸小說中的洞穴隱喻》一篇中,維舟特別探討了“洞穴世界”這一在武俠小說中常見的設置,常常有著超驗性的隱喻,主人公跌入洞穴往往意味著舊個體的死亡,走出洞穴則意味著新生命的誕生:
“有學者意識到,金庸在小說中經常虛構一些洞穴式的秘境(荒山、窮谷、孤島等)……終南山‘活死人墓’,這個名字即是冥界的暗喻;郭靖在趙王府地洞遇到梅超風、楊過在絕情谷底遇到裘千尺的經歷,都類似于深入地府;在其他故事中,無論是沙漠迷宮、華山思過崖石洞、明教光明頂地底密室,還是牛家村密室,里面經常有骷髏骸骨。進入洞穴空間意味著主角舊有生命的儀式性死亡,正是這一死亡為他隨后的新生預先做了鋪墊。”
02 武林的觀念——大俠的武器有道德,大俠的身體講哲學
“武林的觀念”一輯探究金庸小說中的價值取向、身體觀念以及審美哲學。維舟提出了許多看似習以為常但細品卻耐人尋味的有趣問題。比如,為什么中式武俠小說的主角從來不會是健碩的肌肉男,而往往是一位“文弱書生”?在《武林身體觀》中他探討了這一審美根源:
“在武俠小說中你從來不會讀到雙方在對戰時肱二頭肌、三頭肌運動之類的短語,相反每本書中都會提到各種穴道、經脈(這是西方解剖學里完全沒有的),因為俠客們自我操控所依靠的‘氣’都是通過穴道和經脈來運行的。武林中人對于身體看到的不是肌肉、神經、血管,而是脈絡、穴道等運氣節點……中國武俠傳統中武藝的高低與肌肉并不相關,所以一個人的實力單純從體態上是完全無法判斷的。肌肉男往往武藝低微,相反一些身體看上去病態殘缺的人(如《俠客行》中貝海石看上去一直病怏怏的、楊過是獨臂、四大名捕中無情沒有雙腿,古龍‘楚留香系列’中武功極可怕的蝙蝠公子原隨云是盲人、傅紅雪則是瘸子)卻往往武功深不可測。這當然也極大地擴展了角色的可能,不至于像拳擊臺上總是兩個肌肉男那么乏味。”
03 江湖社會學——武功秘笈也有知識產權?江湖團體也需要財務總監?
“江湖社會學”一輯則解構金庸江湖世界中的人情世故,探討武林團體的組織形態、社會交往規則以及知識產權等問題。維舟在這一輯中提出了自己的閱讀困惑,武林門派的財務狀況究竟如何?他們的行事做派究竟有沒有法律風險?各幫派內部又是如何實現自己的團隊凝聚力的?……這些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武林人物大多被描述得有點不食人間煙火,在小說中主角總是被賦予一些崇高的非物質目標,各武林團體似乎也都各自忙于鉆研學術,雖然也時常為寶藏秘笈之類的東西大打出手,他們日常的生活如何維持卻很少被談及。武林團體要維持下去顯然也不能靠大家吸風飲露,雖然它們大部分是非營利性組織(像丐幫就有點行業工會的性質),但總得有自己的謀生之道(即使不是生財之道),這和其他社團也沒什么區別——大家總得有活動經費。”
二十年金庸情緣,鑄就金學新經典

維舟
維舟作為書評人和專欄作家,此前已出版《大地上所有的河流》《無岸之島》《一只腳踏進后現代》等作品。他在分享創作緣起時提到:
“在我成長的時代,沒有網絡,金庸小說真可說洛陽紙貴。我還記得最早是在五年級的暑假讀《射雕英雄傳》,立刻就被吸引了,隨后的五六年里,把能找到的金庸小說全都讀了一遍(有時還不止一遍)。第一次讀《天龍八部》只有結尾部分的第五冊,但也忍不住看了,多年后才補全了前面四冊。那年頭看的不少片子、小說都是殘缺的,所以我也能理解金庸小說里經常出現的橋段:很多門派都學不全招式,因為秘笈就是殘缺的,像《葵花寶典》。”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不僅是一部金庸小說的解讀指南,更是一把理解人性和社會的鑰匙。通過維舟的解讀,讀者們可以發現金庸筆下的江湖世界不僅僅是前現代的俠客傳奇,也是后現代的人性寓言。
這些活躍在江湖中的俠客,其實就是我們的同時代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