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賣鏟人”股價5天上漲超50%,固態電池“軍備競賽”打得如何了?
今年以來,全球各大電池制造商和汽車廠商加速推進固態電池的研發與產業化進程,關于固態電池的“軍備競賽”打得愈發激烈。
各家頻頻對外發布相關消息之際,資本市場也因此反復掀起高潮。以億緯鋰能(300014.SZ)為例,這家鋰電池領域的二線廠商在9月2日正式揭牌了其固態電池研究院成都量產基地,“龍泉二號”全固態電池宣布下線,第二天公司股價即大幅上漲,單日漲幅達12.08%,總市值當天突破1300億元。過去的5個交易日里,億緯鋰能股價累計上漲超35%,該公司最新市值為1595.66億元。
而作為新能源賽道的“賣鏟人”,先導智能(300450.SZ)更是本輪行情的最大贏家,過去的6個交易日內錄得2個漲停,8月29日早盤20%封死漲停板,9月5日再度漲停,最新市值為842.60億元。
話題不斷升溫之際,固態電池商業化曙光是否已經到來?從目前公開披露的信息來看,包括頭部企業在內的部分玩家已進入中試或小批量生產階段。然而,產業化節奏仍存在不確定性。
產業化進程提速,誰能占得固態電池先機?
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的重要方向,相較于傳統鋰離子電池,具備更高能量密度、更快的充電速度、更長的使用壽命以及更高的安全性,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
固態電池工作原理與目前主流的液態鋰離子電池相似,主要材料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和固態電解質等,其核心在于將液態電池的電解液與隔膜替換成固態電解質,實現不用或者少用隔膜及電解液。
盡管固態電池被廣泛認為是下一代電池的終極形態,但這項技術目前仍面臨電解質材料成本高、界面阻抗大、規模化生產工藝不成熟等挑戰。
不過,澎湃新聞記者梳理發現,進入2025年,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明顯提速,多家企業披露了技術突破和產能建設進展,市場熱度持續上升。
億緯鋰能中央研究院院長趙瑞瑞博士介紹,固態電池研究院成都量產基地全面投產后年產能近50萬顆電芯。該基地分兩期建設,一期將于2025年12月建成,具備60Ah電池制造能力;二期計劃于2026年12月實現100MWh年產能交付。
億緯鋰能此次下線的“龍泉二號”為10Ah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高達300Wh/kg、體積能量密度為700Wh/L,主要面向人形機器人、低空飛行器以及AI等高端裝備應用領域。
澎湃新聞記者在今年6月也從億緯鋰能方面獲悉,該公司將在2026年實現生產工藝突破,推出能量密度達到350Wh/kg和800Wh/L的全固態電池1.0;在2028年推出1000Wh/L以上的高比能全固態電池2.0產品。億緯鋰能副總裁、電池系統研究院院長江吉兵彼時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公司將在今年完成固態電池中試產線的建設,“實際上產線已接近量產。”據其透露,圍繞固態電池產品,已有較多客戶和億緯鋰能接觸。
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博士最新表示,億緯鋰能在面對多種電池技術路線時保持理性判斷,充分驗證技術可行性后推進產業規模化落地。公司將通過“龍泉”系列電池進行多路線開發,系統性推進技術迭代。其同時提到,為實現2025年固態電池達成能量密度400Wh/kg、1000Wh/L的關鍵指標,公司將在資金、設備和研發資源上全力投入,加速推進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

就在億緯鋰能“龍泉二號”全固態電池宣布下線的前一天,孚能科技9月1日宣布已完成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態電池的送樣,并完成第二代硫化物全固態電池技術開發。第二代電池采用富鋰錳基/高鎳三元正極與鋰金屬負極,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5。
孚能科技計劃的時間表是:2025年推出并交付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達400Wh/kg;2026年推出第二代產品,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2027年推出第三代產品,實現能量密度向500Wh/kg以上水平躍遷。
該公司同時透露,已推出第一代人形機器人固態電池,采用高能量密度、高安全設計,將于年內送樣頭部機器人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作為全球鋰電池龍頭,寧德時代(300750.SZ/03750.HK)在全固態電池方面的進展披露相對低調。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去年9月的2024世界動力電池大會期間表示,如果用數字1到9表示固態電池的技術和制造成熟度,1是剛開始涉及這一領域,9是技術成熟,可以投入大規模生產。“當前行業最高水平只到了4左右,只是做出了一些器件樣品,進行一些實驗驗證。這些器件的使用,有很多邊界條件,如要在6000個大氣壓下,才實現較高的低溫性能等。這意味著這些器件還無法投入市場應用。”
