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端化”是偽命題嗎?農產品如何贏得新一代消費者的信任付費|農牌速建
在消費升級與分級并存的當下,“高端化”被不少農業企業視為突破增長瓶頸的捷徑。一大批農產品品牌爭相貼上“高端”標簽,試圖用華麗的包裝和昂貴的定價實現品牌躍遷。
然而熱潮退卻后,盲目跟風的高端化戰略卻讓越來越多品牌頻頻翻車:主打“高端零食”的良品鋪子在過去18個月凈關閉848家門店,市值蒸發超80%;百果園2024年公司營收102.73億元,同比下降9.8%;歸母凈利潤虧損3.86億元,較上年盈利3.62億元大幅轉虧;全年關閉966家加盟店,相當于日均關閉近3家門店。這些數字背后,折射出農產品與食品高端化的巨大誤區。
一、高端化≠高價格,品質才是核心競爭力
農產品一旦貼上“高端”標簽,利潤空間就非常可觀。同樣是西紅柿,有機的按個賣,普通的按斤賣。這導致許多農產品經銷商紛紛推出自家的“高端”產品。
然而,“高端”必須要體現在農產品質量上,盲目追求高價格而忽視品質提升,正是農產品高端化的第一個誤區。良品鋪子曾高舉“高端零食”大旗,從產品、門店到營銷全方位向高端靠攏,卻因未能提供與之匹配的產品價值和供應鏈體系而遭遇市場反噬。
真正的高端農產品,應具備以下特質:
過硬的品質基礎,如嚴格的種(養)標準、安全可追溯的生產流程等;
獨特的產品優勢,可能是品種的稀缺性、產地的獨特風土條件,或是先進的加工工藝帶來的更好口感與營養保留;
完善的供應鏈支撐,確保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每個環節都能維持穩定的高品質。
二、禮品營銷≠過度包裝,文化內涵才是附加值源泉
不少農產品銷售者看到了禮品銷售的利潤空間,專門設計包裝,提高定價。這揭示了農產品高端化的第二個誤區:過度依賴包裝而忽視文化內涵。而文化內涵的提升,讓產品超越了食材本身的價值,創造了真正的高端體驗。
禮品與一般產品不同,它承載了一部分社交功能,送的是情感。因此,禮品除了品質穩定外,還要匹配贈送對象的需求。
過度追求禮品化包裝還會帶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環境負擔,這與現代消費者日益增強的環保意識相悖。真正的高端化應該體現在產品內在價值的提升,而非只停留在包裝的過度修飾。
三、特產≠特貴,稀缺性需放在大市場中考量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人無我有,無疑是提升附加值的有效方式。但是“特產”的“特色”,一定要放在大市場里考量。這是農產品高端化的第三個誤區。
一位水稻種植戶準備把自家的大米打造成“特產”售賣。他介紹,這款米種植在有機稻田里,有當地最好的水源和光照條件,其中的礦物質含量也比當地其他地區略高。雖說與當地其他品種相比,品質更好,但放在全國大米市場上,就顯得普通了。
著名農產品區域品牌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認為,很多地方特產陷入“地域自信”誤區,在本地可能是佼佼者,但放到全國大市場中就缺乏競爭力。特產要成為“名產”,必須經過大市場的檢驗和認可。
類似的還有“黑豬”產品。雖然有特點,但很多地方都有養殖,對一個縣域是特產,放到全國大市場上,就需要重新定義品牌價值。
特產高端化還需要建立嚴格的質量標準和穩定的品質保障體系。許多特產農產品缺乏統一的質量標準,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難以建立持續的高端市場認知。
四、走向真正的高端化
一是實現從價格到價值的轉變。高端不是定位問題,而是價值問題。要規避“口號式高端”的投機心態,用實打實的品質、體驗、價值、文化支撐定價。消費者認的是“值不值”,不是“喊得響不響”。
二是從騎墻到聚焦。高端不能騎墻,必須聚焦,敢于“舍”才能“得”。要規避“騎墻式戰略”,敢于放棄大眾市場,聚焦資源服務核心用戶;唯有聚焦,才能把“高端”做扎實。
三是從短期投機到長期主義。高端沒有捷徑,唯有長期主義,別做“短期投機者”。要放下“快速收割”的心態,用長期主義構建心智認同與文化護城河。高端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意,而是日久見人心的積累。
著名農產品區域品牌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認為,農產品高端化是一場“價值回歸”的革命。它要求企業從追求短期利潤轉向長期價值建設,從產品思維轉向品牌思維,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這才是高端化的正確路徑。
農產品高端化不是偽命題,但實現真正的高端化需要擺脫表象化的誤區,回歸價值創造的本質。只有通過實質性提升產品價值、構建品牌內涵、精準市場定位和有效價值傳遞,才能實現可持續的高端化發展。
真正的高端,不是讓消費者仰望你,而是讓消費者信任你;不是把價格標高,而是把價值做高。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