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民間抗戰救護史跡東極島“小孩洞”有毀損風險,檢察機關推動預防性保護
針對民間抗戰救護相關史跡未被納入文物名錄、缺乏保護利用等公益損害問題,檢察機關推動行政職能部門及時啟動文物調查、認定程序,采取預防性保護措施。
9月1日,最高檢舉行“銘記抗戰歷史 傳承抗戰精神”檢察公益訴訟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銘記抗戰歷史 傳承抗戰精神”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人民檢察院督促保護東極島營救抗戰文化資源行政公益訴訟案》入選。
案情顯示,“小孩洞”位于舟山市普陀區東極鎮青浜島,日軍“里斯本丸”號1942年10月2日運送英軍戰俘途經附近海域時被魚雷炸沉。期間,日軍對英軍戰俘實施海上屠殺。東極漁民見狀自發營救384名英軍戰俘上島,并將其中3名藏匿于“小孩洞”使其最終獲救。“小孩洞”作為中英盟友并肩作戰、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重要史跡,尚未被列入文物名錄,未采取保護措施,伴隨著游客到訪等因素,有毀損、滅失風險。
最高檢介紹,2025年4月,浙江省人民檢察院將該線索逐級交舟山市普陀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普陀區檢察院)辦理。在省、市檢察院指導下,普陀區檢察院通過實地勘查、調閱史籍、咨詢專家等方式開展調查。
經查,轄區東極鎮青浜島“小孩洞”是距離“里斯本丸”號沉沒地最近的陸地,384名英軍戰俘被營救上島后遭日軍地毯式搜索,僅3名英軍戰俘依靠藏匿于“小孩洞”躲過搜索,得以向世界公開日軍虐待、殺害英軍戰俘的暴行。“小孩洞”作為可靠隱藏地,是中英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見證。但截至調查時,“小孩洞”尚未納入文物名錄,無準確原址的官方文字、圖片記錄,無現場警示、防護圍欄,伴隨一系列自然、人為因素影響,其準確原址及其原貌存在毀損、滅失風險。
因“小孩洞”所涉事件有涉外因素,普陀區檢察院向省、市檢察院請示匯報,并積極對接區委宣傳部、區政府外事辦,均得到高度重視和充分支持。
2025年7月1日,普陀區檢察院立案辦理。為查明公益受損事實,普陀區院召開專家論證會,解決“小孩洞”準確原址存疑、史跡定性待證、屬地監管難等問題。經論證,“小孩洞”是“里斯本丸”號沉沒、東極漁民營救英軍戰俘重大歷史事件的史跡和紀念地,且位置明確、本體尚存,依據《不可移動文物認定導則(試行)》《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標準、登記和著錄說明》等規定,符合提請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或登記公布為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標準。
2025年7月8日,普陀區檢察院召開公開聽證會,邀請該歷史事件研究專家、文物專家及全國人大代表、區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等參加聽證,與普陀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以下簡稱區文旅局)達成保護首要、傳承優先的共識。2025年7月10日,檢察機關向普陀區文旅局制發檢察建議,建議及時啟動調查、認定程序,建立預先保護機制。2025年7月14日,普陀區院黨組就該案向區委專題匯報,得到區委重視和支持。
2025年8月20日,普陀區文旅局回函,已第一時間成立工作專班,將“小孩洞”列入新發現文物調查線索,經現場調查、數據采集、定位測量等工作,已啟動作為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文物登記程序。同時,普陀區文旅局聯合屬地政府,凝聚多方力量,以“小孩洞”活化利用為契機,與“里斯本丸”營救事件紀念館、東極漁民營救英俘紀念碑等形成愛國主義教育路線,促進保護、發展和傳承。
最高檢闡述本案典型意義時表示,民間救護是戰爭史上閃耀著人性光輝的重要篇章。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東極漁民英勇營救英軍戰俘的佳話廣為流傳。“小孩洞”作為東極漁民營救英軍戰俘事件的重要史跡,是“全民抗戰”愛國情懷、“互救互助”國際同盟和“人道無國界”普世價值的歷史實物見證。檢察機關貫徹預防性保護理念,針對此類具有重大歷史意義但未被認定為抗戰文物的問題,聯合行政職能部門通過專家論證、公開聽證等方式方法凝聚傳承保護共識,建立預先保護機制,啟動新發現文物登記程序,落實保護效果,展現了中國人民淳樸善良的優秀品質和超越民族與國家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