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市集如何吸引年輕人?不要成為商圈和景點的附庸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據不完全統計,上海至少有7場市集同時舉辦。市集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其中小紅書市集購買用戶中,95后占比達70%。
年輕人逛市集的體驗如何?哪些因素最影響體驗?年輕人對市集有哪些消費期待?
8月30日和31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員實地走訪了小紅書市集、豐盛季節“愛夏夜”主題市集、正大巷左BINGO市集,采訪了36名21—32歲的消費者,了解年輕人對不同市集的體驗,總結影響市集體驗的因素,以及消費者對市集的需求和期待。

8月最后一個周末,除商場內部的長期市集外,上海在辦的市集。 制表 戴媛媛
年輕人喜歡的市集長什么樣?
市集/集市是一種傳統的商品與服務交易形式,其核心特征是在一個特定的、通常是開放或半開放的公共空間里,由多個獨立的賣家(攤主)聚集在一起,向公眾直接銷售商品。如今的市集,已跳脫傳統買賣場的單一定義,演變為集消費、文化、社交、體驗于一體的復合體。
在英語中,Market 、 Fair、 Bazaar 都指代市集,但其含義各不相同。Market 的空間形態一般是在固定建筑或露天廣場內,附有常設攤位,典型如超市、菜市場等。 Fair的空間形態較為臨時,具有周期性特征,年度、季度、周末或節日期間舉辦,英國民謠《斯卡布羅集市》中的集市就是Fair。 Bazaar來源于波斯語,音譯為“巴扎”,典型如伊斯蘭城市的旅游紀念品集市,國內的喀什古城巴扎為此類。中文語境中的“市集”混雜了上述三類市集形態。
上海近年來的市集熱興起于2020年。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晁鋼令認為,隨著國家政策層面對“夜間經濟”的扶持以及線下消費回暖,2020年開始上海市集出現一輪井噴,集中于黃浦、靜安、徐匯等中心城區,以及浦東陸家嘴和世博園等大型商圈和園區。發展至今,BFC外灘楓徑夜市、松江泗涇夜市已成為“老牌市集”,越來越多的商業中心也將市集作為基礎設施和引流方式,在商場中庭設有長期攤位,或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市集。

