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育兒和工作都想要,職場如何對生育更友好?
當媽是一種處境。在生育的頭幾年,幾乎所有時間都要跟人共享。一會兒要換尿布,搞輔食,一會兒要哄孩子睡覺,有媽媽形容:“上班才是一種放松,那個時間完全屬于你,反倒有時間摸魚。”
但當前的職場對生育女性的友好度還有提升空間。 2025 年 9 月 10 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社會研究中心副教授於嘉公布了 3000 名育齡女性的問卷調查的初步發現。調研結果顯示,在各類用人單位中,雖然大部分女性“從未感受到”或“很少感受到”職場的生育和性別不平等,但仍有約三分之一的女性感受過。在約 300 位有被解雇經歷的女性中,有約 45 人認為原因與生育相關,約占 15%。

另一方面,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之一女性辭職的原因是為了照顧孩子,因此成為了“全職媽媽”。
無論是被迫還是主動成為全職媽媽,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在 2023 年進行的一項區域調研顯示,高達 82.7%的全職媽媽希望重返職場,其中 48.3%希望能兼職、靈活就業。
“媽媽們”如何重返職場?
2025 年 6 月,湖北在全省推行“媽媽崗”就業模式,要求開發設置工作時間彈性、管理靈活、方便兼顧育兒和工作的崗位,吸納法定勞動年齡內對 12 周歲以下兒童負有撫養義務的婦女就業,此舉在網上引發廣泛討論。
部分網友指出,“媽媽崗”這個名字似乎意味著撫養孩子的責任全在媽媽身上,有加劇性別偏見的可能性。Marry 是一家母嬰領域公司的產品中心總經理,懷孕 5 個月,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聽到“媽媽崗”這個詞,她“腦袋嗡的一聲”。那是一種被激怒的感覺,仿佛被單拎出來接受審視。她說:“做母親只是我這個階段的決定,我希望在職場上,我還是我自己。”
於嘉教授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也表示:“媽媽當然有她的特殊性,但是在工作的場合她就是一個勞動者。我們希望你可以給她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包括哺乳、靈活的工作時間,但是另一方面你還是要基于她的工作內容、工作表現去對她進行考核,這是對所有人都很公平的一件事情。”她還擔心,今天開放了十個“媽媽崗”,會不會漸漸地,整個公司的女性員工都被派去“媽媽崗”上工作了?
有些崗位是“適合”媽媽的。比如說制作穿戴甲,這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時間靈活,在家也能完成,相關企業負責人介紹道:“只要通過品控,她就通過她的時間實現了自我價值,賺到了錢,同時對于一個技術行業來講,她的技術也沒有停滯。”類似的還有紅娘、情感咨詢等職業,媽媽做起來有優勢。於嘉補充道:“但可能也不把它叫做媽媽崗。我們希望這些崗位可以開放給更多媽媽,鼓勵她們來申請、幫助她們,這樣也就可以了。”
相比之下,“生育友好崗”是個更合適的名字。2023 年 11 月,中山市拓展“媽媽崗”適用群體,拓展到對 12 周歲以下兒童負有撫養義務的勞動者;2024 年,上海試點“生育友好崗”,不只針對媽媽,原則上提供給對 12 周歲以下兒童負有撫養義務的勞動者。
爭議還存在于“媽媽崗”的工作內容。根據《中國新聞周刊》對湖南、山東和廣東等多個發布“媽媽崗”用人單位名錄省份的統計,接近三分之一的企業開設的崗位都集中在家政和清潔員等服務崗位,而剩余的大多數崗位也集中在客服、縫紉工等領域。對有專業技能、有過職業經歷的女性來說,在這里找不到“能體現自我價值又能兼顧家庭的工作”。
以廣州市為例,澎湃美數課統計了該市先后披露的兩批“媽媽崗”用人單位名錄中的崗位,總體數量最多的還是技能要求不高、時間靈活、服務屬性突出的崗位,如銷售、保潔、家政、服務員等。

名單里也出現了數量頗多的“管理類”崗位,如銷售經理、行政人事主管、財務總監,還有醫藥研究人員等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崗位。不過,《中國新聞周刊》對名單內多家企業電話采訪后發現,超過 20 家企業實際上并未設置“媽媽崗”。
盡管有專業能力的職場女性可能并不青睞“媽媽崗”,它也為部分全職媽媽提供了收入來源。
“我已經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但經濟上也需要一些補充,我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選擇那種可能沒有充足保障、只能賺零花錢的工作”,李娜接受《北京青年報》采訪時說。“沒有走入困境的人,可能覺得這個崗位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不允許政府或社會提供這些崗位,那全職媽媽的困境依然在,你讓她們干嘛?”
7 月 31 日,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上半年統計數據,“生育友好崗”受益人數 5000 余人。據上海市政府官網顯示,在南京東路街道,已有全職寶爸通過服務窗口,找到了“生育友好崗”的工作。
所有的崗位都可以變得生育友好
於嘉教授的研究顯示,職場女性所需要的婚育支持前三位分別是單位提供育兒補貼或托育服務、落實帶薪產假/陪產假、提供靈活工時或遠程辦公等彈性安排。
調研結果顯示,硬件設施方面,大中型企業基本配備母嬰室,而小型企業設施相對簡陋或缺失。企業會給員工提供生育禮金,但遠低于實際育兒成本。

已經有企業做了生育友好的實踐。去哪兒網實行周三、周五無須申請便可居家辦公的制度,為生育女員工提供培訓減少職場中斷期等。愛美客設立母嬰室,有員工說:“當媽媽之后,你的時間都是跟別人共享的,但呆在那兒的半小時是屬于我的半小時。”也有公益項目在探索支持生育女性的方式,新美媽媽通過課題資助、線上課程和心理輔導等形式構建生育友好型企業支持網絡,幫助媽媽更好地回歸工作。
最理想的情況,是讓所有的崗位都變得生育友好。“生育友好單位”的調研結果顯示,產假基本按政策執行,男性陪產假有 10-20 天,但使用率參差不齊。
“我們的工作時間太長了,很多人表達工作已經消耗了他所有的精力,沒精力去做別的事,別說生孩子了,連戀愛都不想談”,於嘉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我們更需要一種反內卷的文化。”
她提到 2023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勞迪婭·戈爾丁提出的“貪婪工作”的概念,它描繪了這樣一種現象:愿意全天候和在辦公室隨叫隨到的員工會獲得豐厚回報,與之對應,那些無法在工作上投入額外時間的人,工資也會不成比例地縮水。你想取得更高的成就,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這是一場競賽。同時,意識到“貪婪工作”的存在,對性別平等很重要。因為如果一對夫婦有孩子,往往是女性會選擇犧牲事業,選擇時間更靈活的崗位,來照顧家庭,而這些工作的報酬往往更低。
於嘉教授團隊的調研結果顯示,對于全職工作的女性,算上加班時長,沒有子女的女性每周工作 51.7 個小時,有 1 個孩子的女性工作時間更長些,接近 55 個小時。

社會需要為年輕人尤其是女性創造更平等、自由的環境,創造一個他們想要跟孩子一起生活的世界。
文中 Marry 為化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