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漲知識|跑量少也能提高成績?新賽季到來前就該這么練

當哈爾濱馬拉松的“賽場流水席”在跑圈里刷屏,全新的大眾馬拉松賽季也已經悄悄臨近。從9月中旬開始,一大波優質賽事就將接踵而至。對于跑者來說,這份“甜蜜的煩惱”又來了。
這段時間,隨著天氣逐漸轉涼,戶外跑者的身影越來越多。賽事臨近,不少跑者選擇相信“跑量越多、成績越好”這個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以此保持理想的競技狀態。又或者說,對于不少跑者而言,看著訓練量不斷累積,他們在參賽前才會感覺安心。
不過,跑步這門學科不是簡單的算術題,并非在賽前一段時間跑得越多,就會成績越好。
近日,美國跑步雜志《Runner's World》就邀請多位資深馬拉松教練解開了訓練跑量的秘密——對于普通跑者而言,合理的“低里程”訓練方式,反而可能帶來更好的成績和突破,也更有利于健康。

有時候,少就是多
跑圈里一直有一種說法,“跑步是一項很個人的運動”。事實上,相比于把“個人”理解為“一個人跑”或者“孤獨”,更合適的解釋方式應該是“個性化”。
對于那些長期堅持訓練的精英跑者來說,一周的跑量就可以累積到190公里左右。但對于不少普通跑者而言,一個月訓練到190公里,就有可能增加身體受傷的風險,甚至出現訓練過度的危險。
“很多精英跑者,他們的生活就是圍繞著跑步,在一個月百公里的訓練后,他們主要就是放松、恢復、治療和食補。但是普通跑者必須兼顧工作和生活,是肯定做不到的?!?/p>
曾經在美國奧運馬拉松選拔賽中取得第九名的內爾·羅哈斯認為,對于普通跑者而言,有時候訓練應該相信“少即是多”。
那么,怎么樣的“低跑量”才適合那些兼顧跑步和工作的跑者呢?
明尼阿波利斯的跑步教練麗貝卡·梅耶就在這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她曾經三次全馬“破三”,其中兩次都是在訓練周期結束后,月跑量減少到50公里或60公里時(遠低于平常的訓練量),然后取得了成績上的突破。
在指導自己的跑步學員時,梅耶通常在安排“低跑量”時,會給出這樣的訓練計劃:每周進行兩次強度較大的訓練或者是長距離訓練,然后在訓練結束的第二天進行較短而且強度非常低的“輕松跑”。
羅哈斯在指導普通跑者時,同樣也有“低跑量”的訓練計劃:一周還是堅持跑四到五天,但只有一次是高強度訓練或者選擇200米的間歇跑。
兩位教練還在設置“低跑量”訓練計劃的時候都強調——“休息日”設置有氧類型的交叉訓練是沒有必要的。
“那些認為跑量不夠,需要通過有氧類型的交叉訓練來補充訓練量,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誤解”。

必須堅持肌肉訓練
不過,“低跑量”能夠帶來更好身體狀態以及更好運動成績的關鍵在于——學會增加力量訓練。
“力量訓練的目的是調動身體的肌肉,讓肌肉在跑步時更有‘彈性’,除此之外,更強健的肌肉也可以降低受傷的風險,提高跑步經濟性。”
羅哈斯在接受《Runner's World》采訪時表示,她通常會在“低跑量”的訓練計劃里增加適量的力量訓練,其中包括舉重訓練和增強肌力量的訓練:
例如5組杠鈴深蹲、啞鈴負重箱跳以及非負重箱跳,以及至少20分鐘針對下肢的彈力繩抗阻訓練。
梅耶則表示:“力量訓練是低跑量訓練的關鍵,因為如果每個月的跑量積累沒有那么多,那么雙腿很難建立足夠的肌肉強度。”
“對于每個月高跑量的跑者來說,如果只是里程數上的累積,那也沒有意義,而是要通過不同類型的跑步訓練提高,包括坡度訓練和高強度間歇訓練?!?/p>
控制跑量,提高恢復效率
“低跑量”的好處,其實在短期恢復訓練中更為明顯,梅耶教練就建議,利用靜息心率來判斷自己的跑量是不是“過高”。
“你可以堅持記錄自己的靜息心率,這樣你就知道自己的正常水平是什么。然后如果在一段訓練結束后,發現你的靜息心率比過往兩個月高出了10%以上,這就是一個信號——表明自己需要降低訓練量,或者直接休息恢復了?!?/p>
健身教練艾米麗·阿貝特對于利用靜息心率判斷訓練過量還有另一個方法:
在運動訓練結束后,身體可以在1-2天內恢復到靜息心率的平均值,那么訓練量則屬于正常。如果訓練后一兩天的靜息心率高于平均值,那么說明缺乏足夠的休息。
除此之外,如今過于發達的社交網絡也可能對跑者的訓練造成影響。
當朋友圈里都是“高跑量”的跑友,要學會放下攀比的心,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素質、成績和訓練計劃都是不同的。
就如羅哈斯所說,“別因為看到別人的成績而感到不安,然后因為內心的虛榮造成受傷或過度訓練。我們必須吸取教訓,不要再三地把自己與其他人比較,要提醒自己,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然后學會相信過程?!?/p>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