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篇讀懂婦科檢查不踩坑
很多女性認為,只要自己身體沒覺得不舒服,或沒有性生活,婦科檢查就可有可無。其實不然,上海婦科醫院-徐浦中醫醫院醫生表示,婦科檢查就像女性健康的“定期體檢”,能在問題萌芽時揪出隱患。婦科檢查是守護健康的“必修課”,不要害羞,不要迷茫,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講婦科檢查的相關事宜。
婦科檢查不能“等有癥狀再做”
“我平時沒肚子疼、沒異常出血,應該不用做檢查吧?”這是很多女性的誤區。但婦科疾病的“狡猾”之處在于:早期往往悄無聲息,等出現明顯癥狀時,可能已錯過較好的干預時機。
比如宮頸癌,從HPV感染到發展為癌前病變,再到浸潤癌,通常需要5-10年。這個過程中幾乎沒有明顯癥狀,而通過宮頸篩查(TCT+HPV)能提前發現病變。除了腫瘤,婦科炎癥、內分泌失調等問題也需要靠檢查發現。
沒結婚、沒性生活可不做?
不行,即使沒有性生活,若出現月經異常、腹痛等,也需做“無創傷檢查”(比如經腹部超聲,不用陰道探頭);有性生活不是“做檢查的前提”,健康監測不分婚否。
查一次能管好幾年?
不能,婦科疾病是動態變化的(比如HPV感染可能隨時發生),尤其是育齡期女性,需按“年度頻率”定期查;若有家族史(比如母親患乳腺癌),還要縮短檢查間隔。
婦科檢查包括哪些項目
①常規婦科查體:用肉眼觀察外陰、陰道、宮頸的外觀,看看有沒有紅腫、潰瘍、贅生物;還會用手(雙合診)摸摸子宮和卵巢,感受大小、位置正不正常,有沒有壓痛。
②白帶常規:看看清潔度咋樣,有沒有滴蟲、霉菌、細菌感染等。
③宮頸癌篩查:看看有沒有癌變或癌前病變,同時查有沒有感染高危HPV。
④婦科彩超:可以看子宮、卵巢、輸卵管,有沒有肌瘤、囊腫、息肉等。
⑤乳腺彩超:篩查腫瘤、囊腫等病變,評估乳腺健康狀態。
⑥性激素檢查:一般是抽血,看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等激素水平正不正常。
⑦腫瘤標記物檢查:是腫瘤細胞異常表達產生的物質,有助于相關診斷。
不同年齡檢查重點不同
青春期(12-20歲)
檢查項目以“基礎評估”為主:婦科超聲(看子宮、卵巢發育情況)、性激素六項(排查內分泌問題,如多囊卵巢)。
育齡期(21-49歲)
基礎項目(每年1次):婦科內診(醫生通過觸診檢查陰道、宮頸、子宮、附件有無異常)、陰道分泌物檢查(查陰道炎、霉菌、滴蟲等)、婦科超聲(看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
專項篩查(按周期做):21-29歲每3年做一次TCT(宮頸細胞學檢查);30-65歲每5年做一次TCT+HPV聯合篩查(或每3年單獨做TCT);40歲以上每年做一次乳腺超聲(35歲以上有家族史者提前做);計劃懷孕前3-6個月做孕前檢查。
更年期(50歲以上):
每年一次“全面婦科檢查”,包括TCT+HPV(若之前連續陰性,65歲后可停止)、婦科超聲(重點看子宮內膜厚度,排查內膜癌)、腫瘤標志物(如CA125,輔助篩查卵巢癌)。
婦科檢查小貼士
·檢查時應避開月經期(緊急情況除外);
·檢查前24-48小時禁止性生活,避免陰道沖洗或用藥;
·穿寬松衣物,方便脫卸;
·放松身體,過度緊張可能影響檢查結果;
·檢查前記得排空膀胱(需憋尿做腹部超聲除外);
·未婚或無性生活者,一定要提前告知醫生;
·詳細記錄月經情況,方便醫生判斷檢查時機;
·若有藥物過敏史或懷孕可能,也需要主動說明。
身體有這些癥狀趕緊查
肚子/腰疼:尤其是小肚子疼、夫妻生活疼痛。
下面不舒服:癢、疼、燒灼感、長東西、破皮。
排尿異常:尿頻、尿急、尿痛。
乳房異常:摸到硬塊、乳頭流水(尤其帶血)、皮膚變樣。
異常出血:非經期出血、啪啪后出血、絕經后出血、月經量特大或拖很久。
白帶不對勁:顏色怪(黃、綠、灰)、味道臭、像豆腐渣/泡沫、癢痛難忍。
婦科檢查從來不是“麻煩事”,而是女性了解身體的“窗口”。從青春期的月經監測,到育齡期的癌前篩查,再到更年期的健康維護,每一次檢查都是在為“長久健康”鋪路。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