2025年8月29日晚,豐盛季節“愛夏夜”主題集市上的現場演出。本文圖片均為戴媛媛 攝
本次采訪中,吸引年輕人的市集具有以下四個特征:
有溫度的商品:手工、原創與在地特色是核心吸引力
年輕人對市集的第一要求是對市集所售賣商品的要求。“手作的,有人的情感在里面”“有很多個人設計的東西,不趨同”“平時逛線下買不到的”,這些是受訪者反復提及的關鍵詞。
本土特色同樣關鍵。去過泉州市集的小韓提到,當地市集里有特色的民俗展覽,攤主還會邀請游客喝茶,這種帶著地方煙火氣的商品與體驗,讓他直觀感受到泉州這座城市的氣質。對小韓來說,市集是他在旅行過程中“打開一座城市的方式之一”,清邁市集的本土原創設計,倫敦、巴黎郊區的二手古董市集,都會給他帶來“尋寶感”,他非常看重這種“淘”的體驗。
有故事的攤主:能提供專業性、趣味性的深度內容
“賣的人很專業地講解自己賣的產品,會讓人產生興趣”“這次市集的主理人,他們知識水平都很高”“有些攤主,聊下來會覺得他們特別有故事,人很有意思”,85%的受訪者都提到攤主的個人因素十分影響他們逛市集的體驗,他們期待攤主是“主理人”而非傳統的“售貨員”,看重攤主在講解產品過程中的知識性、專業性和趣味性。
相比之下,“旅游景點的那種市集,哪怕是非遺的,你問攤主,他根本都不懂他們自己的東西,就很沒勁,即便我喜歡那個東西,也會失去購買欲。”
有互動的氛圍:從賣貨到交朋友的場景延伸
年輕人期待的市集不僅僅是一個購物場所,更是一個社交空間和體驗平臺。“其實你到哪里都能買東西,主要還是有一些體驗感在里面。大家一起玩的這種狀態,會更吸引人”,受訪者小高這樣描述理想的市集氛圍。這種氛圍創造了一種社群歸屬感,讓傳統的推銷與被推銷的過程,轉變為在交朋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商品的交易。
與線上購物相比,市集創造了面對面的近距離互動機會,年輕人期待的是攤主可以熱情地發起互動,“如果一個攤主不說話,就在那坐著玩手機,就算我再喜歡他家的產品,我可能也會像他那樣,拿出手機拍照搜同款,然后走人。”
有誠意的設計:從定價、設施到服務的全方位考量
年輕人對市集“誠意”的感知,體現在定價、體驗形式、配套服務等多個細節中。在定價方面,明碼標價是基本要求,而合理定價與價值匹配更關鍵,“圣誕市集上一些吃的,買了你就是冤大頭,便利店5塊錢一根的烤腸他賣50塊,雖然我知道我們買的是一個圣誕氛圍,但是這個價格也高得太離譜了。”
配套服務的完善度也影響體驗。“選址不偏僻”“室內有空調、室外有遮陽” 等硬件條件,能提升舒適度;“有路線指引”“提供市集玩法攻略”,能幫助年輕人“高效逛市集”,避免“錯過重點”;“人流量管控到位”“安全措施齊全”,讓年輕人在熱鬧中感到 “安心”,更愿意停留。
哪些市集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
調研中,年輕人對“不愿專門前往”的市集,普遍給出了明確的負面評價,核心問題集中在同質化嚴重、定位模糊兩個層面。
商品同質化:義烏貨、網紅款與偽特色拉低好感
“千市一面”是年輕人對低效市集的核心吐槽。“一眼假的義烏貨”泛濫,部分市集甚至“將義烏貨假裝成非遺賣”,引發強烈反感,“為了吸引流量去弄一些假非遺,糊弄人嘛”。另外,網紅小吃扎堆成為商圈市集和景區市集的通病。在不少受訪者那里,網紅小吃扎堆是市集同質化的典型,“即便它霓虹閃爍,顯得很熱鬧很有煙火氣,但是它的內核很無聊”。
“偽傳統文化”更是拉低體驗的重災區。近年來國風、國潮市集流行,但多數僅停留在視覺堆砌,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挖掘。受訪者張同學表示,“那種國風立牌,一看就是AI生成的,每次看到都審美疲勞,感覺是在敷衍‘傳統文化’這個概念”。
定位模糊:商圈和景區“附庸式”市集失去自身價值
許多市集因依附于商業體或景區,淪為引流工具,而非獨立的體驗空間,這讓年輕人“沒有專門前往的欲望”。商圈市集是典型案例,多數商圈市集僅在商場中庭或廣場臨時搭建,商品以廉價飾品、量產文創為主,與商場內連鎖品牌扎堆一樣,本作為商圈同質化解藥的市集,陷入了另一種同質化。68%的受訪者坦言不會專門為了商圈市集來,“都是吃飯、看電影時順便逛一下,逛完也沒留下任何印象,它根本沒起到引流作用”。
景區市集的問題更為突出。不少景區將市集視為旅游紀念品賣場,在景點旁擺攤賣劣質的鑰匙扣、冰箱貼和明信片,這種“附庸式”市集,不僅無法體現在地文化,還讓年輕人覺得“商業化太重,破壞了景區的氛圍”。
如何辦好市集?
基于前述好的市集和不好的市集的特征,綜合消費者提出的建議,將提升市集品質的建議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采用策展人思維,嚴選攤主與商品,通過精心策劃的主題和嚴格的品質把控,以專業性與獨特性建立核心競爭力,打造有深度、有特色的市集體驗。攤主與商品是市集的核心,主辦方需建立自己的篩選標準,避免同質化與低質化。例如小紅書市集Red Market就采用攤主報名、主辦方嚴選的方式,攤主大多是早已在小紅書上活躍、積累了良好口碑和粉絲基礎的原創設計品牌、主理人、手工藝人、獨立工作室。攤位、活動、裝置都圍繞露營、可持續、寵物友好、復古等主題展開,營造出沉浸式的氛圍,吸引垂直領域的興趣人群。

2025年8月31日,小紅書市集上,非遺傳承人到現場和手工愛好者一起做手工。
第二,明確定位,打造有自身特色、形成獨立IP的市集,避免市集成為商業體或景區的附庸,讓年輕人“專為市集而來”。晁鋼令建議,對于商圈市集,“市集既要與既有業態聯動,又要在其基礎上做增量,這樣既能讓市集和商圈面向同一群消費者,又能對這群消費者產生新的吸引力”。對于景區市集,“需要與在地文化緊密契合,提供某種情緒價值,代表著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成為游客了解城市的窗口。”
對于不依附于商業體和景區,有專業策劃團隊、已經形成品牌的獨立市集,則需強化主題標簽,讓年輕人“提到某個主題,就想到這個市集”。例如提到Vintage就會想到“銀鹽復古市集”,提到手工藝就會想到“早春樂事集”,提到原創設計就會想到“凡幾市集”。
同時,正如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室副主任曹祎遐所建議,上海要打造能代表上海城市形象、有一定體量和影響力的有地標性市集,讓市集成為城市的文化符號。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公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歡迎前往征訂公告頁面,獲取更多訂閱資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