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00年后,來包豪斯學校舊址住兩天
入住100年前在德國建造的包豪斯宿舍,或者乘坐“包豪斯線”公交車,探索包豪斯建筑學派在德紹的早期實踐空間。2025年9月起,德國德紹市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慶祝包豪斯(Bauhaus)遷入德紹100周年。
此次活動主題為 “An die Substanz(回歸本質)”,旨在回顧包豪斯對現代建筑、設計教育以及全球建筑文化的深遠影響。由德紹包豪斯基金會主辦。

活動海報
據德國媒體報道,參觀者可以入住曾由包豪斯學生和年輕教師居住的Prellerhaus工作室,體驗包豪斯風格的生活空間。此外,德紹市還開放了多處包豪斯地標建筑,除了學生與教師宿舍,還有Kornhaus餐廳,以及修復后的大師故居。游客可沿著自行車道、乘坐“包豪斯線”公交車或參加導覽游,探索包豪斯在德紹的早期生活和實踐空間。這些活動將持續到2026年12月。
包豪斯宿舍對外開放,可留宿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包豪斯學派1919年的創始人及1928年前的校長)于1925/26年主持建造了包豪斯校舍
1996年,魏瑪與德紹的包豪斯遺跡與建筑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圖片中的這座革命性建筑由德國建筑師、包豪斯創始人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在學校于1925年遷至德紹后設計,并于1926年竣工。它融合了玻璃、鋼鐵和混凝土的元素。它是學校理念的實體表達,至今仍是歐洲現代主義的象征。“它就像一艘外星飛船降落在這里。”包豪斯德紹基金會策展工作室負責人奧利弗·克林佩爾對《衛報》記者說道。

攝于1926年的舊照。整棟建筑占地2630平方米,當時耗資90.25萬德國馬克。圖片來源:包豪斯德紹基金會
包豪斯——這所極具影響力的學校成立于1919年,起源于魏瑪,摒棄了當地傳統的建筑設計原則,追求簡潔、理性和實用的設計,并采用創新的教學和工作方式。僅僅六年后,由于財政和政治壓力,學校被迫離開魏瑪,遷至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德紹——當時德紹是一個新興的工業中心。包豪斯建筑也在城鎮各處拔地而起,直到1932年納粹興起,學校才再次搬遷至柏林。

俯瞰圖

Prellerhaus學生宿舍內景

Prellerhaus學生宿舍

Prellerhaus學生宿舍 圖片來源:bauhaus.foundation.telaviv
“現在,工作室側樓的空房間看起來干凈寬敞,但里面曾經擠滿了各種車間,用于印刷、編織、木工和金屬加工,里面有工具和機器;那里混亂而嘈雜,是一個創客的空間。”包豪斯德紹基金會策展工作室負責人奧利弗·克林佩爾在接受《衛報》采訪時說道。這座建筑歷經滄桑,包括戰時炸彈損毀的修復、1976年的外墻重建等。如今,這里設有商店、咖啡館、展覽空間以及非營利組織德紹包豪斯基金會的辦公室。學生工作室向留宿的客人開放,每個工作室都配備了包豪斯風格的家具,其中一些還保留了前住戶的風格,例如約瑟夫·阿爾伯斯(204工作室)和瑪麗安·勃蘭特(302工作室)的風格。包豪斯宿舍一晚起價55歐元。衛生間、淋浴間和小廚房為共用設施,但每層樓都有。

活動海報
游客還可以沿著有路標的自行車道、乘坐10路公交車(包豪斯線)或參加導覽游,前往城里其他與包豪斯相關的場所。
修復后的大師故居,距離包豪斯大樓不遠。這些立方體狀的白色建筑坐落在高聳的橡樹和松樹之間,配以黑色窗框,以及兩座抽象的重建建筑,康定斯基(將抽象繪畫理論系統化)、保羅·克利(跨學科創作的實驗先鋒?)、莫霍伊-納吉(主編《包豪斯叢書》)和格羅皮烏斯(創始人)等重要人物都曾與家人在這里生活。

康定斯基、克利和格羅皮烏斯曾經居住過的大師之家。
包豪斯的起源與理念
“Bauhaus”的本意是“建筑的屋子”或“建筑學堂”,但它并非單純的建筑學校,而是一所融合美術、工藝和設計的綜合性學府。格羅皮烏斯的理想是:藝術與技術結合,消除藝術與工藝之間的隔閡,讓藝術服務于社會與日常生活。
在教學上,學生首先學習基礎課程,研究顏色、形態和材料,由約翰內斯·伊頓、保羅·克利、瓦西里·康定斯基等大師授課。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德國社會動蕩、經濟困頓,人們渴望文化與社會的革新,而包豪斯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提出了簡潔、理性和實用的設計理念。
由于魏瑪的政治保守勢力壓力,包豪斯于1925年被迫關閉并遷往德紹。1926年,由格羅皮烏斯設計的包豪斯德紹校舍落成啟用。它不僅體現了學校的教育理念,也成為現代主義建筑的重要象征。
包豪斯強調實踐教學,工作室原本嘈雜混亂,設有印刷、編織、木工和金屬加工車間。學校不僅注重建筑設計,也開發家具、家居用品及可量產物品的原型。標志性設計如馬塞爾·布魯爾的瓦西里椅便誕生于德紹。

瓦西里椅,由馬塞爾·布魯爾在1925年設計的經典家具,靈感來源于自行車。
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影響
包豪斯強調功能性、簡潔性和工業化生產,推動了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包豪斯建筑通常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大面積玻璃窗和開放式空間布局,強調建筑與環境的和諧融合。
包豪斯的建筑理念不僅在德國得到廣泛應用,還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現代建筑的標志之一。例如,在美國,包豪斯的理念影響了芝加哥學派的建筑師。在日本,包豪斯的理念影響了日本現代建筑的發展,推動了日本建筑師對功能性和簡潔性的追求。

上海同濟大學文遠樓體現了包豪斯設計理念
20世紀20年代末,包豪斯的理念通過留學歸國的建筑師和設計師傳入中國,推動了中國現代建筑的發展。例如,上海同濟大學的文遠樓于1953年建成,體現了包豪斯的設計理念,采用簡潔的線條和功能性的空間布局。此外,包豪斯的理念還影響了中國建筑師對建筑形式和功能的思考,推動了中國現代建筑風格的發展。
這次的紀念活動,不僅是對包豪斯歷史的回顧,更是對其理念和影響的再認識。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