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寶探索記十佳“小小講解員”視頻來啦:聽見童真與美育的酬唱相和
“這是一件清雍正年間的粉彩蝠桃紋瓶,也是上博陶瓷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上海博物館東館的文物前,回蕩著稚嫩卻堅定的聲音,這是十佳“小小講解員”正在錄制上海博物館珍貴文物解說視頻。博觀大課堂“國寶探索記”中的“小小講解員”賽道,有30份作品入圍,上海博物館組織館內專業講解員老師對30位入圍選手進行了培訓,綜合投稿作品和培訓后即興講解表現,最終推選出十佳 “小小講解員”,上海博物館聯合澎湃新聞為十位小朋友錄制了專屬的文物講解視頻。
2025年,是孩子們與上博國寶親密接觸的一年,在一次次的觀察、創作和講解中,孩子們與國寶擦出過哪些火花?家校社聯手需要為孩子們提供怎樣的大美育空間和舞臺?我們可以在以下采訪中尋到答案。

7月26日,“小小講解員”們在上海博物館東館參與培訓。
小夢想,大舞臺:助力孩子關于美的表達
“小小講解員”與其他賽道不同,作品以動態呈現,孩子們與文物深度互動,“大膽開麥”,基于自己的理解用語言勾勒出自己最有感觸的國寶。而在培訓中,上海博物館的兩位解說員蔣文彬、黃彥寧深入淺出,在文稿撰寫、外形禮儀、交流方式等專業方面給予悉心指導的同時,更注重雙向互動,把更多的思考與發揮空間交還給孩子們。

黃彥寧在為小小講解員培訓中。
黃彥寧此前多次進行過類似培訓,對孩子的天性也有更多了解,她始終認為孩子們對美的感知能力是很強的?!拔腋晳T以平視的姿態來與他們對話,以他們的視角來幫助他們理解問題,消除他們在這個環境中的緊張感,使他們更好地融入環境,更自如地表達自我?!彼f。

“小小講解員”們正在家長協助下認真準備即興講解稿。
培訓后,兩位講解員讓孩子在家長的輔助下,修改即興講解稿。而他們則扮演聆聽者的角色,鼓勵孩子們進行個性化、多元化的表達,盡量克制地指出他們的瑕疵。
許多孩子是首次參與此類專業講解培訓,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普陀附屬學校10歲的唐溢恬說:“講解員老師講的那些講解技巧我都記下啦,比如怎么站姿更神氣,怎么讓聲音更好聽,還有怎么和觀眾進行眼神交流等,以后我都會運用到講解中去。”
民辦尚德實驗學校10歲的李婧萍本來正在旅途中,得知培訓的消息,非常珍視這次機會,和家長商量提前結束了行程前來參與培訓。陪同孩子的母親楊帆表示,在與孩子攜手了解文物的過程里,尤其通過這次培訓,她感到孩子和國寶之間的距離正不斷拉近?!胺浅8兄x上博提供了這樣一個沉浸式的平臺,讓文化傳承變得鮮活,也讓我看到了一個更加自信勇敢的孩子。”

上海博物館講解員蔣文彬(近景)、黃彥寧(遠景)正在為參加培訓的同學答疑解惑。
蔣文彬是首次給孩子們做培訓,他表示孩子們帶給他許多感動與收獲?!氨緛頃暮⒆觽兡芊窠o到自己‘正反饋’,但是課上孩子們聽講非常認真仔細,很多孩子在聽完后再次演講也有立竿見影的改變,講得有板有眼,我很樂意有下一次給孩子們培訓的機會,讓更多孩子能更流利地表達自我,傳遞他們對國寶與美的視角。”
小窗口,大天地:對自我與國寶的雙向觀察
“小小講解員”們通過這次活動在展現自我、演繹文物的過程中,也以這樣的活動為窗口,觀察著自己,也觀察著文物背后的種種聯結。而這份體悟,首先就是從自我開始的。臨港實驗中學的仲嶺沁今年14歲,她一襲青衣,一把折扇,講述中盡顯溫婉從容,而六年級以前的她,對于所看到的文物,從來沒有講解它們的興趣,只是機械地完成母親交給的任務。仲嶺沁說,似是“頓悟”,實則“漸修”,離不開知識的厚積薄發,在一次講解比賽獲獎的催化下,便一發不可收拾。“了解文物,也是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時代風骨,這些也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我的品格?!?/p>
在視頻錄制現場,仲嶺沁因對自己要求嚴格,總覺得發揮不夠完美,心態也產生了一些波動。好在她及時調整心態,完成了錄制。錄完后,她說今天錄制的文物“哥窯五足洗”給了她一些啟發。“瓷器上的開片本身是燒造過程中的一個缺陷,但是在文人審美中受到歡迎,因而此后人們反而會仿造和追求。完美固然重要,但也不應機械地追求,還是應該使自己處于自然松弛的狀態中去解說。”

