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場京滬攝影人對話:探討攝影介入社會的力量與傳播新趨勢
2025年9月6日,“海上共約:理性秩序與個性綻放”影像學術論壇暨影像展在上海長寧文化藝術中心開幕。本次影像展由上海市長寧區攝影家協會會長高斐策劃發起,包括“從旁觀到介入——陳杰紀實影像作品展”與“影像魔都:照片跳動”兩個展覽。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九屆副主席雍和,長寧區第十四屆政協主席、長寧區文聯主席溫新華,長寧區文聯副主席秘書長符雪峰,上海市文史館館員、長寧區文聯副主席黃阿忠,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顧錚,《中國攝影報》副主編柴選,《新京報》首席記者陳杰,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所研究員王保國,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劉占崑,社區樞紐站創建人王南溟,映畫廊主理人那日松,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廣告專業副主任、副教授戴菲,澎湃新聞編委、總編助理高劍平等嘉賓出席。學術論壇由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林路主持。

嘉賓們合影。
“影像魔都:照片跳動”策展人那日松介紹了他策劃的展覽,該展共展出了36幅網絡攝影師的作品。“這些攝影師生存在抖音上,他們一共有3400萬粉絲,這是一個新的現象,現在越來越多的攝影師通過自媒體傳播作品。”那日松說。

《我的奶奶》@李啟航(李啟航)

《三峽二叔》@烏鴉JEWEY(李嘉偉)作品

《山層》@鬼跡(司琪)作品

《星河畫卷》@安久(安久)作品
與“影像魔都:照片跳動”共同呈現的展覽“從旁觀到介入”展示了攝影師陳杰的兩個系列作品《四年實現“一躍千年”的懸崖村》與《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變遷》。高斐稱,此次活動設置的兩個展覽,既有陳杰那樣傳統且嚴肅的新聞紀實展,也有當下攝影傳播的新趨勢的展。“現在攝影界聲音很多也很亂,只有經過時間,我們才能驗證攝影未來的路在哪。”高斐說。

《?上直播的彝族青年》,2020年5?,四川省涼?州昭覺縣阿?列爾村。懸崖村接?了國家電?和4G?絡,村?的年輕?紛紛注冊?媒體賬號,通過?常直播向外界分享懸崖村的點滴?活。有??天直播?余?時,有?獲贈價值10萬元的轎車,有?得到購買兩匹馬的資助,還有?收到各類家電物品的贊助——這些來?全國各地的愛?打賞,正幫助懸崖村村民改善著他們的?活。《四年實現“一躍千年”的懸崖村》系列之一,陳杰 攝

《盛開的污染物》,2015年1?,內蒙古?治區阿拉善盟騰格?沙漠。騰格?沙漠腹地,??來?北京市的環境專家、公益律師等組成的聯合調查組,正對?法排污區域展開系統性調查。調查?員采??絡格法布設采樣點,對受污染沙?進?分層取樣。《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變遷》系列之一,陳杰 攝

《礦渣與?靈》,2014年11?,新疆五彩灣。在卡拉麥???然保護區邊緣,諸多企業?量傾倒的?業廢渣不斷侵蝕著保護區。該事件被報道后由國務院掛牌督辦,污染地塊完成了?業廢渣清理?作,并進?步擴?了?業固體廢棄物處理?的規模,?業固廢全部實現合規化處理。《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變遷》系列之一,陳杰 攝
研討會以“海派文化”為題,由林路主持,四組來自京滬兩地的嘉賓圍繞四個主題進行了討論。陳杰與顧錚圍繞攝影與社會的關系開展了話題。在《四年實現“一躍千年”的懸崖村》中,陳杰記錄了“懸崖村”五年間的巨變。這些作品不僅見證了精準扶貧政策帶來的深刻變革,更引發了對“進步”與“傳統”之間張力的深刻思考。《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變遷》聚焦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呈現了中國在生態治理與修復上的實踐軌跡。兩個系列均展現了影像作為社會監督與推動力量的強大能量。陳杰談到自己一直在“新聞攝影”這條路上探尋,他從《新京報》攝影部主編的位子后退,持續讓自己處在第一線。“以前,新聞攝影強調客觀,它介入社會的程度是不夠的,我一直在反思,更多系統性地關注社會的痛點,看如何通過影像調查去改善社會問題。”陳杰說。
顧錚提到展覽主題“從旁觀到介入”,無論在報道還是紀實攝影歷史上,國內外都有著這樣的傳統,上世紀初美國攝影家劉易斯·海因等人便意識到攝影能夠對社會帶來幫助,他們的攝影看到的不只是孤立的社會現象,而是考慮能不能揭示其背后的動因,試圖讓結構性的社會問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在今天,陳杰這樣的新聞工作者太少了。”顧錚說,“他不是把社會問題僅作為現象報道,而是試圖揭示結構性問題,并想辦法讓問題得到傳播,引起更大范圍的關注。這需要能力和辦法。這種深入發掘的能力,使得從旁觀到介入成為可能。”

