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俞浩,要像雷軍一樣造車
追覓跨界造車,很多人不理解。
8月28日,追覓科技正式宣布造車。根據計劃,追覓的目標直指“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車”。

圖源:追覓官宣造車公開信截圖
其首款產品定位于智能化超豪華純電車,對標布加迪威龍,預計在2027年亮相。就國內市場來看,普通款布加迪威龍的售價約為2500萬元,而其高性能版本的價格超過3500萬元。
在官宣之前,追覓造車項目組已組建了近千人的研發及生產團隊,且仍在持續擴大。有媒體報道稱,在汽車產品所需的馬達、AI交互、智能座艙等領域,追覓的造車團隊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
追覓造車,無疑是一場冒險
2024年,就有爆料稱,追覓科技啟動了造車項目,首款車型為增程式SUV,切入理想、問界未完全壟斷的高端細分市場。
但若按追覓科技創始人兼CEO俞浩在公開信所說,追覓造車不是輕易的決定,也不是追風口,而是將2013年在清華大學天空工場寫的造車計劃書變為現實。
這就成了一個圓“12年造車夢”的故事。
今年1月,追覓科技造車主體“星空計劃(上海)汽車科技責任有限公司”成立,大部分員工來自傳統汽車行業,工廠規劃在上海臨港。
不過,追覓官方并沒有說明造車資質的問題。坊間有猜測,追覓可能“借殼”,通過收購此前爆雷的哪吒汽車以獲得造車“通行證”。
目前,追覓正受到外界越來越多的審視。如果說,從掃地機器人到大家電、無人機、具身機器人等業務擴張,是追覓核心技術的“平行遷移”。那么,造車無疑是一場更大的冒險。很多網友也很驚訝,一家做掃地機器人企業怎么會跟布加迪威龍有了關聯?
造車并不容易。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最近在與羅永浩的對話中,再次感慨造車之苦。他調侃稱,如果你想害一個哥們,就勸他去造車吧。
汽車行業是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進入門檻極高。涉及研發、生產、供應鏈管理、質量管控、市場銷售等環節的前期投入,就需要在數百億人民幣。
以研發為例,佐思汽研曾公布2024年我國車企研發費用排名,其中比亞迪以531.9億元位居全行業第一。造車新勢力中,蔚來和理想分別排在第四位、第五位,但研發費用也分別高達130.4億元和110.7億元。此外,特斯拉研發費用45.4億美元(約和326.87億元)。
何小鵬也說,中國汽車行業的淘汰賽大概還有5年時間,目前沒有人敢說已經拿到“船票”。但經歷多輪淘汰賽,傳統車企在積極轉型求生,威馬、哪吒等明星造車玩家先后倒下,造車似乎成了大公司才“玩得起”的游戲。

圖源:追覓科技創始人兼CEO俞浩·網絡
追覓也認識到這一點,在公開信提到,造車是一場“九死一生”的遠征。但追覓也并不認為當下入局造車,沒有勝算。從公開釋放的信息看,追覓的機會概括起來在四個方面:核心積累、業務國際化、組織文化的創新,以及中國成熟的智能汽車供應鏈。
比如,技術層面,截至2024年底,追覓科技全球累計申請專利6379件,其中45%為發明專利,覆蓋傳感器融合、電機控制與人機交互等智能汽車核心領域。
站在產業的角度,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汽車產業鏈,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從電池、電機到電控系統,已形成強大的配套能力。數據顯示,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超過10萬家,實現了1500種部品的覆蓋,構建起從上游零部件到中游一級 / 二級供應商,再到下游整車制造廠、出行服務商的全產業鏈條。這無疑為新入局者提供了有力的產業保障。
追覓將這些利好定義為汽車行業的“蘋果機會”。它在公開信中表示,“我們被許多人稱為‘中國的蘋果’。”追覓要做的就是用正確的產品、正確的戰略、正確的節奏,把中國智造推向世界高端市場。
“我們不做‘從0到1’的冒險者,而是站在中國制造巨人肩上。無數中國企業已用十年血汗,鑄就了全球最成熟的電動車供應鏈與技術生態。”
要“再造一個小米”?
這個腔調很熟悉,就是雷軍和小米汽車。追覓從小米生態鏈中走出來,壯大后開始淡化小米痕跡,如今再次橫跨到新能源汽車賽道。
這不由得引發類似的評價,追覓是要“再造一個小米”。或許,雷軍和小米汽車,就是追覓所說的“中國制造巨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我也看到,追覓造車在很多地方都能在雷軍身上找到投射。
比如對當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趨同。在《小米創業思考》中,雷軍曾解釋小米入局汽車的原因:“汽車制造的門檻已經大幅降低,3萬個零組件高度模塊化。過去10年,汽車動力電池制造成本下降了80%,未來至少還有50%的下降空間。”電動汽車的本質變成了“消費電子”產品。
追覓則認為,汽車正逐漸成為“下一代超級智能終端”,是電動化、智能化和數字化技術整合的關鍵載體,也是科技企業實現生態跨越的戰略高地。
俞浩曾經向《中國企業家》描述過追覓科技的商業模式:“未來會是一家廣義機器人公司,當然機器人不見得要長得像人,而是具備傳感、處理、執行等功能,我們要持續做好機器人的心臟和大腦。心臟是高速馬達,提供動源,大腦是基于圖像的感知、識別、規劃和控制,有了心臟和大腦就可以去拓展一個又一個的領域。”
換句話說,追覓敢于對標布加迪威龍,底層邏輯是“技術同構性”——高速數字馬達、AI算法、機器人傳感與控制三大核心技術,恰好對應電驅系統、智能座艙與自動駕駛三大汽車模塊。

