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城市志|要素市場化改革試點,為何花落這十地
新一輪重磅改革開啟,這一次的對象是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日前,國務院批復同意,2年內開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蘇南重點城市、杭甬溫、合肥都市圈、福廈泉、鄭州市、長株潭、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重慶市、成都市等10個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

粵港澳大灣區黃埔大橋 視覺中國 資料圖
眾所周知,改革試點的核心目的是通過先行先試,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經驗和實現路徑,為更大范圍的改革提供示范和參考。同時,對于試點地區而言,也意味著能在相關領域獲得先行發展的機會。
那么,為什么是這十個區域獲得試點資格?這一輪試點,又將會釋放哪些改革紅利?
為什么是這十大區域
什么是生產要素?它是指所有用于創造商品和服務所需的基本資源的組合。最常見的如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而隨著現代科技和產業的發展,技術、數據、算力等新型要素也顯得日益重要。
此次要素試點改革,不僅涉及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同時支持試點地區深化探索數據、算力、空域、頻譜軌道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和價值實現路徑,有效促進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
選擇這十個地區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突出了戰略布局與區域代表性的綜合考量。如根據國家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這10個試點地區發展基礎較好、牽引性強,2024年經濟總量合計超過全國的四分之一。

杭州西湖 視覺中國 資料圖
從區域分布看,試點地區覆蓋了東、中、西部。如東部的蘇南重點城市、杭甬溫等,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中部的鄭州、長株潭等城市,在中部崛起戰略中發揮關鍵作用;西部的重慶、成都,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引擎。這種廣泛的區域覆蓋,有利于探索不同發展水平、資源稟賦地區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模式,為全國提供多樣化的經驗借鑒。
同時,這種試點區域結構,也契合了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
比如,既有鄭州、重慶、成都這樣的單個超大、特大城市;也有杭甬溫、合肥、長株潭這樣的都市圈,還有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等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方面順應了當前增強超大特大城市綜合競爭力、推動城市群一體化和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的區域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些地方的各類要素資源聚集程度高、種類相對齊全,且對于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需求較高。
比如,北京城市副中心依托首都豐富的科研資源,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和科技要素聚集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匯聚了大量資本、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要素市場高度活躍;成渝地區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具有強大的產業基礎和技術積累,相關要素資源豐富。
此外,它們中的不少地區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改革經驗。以金融領域為例,此前多個地區開展了人民銀行牽頭推動的區域金融改革工作。如北京、杭州、合肥進行了科創金融改革,重慶、廣州持續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寧波、成都則不斷推進普惠金融改革等,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在此基礎上,繼續試點深化改革,有望取得更多成果和更大突破。
緊扣本地資源特點和產業特色
在試點改革路徑上,各試點實施方案結構基本一致,但在探索的重點要素領域和具體改革任務選取上,強調“因地制宜、各展所長”,體現“國家所需”和“地方所長”的有機結合,以更好發揮地方改革探索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數據要素領域,北京城市副中心、杭甬溫、鄭州等地,都將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作為重要任務,將加強公共數據共享、開放和授權運營,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項目,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合肥有“中國聲谷”,長株潭布局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成都是國家算力樞紐節點,這些地方將因地制宜加大數據供給,釋放數據需求,挖掘一批可感可及的數據應用成果。福廈泉、重慶、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以及蘇南重點城市則將完善數據流通交易規則、加強數據安全保護等作為重點任務,探索數據流通交易新模式,建立數據安全治理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合肥中國聲谷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技術要素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致力于打造國際化技術轉移平臺;蘇南重點城市則聚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杭甬溫則探索實施首席專家負責制,推進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
再比如,人力資源要素方面,試點方案同樣也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導向。成都要推動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成都都市圈實現戶籍便捷遷移、居住證互通、電子憑證互認、流動人口信息共享;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則明確的是,在除廣州市、深圳市外的城市開展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探索居住證互通互認制度等。
可以看出,各個地區試點方向都緊扣了本地的要素資源特點和對應的產業特色,突出了對滿足國家所需和發揮地方所長的兼顧。這不僅有利于提升試點的價值,擴大改革成果,也有利于避免同質化競爭,推動形成多元互補、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
從某種程度而言,本輪要素試點改革方案也是對各地產業發展重心與創新方向的一次系統性呈現。
要素試點改革的三條主線
盡管各地的試點改革側重點不同,但從整體來看,可以歸結為三條主線。
第一,助力打破地區間的市場分割,促進各類要素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不少領域仍存在區域間市場分割、要素流動不暢的問題。例如勞動力流動受戶籍限制、數據流動受區域規則差異阻礙、資本流動受地方保護主義影響等。這些問題限制了要素的合理流動,降低了整體經濟效率。此次試點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破除要素跨區域、跨行業流動的障礙。
如在數據領域,公共數據共享、數據跨境流通規則探索,將推動數據要素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在資本領域,跨地區知識產權交易中介服務、區域金融改革經驗的推廣,將促進資本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
第二,及時回應不同地方人口、土地需求等的變化,促進土地資源的更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近年來,中國房地產市場進入新發展階段,區域間人口流動也呈現出新動向。這意味著傳統的土地要素配置模式已無法適配人口與產業的變化。典型如部分地區土地資源閑置,而人口流入地區則面臨土地供給不足的問題。
對此,各地試點中,“人地錢” 掛鉤配套政策成為重點。如將財政轉移支付、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配置與農業轉移人口流向相匹配,人口流入多的地區獲得更多建設用地指標,人口流出多的地區則相應減少指標。這種 “按需配置” 的模式,將有效解決土地要素配置與人口、產業需求脫節的問題,為房地產新發展模式乃至各區域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支撐。
第三,推動新型要素的高效流動和科學聚集,為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提供配套支持。
當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已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而數據、算力、技術等新型要素的高效配置,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此次試點改革,將新型要素納入市場化配置框架,正是要通過制度創新,激活新型要素的價值,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賦能。如數據流通交易規則的明確,將推動數據要素更便捷地進入市場,為大數據、人工智能產業提供“原材料”;算力與數據的協同配置,又將提升數字經濟產業的效率。
總之,10個區域實施要素試點改革,不僅將為試點區域自身經濟活力的激發帶來新的政策支持,也將為全國高質量發展掃除障礙、挖掘潛力。

海報設計 祝碧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