方煜正為十佳“小小講解員”拍攝做最后的準備。
10歲的方煜來自上海世外小學,他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視頻賬號,賬號上發布過關于上海博物館、敦煌博物院、大英博物館等一系列文博場館的解說。他的父親方楊說,第一次發現兒子對于文物解說的天賦和熱情,是在看過動漫《故宮里的大怪獸》后,他自己查閱了許多有關資料,前往故宮時,在文物前,脫稿進行了十多分鐘的講解,引來許多游客駐足圍觀。方煜說,目前他在文稿部分的創作還在模仿階段,來源于各個博物館官方以及視頻網站的相關賬號?!氨绕饳C械背誦,我更喜歡即興發揮,表達自己當下的所思所想?!?/p>
文物便是這樣,它雖是靜物,卻蘊藏有不竭的生命力,常常能引申出橫向、縱向的多種溝通。上海市萬里城實驗學校11歲的倪逸涵在最初參賽時,選擇大克鼎作為自己的講解對象,他坦言,并非沒有考慮過講解大克鼎可能會給突圍增加難度,但他相信自己能講出不一樣的東西:“我讓自己的解說風格盡量輕松活潑,同時也在其中適當地使用滬語元素,如用‘一只鼎’(滬語方言,意即‘最頂級的’)來形容大克鼎,與其巧妙結合。同時也體驗了上博有關大克鼎的相關文創,我覺得文物就應該來到我們身邊,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元素?!?/p>
小節點,大脈絡:潛移默化地傳承文化與美
上海博物館是很多孩子的第一課堂,他們從上海博物館出發,在全國各地的博物館中,探索國寶的秘密,摩挲中華文明的脈絡,在其中融會貫通,“自成一派”。當他們再次回到上海博物館,又會有新的體悟。
仲嶺沁在初選時選擇講解的文物是“龍泉窯青釉鬲式爐”,這是她最初在上海博物館參觀時,最喜歡的幾件器物之一,也是她關于瓷器這一中國古代重要文物品類的啟蒙。循此愛好,此前她已實地走遍了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這宋代五大名窯,并都自發錄制了講解視頻。而她的興趣也不再僅僅局限于一端,而是擴散到許多與傳統文化有關的事物上,如書法、詩詞、繪畫、國風舞蹈等。
比起年齡偏小的孩子,家庭和社區對他們更多引導和幫助不同,年齡稍大的孩子,則已經能進行知識的“反哺”。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13歲的吳語涵表示,自己在參與“小小講解員”評選及培訓的過程中,最大的收獲是體會到了文物的溫度。“之前對于文物的了解多來源于平面的書本,又會與考試掛鉤,以至于最初解說文物時我也感到在背標準答案。但隨著一次次錄制的打磨,尤其是參與了上博組織的培訓,我愈發能感受到國寶之美,感受到他們鮮活的生命力,似乎在此刻我能與制作他們的工匠,與他們身處的時代同頻共振?!眳钦Z涵說。她的母親蔡瑩則表示,自己關于文物的知識儲備已遠不如孩子,孩子會經常在外出游玩時或閑聊中給自己科普相關的文物知識。
孩子們在與博物館的交流與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傳承著文化與美。幾乎所有受訪家長都表示,帶孩子出去旅游,當地的博物館是一個繞不過去的目的地。來自七寶明強小學西校區的雷婧怡只有八歲,但看著她流利解說的樣子,她父親雷光眼里滿是自豪。他動情地回憶道,他在2002年來到上海讀大學,假期中便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做志愿者。當時他對于國寶的認知并不多,也沒有參與講解類的服務,但是卻被文物透出的厚重感深深震撼。
當年對文物就充滿著興趣,在做志愿者期間也查閱了一些資料,不過當年信息獲取的渠道遠不如今天方便,對于上博這些國寶的了解也只能是淺嘗輒止。今天孩子了解得比我更多,也當上了‘小小講解員’,也算是一種夢想的生根發芽。傳承或許是一個有些沉甸甸的詞,但是當孩子們開口的時候,文物與美的傳遞,便在其中輕盈流淌了?!?雷光說。
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表示:“由于‘小小講解員’比賽活動深受親子家庭和學校的歡迎,本次活動參與人數非常廣泛,今后上博仍將舉辦類似的講解比賽大賽,讓青少年學生在講解中自己主動學習文物知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次比賽的‘十佳講解員’今后也會被邀請參加上博的‘博觀大課堂’活動,作為‘紅領巾講師’,向同齡人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為讓文物‘活’起來做出自己的貢獻?!?/p>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