圖源:追覓官宣造車公開信截圖
同時,追覓就像小米一樣,在造車之前,在核心業務上都擁有比較大的行業優勢。小米在手機、AIoT產品等幾個板塊都是行業前幾名。追覓科技則表示,其在掃地機器人等產品已成為清潔領域的“絕對領導者”,在20余個國家和地區穩居市場第一。
二者不同的是,小米的體量足夠大,是千億級別。追覓的基本盤則小了不少,但也在百億級別。據多家媒體報道,還未IPO的追覓科技,去年的營收在150億元量級,該信息并未得到公司確認。
這也將成為俞浩造車的一大現實障礙:這些錢夠造車么?資金從哪里來?
追覓也有自己的盤算,它認為,造車更重要的是資金效率而不是資金規模,要實現資金的效率,前提就是要做正確的產品,“每一款產品都能精準匹配市場需求,200 億到 500 億足夠支撐。”若按照這個邏輯,追覓并不需要為此投入上千億的資金。
還有關鍵一點是,追覓可能通過造車來提升其品牌價值。小米高端化是雷軍這些年一直在力推的核心戰略,其策略之一就是全面對標蘋果,從硬件、軟件到用戶體驗,幾乎是在像素級復刻蘋果。但蘋果并不好當,考驗的是企業的產品力、技術力、品牌力,更考驗供應鏈管理能力。
小米僅靠智能手機等產品向上攻關,走得非常艱難。即便在小米自定義的高端手機價位段,幾款數字旗艦手機的表現也并不盡如人意。小米SU7亮相之后,雷軍的“人車家”新敘事快速撐起小米的高端化戰略。小米總裁盧偉冰去年高調表示,小米SU7的成功是小米產品方法論和小米品牌高端化方法論,小米高端化已取得“階段性的巨大成功”。
俞浩需要一個品牌力更強的“追覓”
小米汽車珠玉在前,俞浩至少得到兩點啟示:
一方面,追覓入局就瞄準超豪華汽車,就是做爆品,通過把用戶洞察、技術洞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產品,讓爆品改變市場格局。
這個業務模式在此前關于星空計劃的信息曝光中就有體現,當時報道稱,星空計劃以技術賦能與產品定義為核心,借助中國汽車生態鏈優勢布局海外市場。通過這個業務模式,星空計劃的海外渠道可快速反饋需求,形成“需求洞察—技術研發—定制生產—定向銷售”的閉環。
追覓的一個小算盤可能就是,首款汽車產品并不需要走量,只需要造出來,賣出去,追覓的造車新故事路徑就跑通了。這也不失為一種成本控制、邊界管控的折中方式。
另外一方面,追覓也可以通過造車來提升品牌的階層,完成一次品牌煥新。雖然追覓在掃地機器人等領域占據優勢地位,但放在整個消費電子行業,家庭清潔賽道還是很窄。綜合多份市場分析報告,全球掃地機器人的市場規模約90億美元,增速在10%~20%。
中國企業家就表示,俞浩瞄準2030年實現2000億元銷售額的目標,以現在掃地機器人行業的增速,恐怕很難,必須得想其他辦法。
追覓造車可以進一步強化其高端品牌心智,以“自上而下”的品牌勢能覆蓋更多的產品品類,帶動掃地機器人、機器人、無人機等產品的銷售。
換言之,俞浩需要一個品牌力更強更高端的“追覓”,來坐實“蘋果”標簽,這也才能撐得起其描繪的商業版圖。

圖源:追覓科技清潔產品·網絡
值得注意的是,追覓在公開報道中,似乎有意忽略俞浩的個人因素。俞浩造車這件事,在公開信中也被歸納為一句話,“我們用了十二年,等一個屬于追覓的'時代時機'。”
其背景是,追覓科技創始人兼CEO俞浩,畢業于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專業,是中國最早的四旋翼開發者、三旋翼飛行器發明者,同時也是清華大學“天空工場”的創始人。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追覓擔心更多的爭議會聚焦在友商石頭科技上。從而認為,追覓造車或步入后塵。2021年,石頭科技董事長昌敬就啟動了造車——極石汽車。但極石汽車是“雷聲大,雨點小”,旗下產品在多份行業市場報告中,都被歸類在“其他(others)”。
這引起投資者和市場的極大不滿,認為石頭科技股價下跌一部分歸因到創始人的“不務正業”上。
但這類觀點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昌敬造車是另起爐灶,也更像是他個人充實履歷的玩票。極石汽車更像是在重復一個傳統的造車游戲,不具備差異化優勢,而且攤子鋪得太大。追覓造車則是現有商業生態的外拓,也就是外界的印象:追覓在不斷的跨界。
正是這個不同,也讓俞浩造車,撐大了追覓的品牌和業務框架。
對追覓來說,如何處理汽車業務與追覓品牌、俞浩的個人關系,也將是接下來這項業務推進的重要課題。但如果參考雷軍摸索出的造車方法論,追覓大膽的貼著主品牌以及俞浩個人動機來充實一個“造車”故事,只要不任性折騰,追覓汽車或有機會成為國產新能源汽車的一個新變量。
參考資料,
光子星球,《追覓造車,從金字塔尖開始》
界面新聞,《追覓科技跨界造車,首款車對標布加迪威龍》
我是唐辰同學,關注互聯網科技及商業故事。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唐辰同學」
鈦媒體、36氪、老虎財經熱榜
澎湃新聞2024年最澎湃創作者
老虎財經2024年度優秀專欄
河南日報·頂端新聞2024年度影響力作者
界面新聞優質榜單
老虎財經2024年度優秀專欄
騰訊新聞年度優質熱問答主
2023搜狐新聞年度優質創作者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23年度優秀作者
2023網易新聞年度內容合伙人
界面、36氪、鈦媒體、澎湃、21財經、藍鯨、老虎財經等平臺專欄認證作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