曾毓群當時提到,研發全固態電池的關鍵,在于對材料和化學體系的研究,其中最難的就是“固-固界面”問題。其同時稱,寧德時代彼時的研究進展也處在4左右,“但是對比全世界的情況,我們的研究應該算是‘領先一大步’,或者英文叫作Second to none。”截至目前,寧德時代在固態電池領域已有10余年研發積累,目前已組建業內領先的研發團隊,加大固態電池領域的投入。
在最近的2025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寧德時代相關負責人提到,目前市場上很多在研發的固態電池產品其實是半固態電池,寧德時代在固態電池研發方面目前處于行業領先,已經有很好的進展。
不過,該負責人同時表示,固態電池的商業化很復雜,要考慮到成本和供應鏈成熟度等因素。其中,供應鏈成熟需要3年以上周期。寧德時代預計2027年小規模量產固態電池,2030年前后有望更大的規模化生產。
寧德時代方面最新強調,目前固態電池行業的科學問題已經基本解決,還有一些工程問題,離包括供應鏈在內的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
市場熱情高漲,“賣鏟人”成最大贏家
固態電池領域近期密集披露的技術突破與產業化進程也正在加速驅動市場熱情。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5日,固態電池指數(8841671.WI)近一個月累計上漲17.76%,近一周漲幅達4.26%。板塊內個股更是掀起漲停潮,先導智能(300450.SZ)、恩捷股份(002812.SZ)、國軒高科(002074.SZ)、廈鎢新能(688778.SH)、億緯鋰能等均實現漲停或大幅上漲。
9月5日晚間,億緯鋰能發布公告,公司股票交易價格于2025年9月3日至2025年9月5日連續三個交易日內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30%,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規則》的有關規定,屬于股票交易異常波動的情況。
天宏鋰電(873152.BJ)也于9月5日晚間公告,公司股票最近2個有成交的交易日以內收盤價漲幅偏離值累計達到64.65%,根據《北京證券交易所交易規則(試行)》的有關規定,屬于股票交易異常波動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固態電池量產之前,設備先行,先導智能在近5個交易日中以51.51%的漲幅位居板塊榜首,堪稱本輪行情的最大贏家。而在過去的6個交易日內,先導智能已錄得兩個漲停。

根據該公司近期披露的業績報告,今年上半年先導智能實現營收66.10億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加14.9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40億元,同比增加61.19%;經營性現金流23.53億元,同比增加231.33%。
先導智能最新回應投資者稱,在固態電池領域,公司作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固態電池整線解決方案服務商,已成功打通全固態電池量產的全線工藝環節,整線產品可柔性適配多種電解質材料體系(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等),實現了從全固態電極制備(涵蓋混料及干法、濕法極片復合設備)、全固態電解質膜制備及轉印復合設備,到裸電芯組裝(包括新一代固態疊片機、膠框印刷設備)、致密化設備(等靜壓設備和其他致密化設備)及高壓化成分容等全固態電池制造關鍵設備的覆蓋,并在核心環節取得多項技術突破。
先導智能稱,截至目前,公司已與多家國內外行業領軍企業達成設備合作,不僅向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及國內的頭部電池客戶、知名車企和新興電池客戶交付了各工段的固態電池核心設備,更成功輸出量產級固態電池整線方案,相關產品得到客戶的高度認可并已陸續獲得重復訂單且后續有望持續放量。
實際上,在2024年6月,先導智能已宣布推出全固態整線解決方案。在今年1月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先導智能董事長王燕清即提到,無論固態電池產業化拐點何時會迎來,“所有的研發、設備制造等肯定是走在前面的。”
市場熱情高漲的同時,相關券商也在積極看多固態電池板塊。中金公司在最新的報告中稱,在政策、需求、技術三重驅動下,固態電池產業化節奏明確,市場空間廣闊。
報告測算,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將達到808GWh,其中2030年半固態電池需求量有望超650GWh;預計全固態電池有望于2027年實現技術定型和小規模量產,2030年實現商業化量產,2030年全固態電池需求量有望超150GWh,其中動力、EVTOL、消費電子分別對應全固態裝機需求為93GWh、40GWh、23GWh,滲透率分別為3%、40%、15%。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