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并且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世界人民的勝利。在這場偉大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勇敢戰斗在最前線,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成為全民族抗戰先鋒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國民黨實行“不抵抗”政策,東北迅速淪亡。中國共產黨挺身而出,率先發出抗戰宣言,成為民族抗戰先鋒。九一八事變爆發次日,中共滿洲省委發出了《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號召全中國人民迅速動員武裝起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932年4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布《對日戰爭宣言》,正式對日本帝國主義宣戰,提出以民族革命戰爭將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
中國共產黨的正確主張和英勇行動,領導和推動了全國抗戰的興起和發展。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旗幟始終是最鮮明的,抗日態度始終是最堅決的,抗日行動始終是最積極的,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了不懈斗爭。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也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中國共產黨指引勝利方向
抗日戰爭是一場關系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戰爭。民族解放戰爭必須進行全民族總動員,必須結成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順應歷史大勢,自覺承擔起建立并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重任。
1933年,中國共產黨為挽救民族危亡發出“一·二六”指示信,首次創造性地提出在東北組建全民族反日統一戰線的策略。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出著名的《八一宣言》,鮮明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同年底,瓦窯堡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策略。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七七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號召全國人民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侵略。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包括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華人在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終于建立起來了。
中國共產黨在積極倡導建立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同時,提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早在1937年,中國共產黨人就提出中、英、美、法、蘇五國建立太平洋聯合戰線的主張,1941年發出《中國共產黨為太平洋戰爭的宣言》,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國共產黨確立與英美等國建立反日統一戰線政策。正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英譯本序言中所指出的,“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1942年1月,中、美、蘇、英等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正式形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中國戰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整個抗日戰爭的艱難進程中,中國共產黨高舉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旗幟,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鞏固、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效遏制妥協投降勢力的發展,推動抗戰到底。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不僅體現在其倡導全面抗戰路線的建立,也體現在提出實施了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獨立自主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如毛澤東相繼發表《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一系列重要著作,準確預見了全面抗戰的三個階段和發展形態,提出敵強我弱條件下進行內線持久防御、以游擊戰為主、不放棄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及時、科學地回答了“戰爭會怎樣發展下去?”“中國能夠勝利嗎?”“怎樣才能取得勝利?”等重大問題,為奪取抗戰勝利提供了科學指南。
中國共產黨作出巨大犧牲與貢獻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體現為其廣泛建立抗日根據地,領導和開辟廣闊的敵后戰場,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后,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階段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普遍展開,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大,在戰略上形成對日軍占領的城市和交通線的反包圍態勢。1938年12月,日本天皇發布《大陸命令第241號》,指令侵華日軍以主要兵力進攻八路軍、新四軍和敵后抗日根據地。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正面牽制和打擊了侵華日軍三分之二以上兵力,抗日戰爭的戰局發生根本性變化: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規戰爭退居次要地位,以中國共產黨抗日武裝為主體的敵后游擊戰爭處于主導地位。直到抗戰勝利,抗日根據地始終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始終是抗日的中堅力量。
從1938年11月到1940年底,華北敵后戰場牽制了日軍50萬以上的兵力。1942年,華北、華中敵后戰場牽制了日軍55萬余人。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對日作戰12.5萬余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多人,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決定性貢獻。1945年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19個抗日根據地已遍及大江南北,總面積約9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發展到120萬余人,民兵260萬,成為戰略反攻的主要力量。
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鑄就了偉大抗戰精神。新時代新征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斗!
(作者系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作者:王廣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