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場賽事養活一座城?現象級賽事經濟是如何煉成的?
賽事經濟迎來最強支持。9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203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7萬億元,鼓勵科技賦能冰雪等“冷資源”轉化。該文件從供需兩端發力,期望通過構建多層次賽事體系、培育品牌賽事、優化賽事審批流程、鼓勵體育消費惠民舉措等,進一步釋放賽事經濟的潛力。
從地方來看,近期,中國多地賽事經濟持續升溫,涌現出多個“現象級”賽事和新型消費場景:
其一是“浙BA”。截至9月初,“浙BA”已舉辦280場比賽,累計觀賽人數達91.85萬人次,門票收入超710萬元,帶動文商旅體消費超10億元。賽事的成功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浙江省對此出臺專項政策,最高給予賽事主辦方800萬元補助,鼓勵引入國家級以上賽事。
其二是票根經濟。2025青島馬拉松共吸引了39個國家和地區超17.8萬名選手報名,比賽期間,奧帆中心海上游、青啤博物館、嶗山風景區等18家景區面向參賽選手提供景點免票或折扣優惠,賽事舉辦地周邊52家酒店也面向參賽選手推出專屬優惠,形成“賽、食、賞、購、游、展”全景式消費場景。
縱觀近年來的賽事經濟,呈現出“地方化、IP化、融合化”的趨勢,足球、籃球、馬拉松等傳統賽事持續下沉,新興賽事如“蘇超”“龍超”“浙BA”迅速崛起,政策支持與市場化運作雙輪驅動趨勢明顯。
然而,一些地方在舉辦賽事時,城市與賽事的失衡也屢屢被曝光,本質上是城市在大規模賽事上的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不成熟所致。因此,“辦好大型賽事,提升城市品質”、“以賽提治”成為各個城市的打破管理瓶頸的關鍵。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