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青春有Young|我們為道路“做CT”,輪椅友好路線這樣形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理想與現實碰撞,當知識與力行結合,科研便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符號,而是一次次俯身大地、觸摸城市肌理的真切行走。我想講述的,是我們在華東師大校園里,為城市道路“做CT”的那些日子。
2024年的春天,櫻花在悄然綻放時,我們的“輪椅實驗室”也正式啟動了。本團隊是由華東師范大學曹凱教授帶領的,成員包括碩士研究生郭文靜和楊宇童。一輛看似普通的電動輪椅,結合人工智能,經過我們一番“硬核改裝”,搭載上了集成多模態數據采集模塊的顛簸感知系統后,便搖身一變,成了探索輪椅通行障礙的“CT機”。
曹老師常常啟發我們去思考:我們在做的工作究竟有什么樣的意義?一個坐輪椅的人,他所處的高度看到的城市是什么樣子?他在出行時,是否又會遇到一些看不見的障礙? 這些問題像一顆種子,深深埋進了我們心里。

郭文靜正在測試。 本文圖片均為 作者 供圖
起初,我們只是在校內測試,駕駛著這輛特制輪椅在校園內穿行。目前,這臺輪椅已經行駛了24公里,監測了校園內各條人行道和路邊道路的顛簸狀況。
以輪椅使用者的第一視角去感受世界時,我們才體會到,肉眼看似平坦的路面,卻可能因表面上的細小碎石,成為輪椅使用者的“顛簸刺客”;那些為美觀設計的斜坡,因材質問題反而成了“滑梯”;還有一些高地,在上行時或許有坡道,但下行時卻只有輪椅無法通行的階梯……這些在普通人眼中微不足道的細節,卻讓輪椅出行者“寸步難行”。
這樣的體驗,讓我們對“無障礙”三個字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
我們將采集到的顛簸數據(頻率、幅度、位置)與空間地理信息結合,繪制了一張《校園道路顛簸地圖》。在這張地圖上,哪里不能走、哪里不好走,一目了然。

團隊制作的《校園道路顛簸地圖》
但僅僅是識別出這些,還不足以解決輪椅“不好走”的問題。那么,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幫助他們繞開那些不好走的路段呢?
于是,我們動手做了兩個小平臺。一個是平穩路線規劃系統,它能為輪椅用戶提供定制化的路線推薦服務——不追求最短,只追求最穩。另一個是眾包式障礙上報平臺,以后大家覺得輪椅路過哪里特別顛,拍張照、標個點就能上傳,幫我們不斷細化路線推薦。

平穩路線規劃系統
為了測試我們開發的平臺,有一次我們駕駛著輪椅,順著平臺規劃好的路線前行,驚喜地發現這條路線確實足夠平坦。當順利到達目的地后,我突發奇想,試著沿著我平時步行常走的路線返回出發點,卻第一次被這條無比熟悉的路顛得幾乎“靈魂出竅”。就這樣“顛”了一路后,我們切身體會到了自己駕駛著輪椅丈量每一寸道路的意義:我們做的不是冷冰冰的數據采集,而是在為無數輪椅使用者“蹚出”一條條更好走、更舒適的路。
我們深知,工作才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下一步,我們將走出校園,深入社區,繼續完善這個系統。我們相信,只要開始行走,就總有能解答問題的一天。而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每一條被數據標記的路線,都通向更踏實的地面和更有尊嚴的出行。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澎湃新聞記者鄒佳雯對此文亦有貢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