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行車接連大降價,為啥自行車的價格也堅持不住了?
這些年在我們的生活中,各種商品降價已經是屢見不鮮的事情了,然而就在最近自行車降價的消息卻引發了熱議,不過這次的主角卻不是普通的自行車,而是前一段時間大火的自行車運動的主角公路自行車,為啥自行車的價格也堅持不住了?

一、自行車接連大降價?
據中國經營報的報道,今年以來,崔克(TREK)、閃電、捷安特、美利達以及迪卡儂旗下品牌的多款公路自行車接連降價,過去廠商嚴格控價,需要排隊加價才能買到的高端自行車,如今折扣力度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有品牌的個別車型甚至對折出售。
杭州的常師傅介紹,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他就明顯感覺到整個自行車市場都在降價,尤其是整車,降得比較多。有些高端的自行車品牌,一下就降了5000多元,從27000多元降到22000多元。此外,自行車配套的變速套件,降價更是夸張,日本進口的DA變速套件,之前火的時候他花3萬多元買了一個,現在只要1萬多元就能買到。
“以前閃電SL8自行車都被稱作‘理財神器’,原價38000多元的車子,車友們那時候都是‘閉眼沖’,沒想到現在才過了1年時間,掛29000多元都是有價無市。”騎行愛好者盛先生2024年幾經周折才購入一輛閃電SL8,因為工作日繁忙沒空騎車,今年他把車掛到二手市場上,結果始終無人問津,最后不得不下架處理,“虧得心在滴血,最后還是放著自己有時間再騎了”。
記者發現,閑魚上崔克、閃電、美利達、捷安特等多個品牌的公路自行車,有些標價比原來便宜一半流拍,二手市場上,“九五新”的大品牌甩賣拋售已是常態,甚至有騎友4000元甩賣原價幾萬元的品牌公路自行車。

二、為啥自行車的價格也堅持不住了?
最近,自行車市場經歷了一場從價格高位到大幅回落的劇烈震蕩,這件事我們到底該怎么看呢?
首先,騎行運動的興起帶來了高價車的出現。回顧過去幾年的市場格局,自行車行業確實經歷了一段特殊的“黃金時代”。隨著全民健身意識覺醒與城市綠色出行理念普及,尤其是騎行運動在中產階層中的流行,直接推動了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彼時市場上動輒兩三萬元的碳纖維公路車、山地車成為主流單品,甚至出現限量版聯名款被熱炒至天價的情況。這種溢價能力不僅源于專業級零部件的成本投入,更疊加了社交屬性帶來的身份象征價值——擁有一輛名牌自行車儼然成為都市新貴的生活方式符號。
廠商們順勢而為,通過精細化產品線劃分和營銷策略創新,成功將傳統代步工具轉化為輕奢消費品類。市場呈現出供不應求的態勢,經銷商加價銷售、消費者排隊搶購成為常態。然而,這種價格的高企并非完全建立在真實需求和產品價值之上,更多是情緒驅動和資本助推的結果,為日后的價格回調埋下了伏筆。

其次,騎行熱潮的周期性消退已經成了必然。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每一輪健身浪潮都是周期性的,雖然剛剛興起的時候火熱,然而一旦風潮過去之后,真正能堅持下來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都會出現剛買車的時候熱情很高,一段時間之后車就放在家里吃灰了。 騎行運動也不例外。初期的狂熱過后,許多消費者逐漸發現,騎行并非想象中那般輕松愜意。長距離騎行對體能要求極高,城市道路環境復雜,安全隱患不容忽視,再加上裝備維護、路線規劃、時間成本等現實問題,使得很多人在新鮮感消退后便逐漸放棄。
這種“用腳投票”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市場需求的萎縮。當大量消費者從“購買者”轉變為“出售者”,二手市場迅速膨脹,大量成色較新的高端自行車涌入交易市場,嚴重沖擊了新車價格體系。此外,許多人在購買時并未充分評估自身需求,盲目追求高配置,結果發現日常通勤或短途休閑根本無需如此專業的裝備,這種“錯配”進一步加劇了資源浪費和市場泡沫的破裂。
第三,國產替代開始成為了一種趨勢。高價自行車的興起不僅改變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還深刻地影響了市場的競爭格局。在市場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巨大的利潤空間吸引了眾多參與者進入自行車生產領域。國內自行車生產商如雨后春筍般大批涌現,他們憑借本土生產的成本優勢、對國內市場的深入了解以及快速響應能力,迅速在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與此同時,國內自行車產業鏈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制造工藝逐步提升,產品質量和性能得到顯著改善。許多國內廠商開始嘗試推出自有品牌的高端自行車產品,打破了以往進口品牌在高端市場的壟斷局面。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進口品牌為了維持自身的市場份額,不得不采取降價策略來應對來自國內品牌的競爭壓力。這一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進一步推動了自行車價格的整體回落。

第四,產業格局的長期重構才是關鍵。從長期視角審視,任何一種消費風潮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周期性。當前,自行車運動正逐步進入一個日益理性化的發展階段。消費者在經歷了初期的狂熱之后,對自行車的需求更加趨于務實和理性。他們在購買自行車時,不再僅僅盲目追求品牌和價格,而是更加注重產品的性價比、實用性以及自身的實際需求。這種消費觀念的轉變,促使自行車市場回歸到以產品價值為核心的競爭軌道上來。隨著市場逐漸成熟,自行車價格必然會進入一個更加合理的區間。這一價格區間的形成,不僅反映了市場供需關系的平衡,也體現了消費者對產品價值的合理認知。
因此,自行車價格的“堅持不住”并非偶然,我們要明白任何脫離基本面的繁榮都難以持久,唯有回歸價值本源,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