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烏克蘭抵制伍迪·艾倫;瓜達尼諾新作《獵殺之后》則向其致敬
89歲高齡的美國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在全球范圍內都擁有為數眾多的影迷。不過,由于被親兒子羅南·法羅(Ronan Farrow)揭發(fā)曾性侵養(yǎng)女迪倫·法羅以來,如今已淪為好萊塢不受歡迎的人。盡管有不少證據可以旁證他的清白,他在法律上也的確是無罪之人,但在近年好萊塢掀起的反性侵運動大背景下,仍有許多與之合作過的演員選擇與他絕交,主流的好萊塢公司更是避之唯恐不及。
過去幾年里,始終在好萊塢黑名單上的伍迪·艾倫,只能將事業(yè)重心轉移到海外:2020年的喜劇片《里夫金的電影節(jié)》在西班牙拍攝,并在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jié)上首映;2023年的法語驚悚片《致命一擊》則選擇在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首映。在那之后,他就再無新作問世了。

伍迪·艾倫以遠程連線的方式參與莫斯科國際電影周活動。
8月下旬,第二屆莫斯科國際電影周活動舉行。當地時間8月24日,伍迪·艾倫也在主會場活動中,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與活動主持人、俄羅斯導演費奧多爾·邦達爾丘克(生于烏克蘭的蘇聯著名導演謝爾蓋·邦達爾丘克之子)互動。在此次交流中,伍迪·艾倫談到了自己的電影觀,也表達了對俄羅斯電影長期以來的熱愛,并透露如果有合適的邀約,他也有可能會去莫斯科或圣彼得堡拍電影。
很快,伍迪·艾倫的這番言論便遭到烏克蘭外交部的抨擊。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帖稱,伍迪·艾倫參與俄羅斯的連線,是“對那些傷亡的烏克蘭演員和電影人的侮辱……文化絕不能被用來粉飾罪行或成為宣傳工具,所以我們要強烈譴責伍迪·艾倫”。
與此同時,多家烏克蘭劇團也開始了抵制伍迪·艾倫的行動。原本,基輔莫洛季劇院(Molodyi Theater)計劃在9月18日搬演他創(chuàng)作的獨幕劇《濱河大道》(Riverside Drive),但在8月26日忽然宣布取消演出。“我們譴責美國導演伍迪·艾倫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周的做法。文化不能為犯罪作掩護。”該劇院在聲明中表示。
這也是烏克蘭第三家下架伍迪·艾倫作品的劇院。此前,切爾諾夫策州的奧爾加·科比良斯卡劇院,宣布取消根據伍迪·艾倫的電影《仲夏夜性喜劇》改編的舞臺劇的上演計劃。劇院解釋說,他們“絕不容忍任何與敵對方文化存在直接或間接聯系的人”。還有烏克蘭西部重鎮(zhèn)利沃夫的瑪麗亞·贊科維茨卡國家劇院,也取消了根據他的電影《子彈橫飛百老匯》改編的音樂劇的演出。
稍后,伍迪·艾倫給美聯社和CNN發(fā)去聲明,強調自己一貫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做法,但同時也堅持認為:文化上的對話不應就此中斷,因為“無論政客們做了什么,切斷藝術之間的對話,在我看來永遠都不是解決爭端的好辦法”。
有人抵制,也有人欣賞。說來也巧,莫斯科國際電影周剛結束不久,第82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便開幕了。

邁克爾·斯圖爾巴格、諾拉·加勒特、導演盧卡·瓜達尼諾、朱莉婭·羅伯茨、阿約·艾德維利、科洛·塞維尼和安德魯·加菲爾德(從左至右)出席《獵殺之后》威尼斯電影節(jié)媒體見面會。
在電影節(jié)上全球首映的意大利導演盧卡·瓜達尼諾的新作《獵殺之后》(After the Hunt),一上來就向這位美國前輩致敬。該片由朱莉婭·羅伯茨、阿尤·艾德維利、安德魯·加菲爾德領銜主演,主題講的正是反性侵運動中涉及的獵巫行為、如何探究真相以及當下盛行的“取消文化”等嚴肅主題。

《獵殺之后》定于10月17日在北美地區(qū)上映。
《獵殺之后》一開場的片頭字幕便讓現場觀眾大吃一驚,因為但凡看過伍迪·艾倫電影的人都知道,那正是他的獨家風格。自出道以來,他的每部電影都采用同款片頭字幕:演員姓名按字母順序列在黑底字卡上,且字體風格獨特,一眼就能認出。

導演盧卡·瓜達尼諾
果然,之后舉行的《獵殺之后》新聞發(fā)布會上,一上來就有美國記者質疑瓜達尼諾這么做的動機是否有意在向卷入丑聞的伍迪·艾倫致敬,表達聲援。對此,瓜達尼諾直言不諱地表示,“如果你想聽我粗線條一點的回答的話,那就是:為什么不呢?對我而言,從小伴我長大的經典電影里面,就有這些。之前大家一起構思《獵殺之后》時,我們總是忍不住會想起伍迪·艾倫的《罪與錯》《另一個女人》或是《漢娜姐妹》。在我看來,《獵殺之后》的故事架構和他1985年至1991年間完成的那一連串偉大作品息息相關。”
身為伍迪·艾倫資深迷弟的盧卡·瓜達尼諾坦言,自己一直都很喜歡他的電影的片頭設計和字體。“在此之前,我就嘗試著加以沿用過。我覺得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致敬,也提醒我們不要忘了,對于像他這么一位讓我們鐘愛的藝術家,我們又該承擔起哪些責任來。”

使用溫莎體的伍迪·艾倫電影片名
追溯伍迪·艾倫電影里的這種字體,其正式名稱叫作溫莎體,誕生在上世紀初的英國。到了上世紀70年代,曾為《紐約時報》、可口可樂和福特汽車設計標識的著名字體設計師埃德·本吉亞特(Ed Benguiat)向伍迪·艾倫推薦了這種自己情有獨鐘的字體。很快,1975年上映的《愛與死》里,伍迪·艾倫在片頭就采用了溫莎體。
此后,他的50多部電影的片頭和片尾字幕一以貫之采用這種字體,也讓它后來又有了“伍迪·艾倫字體”的別稱。因此,HBO電視網2021制作的關于伍迪·艾倫性丑聞的紀錄片《艾倫對決法羅》(Allen v. Farrow)的海報干脆用的也是這種字體。

紀錄片《艾倫對決法羅》的海報也采用溫莎體。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