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視頻|王弘治:孔子的“自我托舉”
孔子的一生并不順遂,甚至可以說非常悲慘,但他的思想浸潤了幾千年來的中國人。開學季,本期的視頻,我們就請上海師范大學語言學副教授王弘治來講講孔子的故事。
我們要講的孔子,不是那個端居廟堂之上的孔圣人,而是在一本書里所寫的,一個會嘆氣、會失望,但是也會倔強堅持的孔子。這本書就是李長之先生的《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不是說教式的圣人傳記,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儒家思想的哲學注解,而是一位現(xiàn)代學人用文學的筆法,為我們所講述的孔子一生跌宕起伏的故事。我們就來看看這本“大家小書”,能夠給今天的我們提供哪些“不完美人生”的應對經(jīng)驗。

《孔子的故事》,李長之/著,北京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孔子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叔梁紇是一個赳赳武夫,魯國的大夫。如果從他的遠祖說起,他甚至是殷商的王族后代。但是到了孔子,他的父母的結(jié)合,在當時可能并不為禮制所承認。所以在孔子的父親死后,他的父親的家族就把他們母子趕出了這個大家族,甚至都沒有告訴他們孔子父親埋葬在什么地方。
孔子小時候是跟他的母親生活在魯國國都闕里一個貧民窟當中。母親死了以后,(孔子)還沒有除去喪服的時候,有一次魯國的大貴族季氏辦一個宴會,孔子想我也是流著士族的血,所以就去參加這次宴會。結(jié)果在季氏的大門口遇到了季氏的家臣陽虎,陽虎就給了孔子一個白眼,說我們招待的是士人,可不是你這樣的人。
我從孔子的經(jīng)歷想到了一個熱門詞匯:托舉。孔子的早年他有什么托舉呢?家族給他托舉嗎?有貴人給他托舉嗎?他就是在貧民窟,在遭受世人的白眼當中慢慢成長起來的。對我們來說,如果你缺少家族、貴人的托舉,什么才是你最好的自我托舉呢?那就是教養(yǎng)、學習。
孔子三十而立以后,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孔子給人看過牛羊,做過管牛羊的小吏,也做過管倉庫的小吏。大概是到了五十一歲的時候,他才正式地成為魯國的一個中都宰,可以算是踏上了仕途。
孔子的仕途可以說走得更加艱難。雖然他做出了一番很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業(yè),但是實際上他做了五六年的官,混不下去了,開始周游列國。
晚年,孔子實際上就是在顛沛流離、凄凄惶惶當中度過的,到處碰壁,無人重用。他到了七十多歲,唯一的兒子孔鯉先于他而逝,他最杰出的也是他最親近的學生,顏回、子路,都死在了自己的前面,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這樣的人生可以說真是慘到了極點。
這樣的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呢?我們要知道,我們記住孔子,不是因為他一輩子做了多大的官,他積累了多少的財富,我們所記住的是他的思想。他在兩千多年里,用他的價值觀浸潤了一代一代的中國人。他的人生的事業(yè),不是在于朝廷、官場,而是在他所開辦的私學當中,在他所教授出來、所培育出來的那些人才的身上,而且這些人一代一代地,再把孔子對他們所說的話,他所堅持的那份價值觀,一直傳遞到了今天。
這種人生的意義就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堅守自己的理想,去做一些符合長遠價值的事情,而不要簡單地以眼前的利益來評價自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