陳杰(左)與顧錚對談現場,陳杰發言。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圖
第二組對談中,林路邀請雍和與王保國這兩位來自上海與北京的攝影從業人員談談海派攝影。雍和從本次活動的主題中的“理性秩序”與“個性綻放”講到自己的拍攝,認為自己拍攝可以是個性化的,但傳播是有秩序的。他舉了一個例子:在2010上海世博期間,有個主題電影需要一些關于上海的老照片,他提供了一些看起來不怎么光鮮亮麗的照片,但它們在影片語境里構建出城市舊貌換新顏的改變。“我在拍攝時有自己的想法,這是‘個性的綻放’,至于照片如何使用,則需要結合具體情況來看,這是‘理性的秩序’。”雍和補充道。
王保國談到了上海在中國攝影史中的重要位置,并闡述了他對上海攝影底色的看法。“像郎靜山,中國攝影在國際上的壯大是從上海開始的。今天,即使是些具有悲傷氛圍的照片,你仍能看到里面的紅酒與小提琴,有些東西構成了上海攝影的腔調。”王保國說,他以雷蒙德(Eric S. Raymond)所著的《大教堂與集市》形容了本次展覽的特點,并認為將看起來不相關但有聯系的東西放在一起產生對話,是海派想象力的特點。雍和也表示,像吳印咸、徐肖冰……他們都是從十里洋場出去的攝影家。海派攝影與紅色攝影并不是割裂的兩個概念,他們是相互聯系的。

雍和(左)與王保國對談現場,雍和發言。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圖
第三組對談圍繞當下影像資源整合在柴選與王南溟間展開討論。柴選將這個話題拆分成照片資源和人的資源的整合。他提到在照片成為數據的時代,離現在時間越近的照片留下的記憶越模糊。“有沒有類似陳杰這樣的單張照片仍能留下?我沒有答案。”他提到上海各種攝影活動的火熱,并認為當地攝影師拍當地,上海是做得最多的。而面對現在10億多的攝影群體,人的資源整合是新的課題,需要不斷探索。
王南溟認為良性資源整合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它應在不被定義的環境下生長。近幾年,他專注于將藝術融入社區空間,打破傳統的美術館模式。王南溟談及紀實攝影的變化:過去,一張照片能讓人一夜成名,它是在一個典型環境中的一張無法復制的照片。而在當代藝術里面,有另一種攝影,他每張都不突出,但把這些碎片組合在一起,它整體會告訴人們一些東西,比一個瞬間更真實更重要。此外,過去攝影有技術崇拜,現在幾乎沒有了。這意味著壟斷性的所謂技術崇拜可能會被削弱。無數照片在不停地傳播中,有些信息構成了公共話題,這個公共話題不僅在攝影領域被討論,還會引申到各種范圍的討論。用怎樣的眼光和怎樣的理論線索來看待問題會導致不同的標準。資源整合可以更廣泛地聯系到社會現場,在從精英化崇拜到日常化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攝影批評的多元聲音:有些人會依舊專注于“好”的攝影,也有的則想從“亂”的攝影里找到些信息。

王南溟(左)與柴選對談現場,柴選發言。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圖
第四組對話嘉賓劉占崑與戴菲,前者退休后在抖音上做出了名堂,而后者今年所著的新書《世界攝影史》則通過書這種傳統載體傳播。劉占崑在工體拍攝“粉絲入場擁抱梅西”的傳播數據讓他感受到了新媒體的力量。他講到自己如今一天的狀態:吃飯、睡覺、拍照以及給粉絲回消息。并在與年輕人的交流過程中學到很多。
戴菲向劉占崑提問談到流量對他創作的影響。劉占崑坦言新媒體技術并沒有怎樣影響他,但算法和流量有影響,而自己想要找到兩者的結合。戴菲關注技術理性下的精神自由。他說相比劉占崑對此的樂觀,自己更警惕技術對人以及人的精神自由的影響。劉占崑認為,無論當下和過去如何碰撞,一些攝影的基礎內容仍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劉占崑(左)與戴菲對談現場,劉占崑發言。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圖
李舸最后發言,他認為,如何順應新大眾文藝的時代,是攝影人思考的課題。“今天這個展覽似乎構建了一個影像共享的“美學實驗場”,就是在探討專業的創新品格與大眾的創造精神。我們看到視覺審美與情感表達深度融合、即時分享與影像敘事社交創新、傳統美學與現代生活精彩交互已經構成了新大眾文藝的時代特征。人工智能與移動網絡讓藝術創作的邊界顯著拓寬,是新質生產力賦能文藝創作的生動例證,是視覺表達權結構性下沉的深刻變革。藝術與科技協同共生將在創作水平、呈現方式、傳播效能、受眾口碑、社會價值上形成新的審美包容度。我們要在技術哲學領域建立中國攝影藝術的審美評價體系和新的影像文化景觀。”李舸說。

李舸發言。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圖

展覽現場。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圖

展覽現場。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